吳東緒
隨著課改的逐步深入和國家對農(nóng)村教育的大力支持,小學也逐漸在開信息技術課,可是由于小學生年齡以及家庭條件的差異化,不同的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掌握差異比較大,有認知能力上的差異,有操作技能上的差異,也有興趣愛好上的差異。面對這些差異,我們作為一名信息技術課的老師,如何了解這些差異以及如何解決呢?
一、小學生信息技術中的差異表現(xiàn)
1.認識能力和操作技能上的差異
在操作技能上,由于農(nóng)村學生的家庭貧富有差距,家庭教育投入差距也較大,有些學生家庭有電腦,而有些學生很少接觸電腦,再加上有些家長現(xiàn)代化程度低,所以造成有些學生比較熟悉電腦操作,而有些學生在剛入學時顯得“笨手笨腳”,操作技能很弱。在認知能力上,有些學生學習速度快,接受能力強,在課堂中的表現(xiàn)往往是思維活躍,經(jīng)常會給老師帶來一些奇思妙想,成為他人學習的榜樣,而有的學生反應慢,接受能力差,在課堂中的表現(xiàn)往往思維遲鈍、操作失誤。
2.學習興趣上的差異
小學生是個不定性的年齡,每個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也有差異。有的學生對信息技術感興趣,他們學習起勁,信心也足,使得他們的信息素養(yǎng)越來越高。而有一些小學生對信息技術不感興趣,只對游戲有興趣。
導致這些差異的因素很多,有經(jīng)濟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還有學生自身的因素。那么我們?nèi)绾尾拍芨玫靥幚砗眠@些差異,將差異轉換成資源、轉換成學生學習的動力呢?下面我就我實際教學中的一些經(jīng)驗,來談談解決的對策。
二、解決的對策
1.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差異。
在課堂上,教師要全面地了解學生,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差異,要清楚哪些學生的動手能力強,哪些學生的動手能力弱,還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差異,學生的思維習慣差異等。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只有教師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差異,做到心中有數(shù),才能有的放矢,在實際教學中游刃有余。
2.進行合理分組,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策略
在我的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差異的最好解決辦法就是互幫互助,優(yōu)勢互補,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要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合理地將學生進行分組就顯得非常重要。在進行分組時,我們要注意下面幾個問題:
(1)小組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不利于管理,太小又不利于合作學習,一般4~8人即可。
(2)小組人員配備要互補,即動手能力強的和動手能力弱的搭配,學習興趣強的和學習興趣弱的搭配,愛好不同的進行搭配。
(3)小組成員職責定義要明確。小組內(nèi)的成員要做到職責明確、責任到人。比如每個組設置組長、副組長、記錄員、監(jiān)督員等。
(4)小組要有精神支柱。讓每個小組自己起名、設定小組自己的座右銘,也可以讓小組自選組歌、自定義組徽等,總之就是要想方設法增強小組的凝聚力。
將小組合理地劃分好之后,我們就可以采取任務驅動,讓學生帶著任務,通過小組的共同努力,完成任務,從而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任務完成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觀察每個小組的動向,小組的人員分工,避免出現(xiàn)一人或少數(shù)人獨立完成的情況。
3.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差異
(1)備課中體現(xiàn)差異
在備課的過程中,我們要體現(xiàn)差異;在進行理論課時,實施分層次備課;在上機動手課時,多設計些任務、案例、問題,讓這些任務、案例、問題不盡相同,涵蓋不同的層面,盡可能地滿足不同的愛好,不同的水平,讓同學們來選做。
(2)實際教學中關注差異
在實際的教學中,多注重優(yōu)勢互補,互幫互助,我們提倡“自己動手”“學生幫學生”,在小組教學的模式中,讓學生的差異變成我們手中的資源,讓全部學生都“動”起來,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到任務和教學中,觀察學生,杜絕優(yōu)生替所謂的差生完成教學任務的情況。
(3)課堂練習中體現(xiàn)差異
在課堂的鞏固與提高階段中,設計必做和選做任務,多設計練習任務,讓學生自己選擇,按照自己的實際,選擇來完成練習任務。
(4)評價方式多樣化
在評價學生時,避免單一評價,要從多方面入手進行多方位評價,要強調(diào)過程性,重點考查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過程以及任務完成的情況。將學生的出勤、課堂表現(xiàn)、小組教學中擔當?shù)慕巧蝿胀瓿傻那闆r以及測試的成績等作為評價學生的依據(jù),總之我們評價的目的是激發(fā)學生,而不是區(qū)別優(yōu)生和差生。
4.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幫手,興趣的高低,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很有挑戰(zhàn)性的。我們可以通過教師的人格來感染學生,通過幽默風趣的語言來吸引學生,通過問候和關懷來慰問學生,通過激勵與鼓勵來激發(fā)學生,通過改變教學模式讓學生從被動轉換成主動,通過體驗成功來產(chǎn)生興趣,等等這些方式,都能夠很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在興趣的指引下,學生的學習才會變得輕松而愉快。
5.積極開設第二課堂、興趣輔導班
在課余可針對課堂教學,針對性地開設第二課堂和興趣輔導班,讓感興趣的學生積極地充實自己的信息素養(yǎng)。
三、注意的問題
1.一視同仁,以鼓勵為主
對待學生要一視同仁,不能優(yōu)待“優(yōu)生”而輕松“差生”。在實際的教學中,以多種評價方式來評價學生,要以鼓勵為主,提升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2.注意內(nèi)容的靈活性
內(nèi)容設計要靈活,因為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突發(fā)事件較其他課程更為突出,在備課與授課階段,注意內(nèi)容的靈活性。
3.注意層次的連續(xù)性
分層教學中,層次的連續(xù)性尤為重要,層次跨度太大或太小都不利于學生的認知。層次設定要讓百分之七十的人能完成層次一,百分之二十的人能完成層次二,剩下的百分之十來完成拔高練習。
4.評價間隙時間不宜太長
評價的間隙時間不宜太長,太長學生會淡忘,失去評價的意義,太短又會增加學生的負擔和感覺疲倦,一般情況下三四周進行一次整體評價。
小學生是一個好玩、好動的年齡,我們要從小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設計任務的時候,要符合他們的年齡特征,讓他們有興趣去完成,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評價的語言,充分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
(作者單位:內(nèi)蒙古化德縣希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