査莉敏
一、 揭題導入,朗讀正音
1. 今天我們學習兩首古詩——《石灰吟》和《墨梅》。
2. 石灰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白色,由石灰石燒制成的材料?!耙鳌笔裁匆馑??(預設①:古代詩歌的一種名稱;吟誦、贊頌。)
3. 我們有沒有背過古詩中有“吟”字的。
(預設①:《暮江吟》《游子吟》)
4. 那《石灰吟》是什么意思?(贊頌石灰)
5. 指名朗讀,相機正音:
(① 粉骨碎身 不是粉身碎骨。② 焚燒的“焚”墨痕的“痕”都是前鼻音。)
【設計意圖】通過談話,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入問題,由生活實際出發(fā),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而讀準、讀通,讀出節(jié)奏,讀出詩的味道和感覺,是古詩教學的重要內容,也為領悟詩境,感悟詩情奠定基礎。
二、 檢查預習,粗知詩意
1. 指名讀古詩,強調節(jié)奏。
2. 了解詩人。用簡短的語句介紹查找的資料
(預設1:于謙:明朝人,為官清正,不畏強權,深受人民愛戴。他的詩歌多表達自己憂國憂民的感情。預設2:王冕:元末明初人??孔詫W成為畫家、詩人。尤善畫梅,人稱“畫梅圣手”。這首墨梅就是題寫在畫上的詩,叫作——題畫詩。)
【設計意圖】在這一個教學板塊中,將讀懂“詩意”作為重點。其次,了解作者才能感知詩意,所謂“詩品即人品”。教師通過檢查了解學生讀書的情況,并給予有重點的指導,同時將傾聽、感悟等學習方法貫穿在讀中,為后面的讀做好了準備。
三、 精讀《石灰吟》,梳理學法
1. 讀了《石灰吟》,對石灰有哪些了解?
(預設1:石灰要經過開采石灰石、烈火焚燒、最后要碎成粉末;石灰的品質是堅強不屈、潔身自好。)
2. 在讀詩時,我們的眼光會被這三個詞語、十二個字牽動,這三個詞語點明了石灰產生的過程。(出示:千錘萬擊、烈火焚燒、粉骨碎身,集體讀)
3. 結合圖,感情渲染介紹石灰的一生。
4. 看到這12個字,你有什么想說的?
5. 可是,詩人并不是想讓我們慨嘆石灰的不幸。請關注這樣兩個詞:若等閑,全不怕(點紅)。你讀出了什么?(預設1:堅強不屈、頑強……)
6. 出自深山的它們,在千錘萬擊中經受住了考驗,烈火焚燒若等閑,即使粉骨碎身也全不怕。這一切為的是什么?(要留清白在人間)
7. 這首詩僅僅是在寫石灰嗎?
8. 結合于謙生平,說說他的志向。找石灰與他的志向之間的聯系。
9. 于謙借石灰抒發(fā)自己的志向,這樣的寫作方法叫作“托物言志”。
10. 背誦《石灰吟》。
【設計意圖】語文課堂呼喚預設下的生成。一句提醒語:“這首詩僅僅是在寫石灰嗎?”把學生的思維激活了。結合詩人的生平經歷,學生知道寫的不僅僅是石灰,還暗含著詩人自己,明白了他寫詩的目的。這樣在“預設”中關注“生成”,在“生成”中結合“預設”,辨證統(tǒng)一地進行教學,使詩背后的意蘊得以充分地展現。
四、 總結詠物詩特點,小組合作學習《墨梅》
1. 回憶剛才的學習過程,總結學習詠物詩的方法。預設:通過讀詩,了解物的特點和品質;感悟聯系詩人經歷故事想表達的情感或志向;抓物與人之間的聯系。
2. 用剛剛總結出的方法,小組合作學習讀懂第二首詩《墨梅》。(出示小組合作要求)
3. 交流匯報:
(預設①墨梅特點:花開得很清淡,高雅。顏色素凈,清香陣陣;② “清”清高、有一種清廉,有一種高潔的意思;③ 王冕的志向:淡泊名利,堅貞不屈,不愿同流合污。)
4. 背誦《墨梅》。
【設計意圖】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對詠物詩的學習方法進行回憶和梳理,調動學生的學習經驗,提高學生自學古詩的能力。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自主、合作學習。
五、 總結
今天我們學了兩首詠物詩,其實我們讀過背過的還有許多。因為有了詠物詩,世間的萬物才會別有一番滋味入詩來,它能折射出不同詩人的不同人生。希望同學們用所學的方法,去重讀那些詠物詩像《梅花》《竹石》《馬詩》,一定會有新的收獲。
(作者單位: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