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艷
(西安工程大學,陜西 西安 710048)
?
淺析我國“依法治國”思想發(fā)展及其規(guī)律
張艷艷
(西安工程大學,陜西 西安 710048)
摘要:“依法治國”作為一種思想、原則、方略,在我國有著漫長的發(fā)展歷程。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有其雛形,經過后期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形成了今天較完整的“法治”理論體系。本文通過分析我國“依法治國”思想的演進過程,總結其發(fā)展規(guī)律,奠定“法治”的強大理論基礎。
關鍵詞:“依法治國”;演進;發(fā)展規(guī)律
“依法治國”現(xiàn)在通常簡稱為“法治”,我們今天理解的“法治”即法的統(tǒng)治,就是說法律至高無上,標志著民主政治,同專制、人治相對,是一種治國方略。一種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自己的發(fā)展演進過程,“依法治國”思想也不例外。
我國的“法治”思想始于春秋時期,但此“法治”非彼“法治”。我國最早的“依法治國”思想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法家思想家管仲、商鞅、韓非等人提出的,尤以韓非為代表,韓非著有《韓非子》一書,他主張“霸道”和“以法治國”。然而古代“法治”,并非代表人民的意志。君主是法律的創(chuàng)造者,但自身卻不受法律的約束,臣子是在對君主絕對忠誠的前提下用好法,使王朝長治久安,百姓對法只有絕對服從的義務,沒有過問的權利。它與現(xiàn)代“法治”的根本區(qū)別在于法律必須服從君主個人意志。所以古代所說的“法治”只不過是輔助“人治”的一種手段。實施法治是為了加強統(tǒng)治,鞏固政權。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些杰出的思想家與政治家站在歷史潮流的前面為改革奔走呼號,提倡由“人治”走向“法治”。具體如下:
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洪仁玕的《資政新篇》中主張以法治國,各省設立新聞官,聽取社會輿論,設立投票箱,由公眾選舉官吏等,但實際上是主張建立開明君主制。19世紀60年代以后的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代表鄭觀應主張開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19世紀90年代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20世紀初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提出了以民權為核心“三民主義”,中心目標是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1912年孫中山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guī)定:中華民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確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但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果實后頒布的《中華民國約法》改內閣制為總統(tǒng)制,規(guī)定總統(tǒng)擁有皇帝一樣的權力,嚴重阻礙了中國近代的民主法制化進程。
對于近代的“法治”,一些進步人士進行了一系列探索,然而他們的思想只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他們試圖將資本主義的“法治”理念直接依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中國去踐行,因此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法治”,注定以失敗而告終。
真正的法治國家只有在民主政治的基礎上才能建成,以法治國和依法治國只有在高度物質文明,高度政治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社會才能完美結合。因此我國“法治”思想的踐行,真正始于新中國的成立即人民民主政權的建立,后歷經幾代國家領導人對它的不斷完善和發(fā)展才得以形成。
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將馬克思主義的法治思想與新中國的政權、法制建設相結合,提出并實施了“民主建國”。1954年9月制定的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中國化的第一次重大創(chuàng)新。但是新中國成立以后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由于歷史及一些主客觀原因,國家生活中缺乏依法辦事的觀念,正常的法制建設進程不斷受到沖擊,尤其是十年動亂對民主和法治的踐踏與摧殘,使國家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行為失去了應有的規(guī)范和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遭受了巨大損失。
十年“文革”后,以鄧小平為首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在對歷史經驗反思的基礎上,率先提出與“人治”相對的“法治”思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xiàn)了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強調要“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治”,創(chuàng)造性地闡釋了一系列具體而明確的法治思想,提出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要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方針,揭開了我國法治化進程的序幕。
以江澤民為首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基本治國方略提出來,并將其寫入憲法。至此,國家的根本大法對依法治國予以肯定,使這一治國方略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以胡錦濤為首的黨的第四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這一嶄新的命題,解決了建設什么樣的法治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大問題,并明確提出要“加強對執(zhí)法活動的監(jiān)督,推進依法行政?!?/p>
以習近平為首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針”。2014年十八屆四中全會將“依法治國”定為會議主題,并審議通過了規(guī)劃執(zhí)政黨依法治國路線圖的綱領性文件《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015年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繼續(xù)推行全面依法治國,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fā)展。2016年的“兩會”提出要深入推進法治建設。法治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法治化環(huán)境最能聚人聚財,最有利于發(fā)展。我們要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引導廣大群眾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讓“依法”蔚然成風。
自建國以來,經過幾代領導集體的努力,我國真正的“依法治國”思想由萌芽走向成熟,并將逐步演進成一個完整的體系,為我國建成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提供了法治保障。
綜上所述,根據(jù)我國不同時期的“法治”思想發(fā)展的歷史經驗,我們可以得出一條規(guī)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真正踐行“依法治國”思想,只有黨領導下的法治,才更民主、更符合我國的國情。黨領導下的“依法治國”思想的踐行,必將有利的推進國家法治體系的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國家長治久安、社會和諧發(fā)展、人民生活幸福。
參考文獻:
[1]吳軍.《依法治國新常態(tài)》[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
[2]邵和平.《淺談中國法治思想的歷史發(fā)展》[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 2007.
中圖分類號:A8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6-0087-01
作者簡介:張艷艷(1990-),女,山西洪洞人,西安工程大學14級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