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
(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我國公司社會責任發(fā)展困境之探析
陳芳
(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院,陜西 西安710000)
摘要:2005年頒發(fā)的新的《公司法》彌補了公司社會責任的空缺,在現(xiàn)行的相關立法制度的建設上我國公司社會責任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對于這樣一個我國從外國引進的一個舶來品且國際上各國沒有達成共識的制度,無論從公司社會責任的理論還是其司法實踐,在我國本土的運用過程中,難免會呈現(xiàn)出很多的現(xiàn)實問題:公司社會責任的含義的紛爭;公司社會責任的司法實踐的操作問題;公司社會責任執(zhí)行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能夠使公司社會責任在我國的有效推進。
關鍵詞:公司;社會責任;困境
一、我國公司社會責任面臨的困境
公司社會責任在我國是一個舶來品。在19 世紀20年代,英國學者謝爾頓在其《經營者的社會責任》一文中指出了“社會責任”,第一次倡導公司“面向公共服務”。[1]爾后,很多國家先后提出了相關概念,在工業(yè)化突飛猛進發(fā)展的推動之下,公司的發(fā)展規(guī)模以其勢不可擋的直線上升趨勢迅猛發(fā)展。在20世紀70年代,公司社會責任開始成為發(fā)達國家的一個熱點話題,因為公司在本著利益最大的宗旨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同時也給社會的公共利益造成許多的危害及危險,尤其是日益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問題等等,直到現(xiàn)在,公司社會責任成為一個全球化問題。我國引入公司社會責任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主要是在跨國公司的逐漸出現(xiàn)推動了我國《公司法》很多新的規(guī)定與制度的誕生,其中,公司社會責任就是代表之一。在我國起初的1993年的《公司法》中并沒有規(guī)定公司社會責任,慶幸的是在2015年新《公司法》中彌補了這一遺憾,《公司法》第五條規(guī)定:“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guī),遵守社會公德,商業(yè)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jiān)督,承擔責任?!?/p>
但與此同時,當外國的公司社會責任移植到我國本土法律的制度也在其理論和實踐的運用中受到諸多的挑戰(zhàn)。
首先,公司社會責任概念的鑒定存在較大爭議。一方面由于公司社會責任這個舶來品的概念在國際上本就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觀點,讓一個原本模糊不清的制度引進到一個對其沒有較好了解的國家是存在很大風險的,而實踐也確實證明了這一點。論山對其含義鑒定的爭議另一方面,由于法系與傳統(tǒng)的不同以及經濟發(fā)展的背景和發(fā)展程度不一導致公司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有著不同的內涵。
其次,公司社會責任制度缺乏司法實踐的操作性。“因為在我看來,任何法律制度和司法實踐的根本目的都不應當是為了確立一種權威化的思想,而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調整社會關系,使人們比較協(xié)調,達到一種制度上的正義?!盵2]公司社會責任作為一種法律制度,從法律的角度出發(fā),其法律價值應比其道德價值或是社會價值更為明顯,能夠使其從白紙黑字變?yōu)橐环N解決社會糾紛的法律工具或是方法使其能更加彰顯其靈魂所在。我國《公司法》的第五條中規(guī)定公司社會責任更多的體現(xiàn)的是一種倡導性的規(guī)定,對于公司要遵守的社會公德,商業(yè)道德,誠實守信的范圍和標準都沒有規(guī)定一個可以參照的標準,以及違反后的救濟渠道、方法、具體程序以及措施都不具有明確的操作性。
最后,公司社會責任缺乏有效的實施機制。正是由于我國公司社會責任在立法制度的不完善導致了公司社會制度的實踐操作和司法執(zhí)行存在很多障礙,致使公司社會責任制度的司法功能大打折扣,不能發(fā)揮其在人們期待中應有的功能和作用,最終將公司社會責任推向一個形式主義的尷尬局面,減損人們對法律的威信。公司社會責任的有效實施,不僅僅只是法院單方的一紙強制判決,更多的公司的積極配合以及政府的強力監(jiān)督,才能使公司社會責任制度產生實際價值。
二、完善我國公司社會責任之路徑
從現(xiàn)有的我國公司社會責任的發(fā)展狀況來看,不難得出我國公司社會責任無論從立法還是司法都處于一個剛剛起步的比較落后的發(fā)展緩慢的狀態(tài)。如何在結合我國本土資源之時建立一個與國際公司社會責任法律法規(guī)接軌的公司社會責任制度,解決以上的三個問題是至關重要的。仔細分析這三個問題,不難看出這三個問題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法律概念的不清晰是法律適用欠缺支撐的前提,又由于法律概念的模糊和法律適用的軟弱導致法律執(zhí)行的無能。所以要從根本解決公司社會責任的困境必須從這三個問題一一著手分析。
(一)完善我國公司社會責任的相關立法。
首先明確我國公司社會責任的涵義。2005年新《公司法》中雖然提到了公司社會責任,但就我國公司社會責任的概念,范圍,性質并沒有清晰地界定。所以只有先解決了對我國公司社會的本體論的問題,其他問題才有可能得到解決。中文“公司社會責任”的英文翻譯是“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在美國作為“corporate”的名詞形態(tài)的“corporation”是一個含義相當廣泛的詞語;在英國根據(jù)《牛津大辭典解釋》,“公司”幾乎可以涵蓋一切組織,具體來說,除商事公司與商事合伙外,還包括大量以公司(company)命名的組織。[3]在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制定的《ISO26000社會責任指南(草案)中》,就明確將其制定的社會責任國際標準適用于“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張中國家所有類型的公共和私營組織”,并且以“組織的社會責任”替代了“公司的社會責任”。[4]
反觀我國現(xiàn)行《公司法》第二條中對公司限定為商事公司,僅包含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兩種類型,對公司涵義的界定過于狹隘。將合伙、無限公司、合伙、個人獨資與其他經濟組織實體納入《公司法》范圍,對“公司”做擴張解釋更符合公司社會責任的立法原意,更有利于公司社會責任制度性質的準確定位,這也符合國際發(fā)展趨勢。筆者同意將公司社會責任的主體做廣義上的理解,不限于我國的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具有經濟組織的主體都可以成為公司社會責任的承擔責任的主體,在這個意義上將公司社會責任用企業(yè)社會責任代替似乎更合理,便于對文章的理解,下文中的公司社會責任做廣義的理解。
對于“公司社會責任”的“社會責任”的內涵界定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正如有學者所說的,公司社會責任是一個進化的,變動的進程,各種力量對它產生影響,使它來回擺動,沒有適合于所有的一個標準存在。[5]公司的社會責任在隨著公司和《公司法》理論在適應和引導市場經濟發(fā)展過程的逐漸變化中也在不斷變化,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呈現(xiàn)出層次性和動態(tài)性的顯著特征。
對于公司的社會責任,最開始僅從道德的視角進行探討,后來公司在經濟發(fā)展中對社會公共利益造成越來越大的影響,公司的社會責任從單純的道德層面轉向法律層面。20世紀90年代利益相關者利益理論的提出,使得公司社會責任在學術界得到廣泛的支持,人們不再關注與公司需不需要承擔社會責任而是哪些社會責任以及公司如何承擔社會責任。[6]利益者理論認為公司社會責任就是公司對其利益相關者承擔責任。相關者理論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和狹義的主要分歧在于利益相關者是否包括股東。劉俊海在《公司法的社會責任》一書中認為,所謂的公司的社會責任,是指公司不能僅僅以最大限度地為股東盈利或賺錢作為自己的唯一存在的目的,而應當最大限度的增進股東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會利益。[7]
筆者認為,公司社會責任的“社會”作為一種責任類型,公司社會責任是指公司承擔的一種具有社會性質的責任,與公司經濟責任等其他責任類型相區(qū)別。[8]那么公司社會責任應指的是公司對公司員工包括股東負責之外的公司社會責任,如對環(huán)境利益、當?shù)厣鐓^(qū)利益、消費者利益的保護。
仔細分析我國新《公司法》第五條,如果將我國新《公司法》第五條中前一部分規(guī)定——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guī),看作是最低層次的限度責任,如保障員工的合法權益,這部分的問題可以在《勞動法》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中尋求更周到更滿意的保護途徑與方法。那么后一部分——“遵守社會公德,商業(yè)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jiān)督,承擔社會責任”,這才是公司社會責任所真正體現(xiàn)所在,目前要解決的正式這部分的公司社會責任面臨的問題與困境。
綜上所述,對于《公司法》社會責任的涵義,筆者對其“公司”做出廣義解釋(擴大解釋),對“社會責任”則做出了一個狹義解釋,如上對我國新《公司法》第五條的解讀。
其次,確定我國公司社會責任的基本原則。將我國新《公司法》的第五條改為“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guī);承擔社會責任》?!比缓蟀选吧鐣拢虡I(yè)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jiān)督?!贝_定為公司社會責任的四項基本原則。因為公司的社會責任本就是在這些原則基礎之上承擔的責任,將二者并列在一個法律條文中,會呈現(xiàn)出一種重復的現(xiàn)象。將其作為社會責任的基本原則,更有利于突出公司社會責任的重要性。
最后,建立完善我國公司社會責任的公益訴訟制度。我國民事訴訟法中的公益訴訟制度指特定的國家機關和相關的組織和個人,根據(jù)法的授權,對違反經濟法律法規(guī)侵犯國家利益或不特定的他人權益的行為,向法院起訴,由法院追究相對人法律責任的活動。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國民事訴訟法中的提起公益訴訟的主體規(guī)定為——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但公益訴訟損害的案件中,往往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人,那些被損害的國家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與個體之間存在的是一種千絲萬縷的間接而復雜的關系。所以在《公司法》或在民事訴訟法中對公司社會責任的提起主體應該修改為——原告是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二)建立公司社會責任執(zhí)行的有效機制。
建立健全政府的監(jiān)管機制。政府作為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監(jiān)護人,既是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又充當著社會管理者的角色。一方面,可以通過立法的形式制定明確的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的有關法律法規(guī)的約束機制,督促公司能夠及時的履行公司的社會責任。另一方面,作為行政機關,政府可以通過行使行政權力,強化執(zhí)法力度,監(jiān)督公司積極正確承擔社會責任,杜絕公司不履行或瑕疵履行責任。
建立企業(yè)社會責任評價標準和體系。目前,我國對公司的評價標準僅依靠公司的經濟以及盈利的狀況,太過單一而且因太偏頗于經濟引發(fā)了很多商業(yè)道德下滑,市場秩序秩序混亂等問題,建立一個全方位的公司評價標準和科學、實用的體系勢在必行。恰好近年來我國正在建立征信制度,要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好的提高我國公司的競爭力,建立一套從經濟、社會、環(huán)境、信譽全方位的公司指標體系,不失為一個良策。
注釋:
[1]轉自[日]金澤良雄:《經濟法概論》,滿達人譯,甘肅人民出版社,第149頁。
[2]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一版,第30頁。
[3]盧現(xiàn)祥:《西方新制度經濟學》,中國發(fā)展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頁。
[4]Guidance on Social Responsibility.ISO/TMB WGSR N157,Dec,12,2008,paras,113-117.
[5](See Jame Oury,A Guide to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2007,P,4).
[6]轉引劉萍:《公司社會責任的重新界定》法學2011年第7期。
[7]劉俊海:《公司的社會責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7頁。
[8]王艷梅:《公司社會責任的法理學研究》,吉林大學2005年博士學位論文,第20頁。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6-0121-02
作者簡介:陳芳,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陜西省平利縣,學歷:碩士,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院,研究方向:法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