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榮
現(xiàn)在的數(shù)學課都提倡讓學生課前預習,可是在我們偏遠的農(nóng)村,留守兒童比較多,孩子留給爺爺奶奶照顧,他們只能負責孩子溫飽。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可能有些困難。即使有的孩子養(yǎng)成了這個習慣,也只是一些成績好的或者學習習慣好的孩子。而接受能力弱的或者習慣差的孩子,能把作業(yè)完成就不錯了,根本沒有時間預習。這樣學生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如果對于學生來說預習只是一個形式,那還不如不預習,不預習的課堂可能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精彩。下面就兩節(jié)同樣內(nèi)容的課,看看預習和不預習的不同收獲。
一、案例1
《含有中括號的混合運算》是四年級的教學內(nèi)容,這節(jié)課主要讓學生認識中括號,會計算含有中括號的混合運算。課前教師布置學生預習這部分內(nèi)容。課堂教學時,教師帶領學生復習了含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后,出示例題:航模組:“我們組有男生8人,女生6人?!焙铣M:“我們組有84人?!泵佬g組:“我們組的人數(shù)是航模組的2倍?!?/p>
師:你可以提出哪些問題?
生答后出示:合唱組的人數(shù)是美術組的幾倍?
師:要求這個問題,必須知道什么?
生:航模組的人數(shù)。
[邊提問邊板書:航模組人數(shù):6+8=14(人)
美術組人數(shù):14×2=28(人)
合唱組是美術組的幾倍?84÷28=3]
師:能不能把這3道算式合成一道算式?
(學生在本子上寫算式,同時指名學生板演。)
生1:84÷[(8+6)×2)]
生2:84÷(8+6×2)
師:看第2個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要先算航模組,這兒先算加法嗎?要怎么樣才能先算加法?
生:加小括號。
師:要再算美術組人數(shù),怎么辦?
生3:用中括號。
師說明中括號的寫法,并板書算式:84÷[(8+6)×2)]
師:怎么讀這道算式?(帶領學生讀,然后齊讀)
師:又有中括號,又有小括號,你覺得應該先算什么?
生:小括號。
師介紹運算過程并板書。
二、案例2
我在教學這一內(nèi)容時,課前沒有讓學生預習。出示完例題情境圖后,引導學生整理圖中的信息,接著引出問題:合唱組的人數(shù)是美術組的幾倍?
師:要求“合唱組的人數(shù)是美術組的幾倍”,必須先求出什么?
生:要先求出美術組的人數(shù)。
師:你們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學生開始動筆列式計算,我在巡視中發(fā)現(xiàn),有的孩子在嘀咕:這題不好列綜合算式!我適時讓學生停筆,然后有目的地先找分步計算的學生說說自己的解題思路。
學生回答,我板書:(8+6)×2
=14×2
=28(人)
師:這算出的是什么?
生:美術組的人數(shù)。
師:然后怎么做?
生:用合唱組的人數(shù)除以美術組的人數(shù):84÷28=3。(我繼續(xù)板書這道算式)
師:那這題可不可以列綜合算式解答呢?
生1:84÷(8+6)×2
生2:不對!這題按題意,應該先算美術組的人數(shù),也就是要先算(8+6)×2。可是這樣列式,先算8+6=14,然后應該算84÷14,這樣就不符合題目的意思了。
師:那該怎么列綜合算式呢?怎樣才能先算(8+6)×2呢?
生3(激動地):我知道!再添一個小括號,應該這樣:84÷[(8+6)×2]。
師:你們覺得這樣列,符合題目的意思了嗎?我們一起看看。8+6算出的是什么?
生:航模組的人數(shù)。
師:然后再算什么?
生:再算14×2。
師:這算出來的是什么?
生:美術組的人數(shù)。
師:符合題目的意思了嗎?
生:符合題目的意思了。
生4:可是……我覺得這樣列式是符合題目的意思了,可是有兩個小括號,看起來不清楚。
師:那你們有沒有辦法把它變清楚點?
生5:換個符號。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我適時向學生介紹了中括號,并把黑板上的算式改為:84÷[(8+6)×2)]。
生2:可是,這樣列式,應該先算什么呢?
師:誰能幫他解決這個問題?
生5:我知道。應該先算8+6=14,再算14×2=28,最后用84÷28。
師:為什么要這樣算?
生5:因為這題要先算出航模組的人數(shù),才好算出美術組的人數(shù),最后求合唱組是美術組的幾倍,所以要按這樣的順序算。
三、反思
1.沒有預習的課堂,會有更多的精彩。
同樣的教學內(nèi)容,出現(xiàn)了不一樣的課堂。含有中括號的混合運算,學生預習過這部分內(nèi)容后,早就知道了可以用中括號解決“合唱組的人數(shù)是美術組的幾倍?”這一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興趣感覺就沒那么濃厚了。雖然教學效果很好,但總讓人覺得整個課堂比較平淡。何況,計算教學本身就不是那么有趣的。
可是,在沒有預習的課堂上,學生意識到了解決今天這個問題,光用小括號已不能解決了,認知產(chǎn)生了沖突,就在這樣的矛盾沖突中產(chǎn)生了學習新知識的需要,同時也激發(fā)了他們的探索欲望。中括號就在解決問題的需要中而產(chǎn)生,在學生的認知沖突中出現(xiàn),學生印象深刻,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整個課堂產(chǎn)生了更多意想不到的精彩生成,也充滿了數(shù)學味。
2.沒有預習的課堂,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創(chuàng)新機會。
讓學生列綜合算式解決“合唱組的人數(shù)是美術組的幾倍?”這一問題時,學生想到了列出84÷[(8+6)×2]的算式,這是以前沒有見過的算式,這是孩子思維的真實體現(xiàn),這不就是孩子的創(chuàng)新嗎?而當有同學提出這樣寫看得不是太清楚時,孩子們又想到了換個符號解決這個問題。誰能說我們的孩子不是數(shù)學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