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龍溪小蓬崗小學 岑雅靜
數學,每天都與人打著交道,卻讓很多人談起數學卻有心無力的感覺。在校園里,讓很多學生最頭痛的一門科目,甚至有些學生早早放棄學習數學,確實,數學是最深奧的一門科學。
今天,在改作業(yè)時,有幾位同學的作業(yè)引起我的注意和思考。數學到底是不是一定要按照教科書的步驟來做呢?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一年級數學下冊第一單元《加與減(一)》中的快樂小鴨。
例:(學生作業(yè))(圖1-圖2)
小學數學教學內容,貫穿著兩條主線:一條是數學基礎知識,另一條是數學思想方法。在小學數學簡便計算中,我們應該注重學生的基礎知識的培養(yǎng),從小養(yǎng)成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讓學生從抽象的思維轉向直觀的思維,降低計算的難度,提高學生的信心。
在教學時,15-6=?有很多種算法,比如:
第一種:棒棒算。就能直接算得9.
第二種:畫一畫:
第三種:分解法:圖3(變零法)圖4(借十法)圖5(去個位法)
第四種:轉成加法運算:
□+6=15 故能求出15-6=□
第五種:豎式法:(圖6 所示)
通過以上幾種不同的解題方法,培養(yǎng)學生學會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提高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在批改作業(yè)時卻發(fā)現圖1和圖2這兩種不成規(guī)律的求法,教師應該怎樣去處理呢?部分教師就認為這樣是錯誤的做法,雖然答案對了,但過程是不規(guī)范的,所以就不正確。但個人認為,這也應該是正確,因為說明學生會從分解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能把15分解成8和7,然后就能變成個位減個位的計算,這也是一種智慧的做法。從這兩位學生的作業(yè)看出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我們應該尊重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好學生這種從多方位思考問題的習慣和創(chuàng)新的思維。如果僅僅以本為本,教材中有什么內容就教什么內容,不給學生拓展的空間,那么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也只能停留在做死題、做題死的層面上,不給予學生的肯定,那么學生久而久之會對數學不感興趣,這些都不利于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師:你們能說說你們的想法嗎?
生1:我知道7-6=1,所以就把15分出7還剩8。
師:你有這樣的想法是對的,那你想想還能怎么寫?怎樣出更簡便計算呢?
生2:我當時沒有想太多,我只會把15分出1,我再用棒棒算出14,然后再用棒棒算出14-6=8。
師:這也是一種解題方法。但這樣你就等于算了兩次。你再試試看能不能找到跟簡便的計算方法?
在小學數學簡單計算中,學生很容易出現計算方法不明,因此,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對計算過程進行對比,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
學生動腦去想問題、解決問題,他們就是懷揣老師的肯定。課后作業(yè)隨時會發(fā)生意想不到的“驚喜”,然而一些教師對之或是熟視無睹,或是草率了斷,常與有價值的“生成”檫肩而過,這樣就在無形中束縛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禁錮了他們的想象,熄滅了創(chuàng)新的火花。因此,教師要大膽打破預設的框架,對學生的意想不到的回答,給予積極的回應和主動激疑,激活學生思維,拓展想象空間,讓作業(yè)中的“驚喜”演繹出獨特的價值。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的大膽創(chuàng)新思想,從而讓他們更加熱愛數學,實現學生的數學夢。
古羅馬教育家普魯塔克說過,兒童的心靈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如果學生有創(chuàng)造的火花,有了數學的價值,而教師給他的卻是失望的信息,學生的主動、積極思維就會熄滅。因此,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造和把握住每一個學生成果的機會,引導學生不斷實現自我超越自我。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教學內容的呈現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在教學中,我們教師平常應該多用多種解題方法教學,讓小學生從小就理解數學有多種的解題方法,培養(yǎng)學生從多角度考慮問題,培養(yǎng)學生愛思考問題的好習慣,激活學生思維,拓展想象空間。
總之,一道簡單的數學作業(yè)題,竟然引起這么深的思考。由此可見,數學教學沒有那么簡單,也許教師的一句肯定,都能激發(fā)學生的數學智慧,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