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云燕,黃石群,李蓮英
神經外科側臥手術體位安置的改進對顱腦手術效果影響的研究
羽云燕,黃石群,李蓮英
摘要:[目的]探討神經外科側臥手術體位安置的改進對開顱手術效果的影響。[方法] 將100例側臥位神經外科手術病人隨機分為傳統(tǒng)組和改良組各50例,傳統(tǒng)組采用常規(guī)側臥位,改良組采用垂肩側臥位,觀察兩組臥位擺放對手術及病人的影響。[結果]改良組病人下側上肢外周靜脈通路順暢情況優(yōu)于傳統(tǒng)組(P<0.05),改良組術后并發(fā)癥明顯低于傳統(tǒng)組(P<0.05),醫(yī)務人員對改良手術體位滿意度明顯高于傳統(tǒng)組(P<0.05)。[結論]改良側臥位能為神經外科手術病人提供良好的手術環(huán)境,有效預防術后并發(fā)癥,提高病人的舒適度及醫(yī)務人員的滿意度,促進優(yōu)質護理。
關鍵詞:顱腦手術;側臥位;手術體位;改進;效果
側臥位在神經外科手術中常用于三叉神經減壓術、橋小腦手術、顳部、后枕部顯微手術等,是常用的手術體位之一;上述手術具有病變部位深、術野狹窄、手術精細、時間較長等特點,其體位管理是手術護理配合的重點和難點[1]。近年來,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側臥位在應用中頭架的安裝范圍受限,術中手術床的調節(jié)頻率增多,且引起肢體麻木及術后壓瘡的幾率較高。為此,筆者結合手術床的配置及針對人體功能位的特點對傳統(tǒng)的側臥位擺放方法進行了改良,臨床應用效果滿意?,F(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7月—2015年7月神經外科側臥位開顱手術100例,均為全身麻醉;男56例,女44例;年齡5歲~72歲,平均年齡38.5歲;三叉神經減壓術48例,顱內血腫清除術8例,橋小腦手術4例,聽神經瘤16例,小腦腫瘤21例,頂枕部顱骨修補術3例;手術時間1 h~12 h,平均手術時間6.5 h。隨機將100例病人分為改良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兩組年齡、性別、病情、麻醉和手術方式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側臥位擺放方法傳統(tǒng)組采用傳統(tǒng)側臥位擺放方法,麻醉后根據手術部位擺左側位或右側位,頭部用頭托或三釘頭架固定;雙上肢置于雙層托手架上,下側腋下10 cm處墊腋枕,以防下側手臂受壓;下側下肢屈曲,上側下肢伸直,兩膝間墊軟枕,恥骨聯(lián)合部及骶尾部上骨盆固定架支撐,膝部用固定帶固定。改良組采用垂肩側臥位擺放方法:①頭部固定方法同傳統(tǒng)組。②雙上肢的擺放,下側上肢置于可調節(jié)托手板上(可調節(jié)托手板[2]用不銹鋼材質制作,能應用手術床插銷,長46 cm,寬14 cm,放置于手術床床頭側,位于手術床與頭架之間,托手板平面比手術床平面低10 cm左右,可向左或右推進,適用于擺左側或右側臥位,在托手板上鋪置海綿墊或啫喱墊);上側上肢置于胸前抱枕上,約束帶固定。③雙下肢的擺放,下側下肢屈曲靠前放置,上側下肢伸直并用長度與下肢相近的長方形軟枕支撐。④病人胸前放抱枕、背部放靠墊,手術床兩側放置擋板確保軀干部的穩(wěn)定與安全。
1.2.2評價指標觀察兩組手術體位并發(fā)癥及醫(yī)務人員的滿意度。指標包括:①比較兩組下側上肢外周靜脈通路的順暢度;②比較體位并發(fā)癥(肢體麻木、腋下皮膚壓瘡)的發(fā)生率;③調查手術醫(yī)師、麻醉醫(yī)師、巡回護士對體位的滿意度。
2結果(見表1~表3)
表1 兩組下側上肢外周靜脈通路的順暢度比較 例
表2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例
表3 醫(yī)務人員滿意度比較 例(%)
3討論
靜脈通路的通暢是維持麻醉和保證手術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側臥位手術上肢開放靜脈通路可以使藥物在短時間內到達心臟,快速發(fā)揮作用,當術野暴露不充分時,須將上側上肢稍作牽引,并且鋪無菌巾后不便于麻醉觀察與用藥,因此首選下側上肢;若肢體受壓,會導致肢體靜脈回流受阻,造成液體輸入的速度減慢或不暢。改良組下側上肢凹陷放置,腋窩部懸空,可以保護臂叢血管避免受壓,保持靜脈回流通暢,保障建立在肢體上的靜脈通路通暢。
全身麻醉后病人處于強迫體位狀態(tài),對于自身舒適度敏感性基本為零,對于造成的損傷不可感知[3]。肢體麻木與壓力密切相關,主要原因為:上肢外展、伸展、外旋位固定于托手板上使臂叢神經受牽拉或壓迫而引起損傷;下肢腓總神經損傷最常見的損傷機制為外部壓迫。改良組四肢的擺放:①使病人下側上肢得到有效支撐,并處于功能位,以防臂叢神經受壓;垂肩可避免病人自身重量對受壓側上肢的壓迫,減輕術后受壓上肢的不適。②上側上肢則置于胸前抱枕上,可使上肢更自然放于體側,使手掌屈曲面有效地貼于體側中心,處于正常側臥后的正常生理體位,避免內旋、外旋,防止臂叢神經損傷。③下側下肢略彎曲前置,增大髖部受力面積,減輕髖部壓力。④上側下肢自然置于腿枕上,可以使股骨縱向平行,減少血管扭曲度并且使受力面積擴大;雙下肢之間不受壓,體壓分散面積增大。表2顯示,改良組發(fā)生肢體麻木的現(xiàn)象明顯低于傳統(tǒng)組(P<0.05)。
手術體位造成的皮膚損傷多由于改變體位后身體的負重點和支點發(fā)生了變化,引起皮膚、神經、血管和肌肉等組織的損傷。腋下是側臥位最常發(fā)生壓瘡的部位,壓瘡發(fā)生的首要因素是壓力,傳統(tǒng)組通過放置腋枕避免下側上肢受壓,腋部的墊高不僅增加腋下皮膚局部的壓強,使同側的下頜與鎖骨部皮膚距離拉近,增加腋下、肩部、下頜部發(fā)生壓瘡的風險,增加頭架的調節(jié)難度。而改良組減少腋枕的放置,最大限度地增加接觸面和受壓面積以減輕壓力的防護,避免腋下壓瘡的發(fā)生[4]。表2顯示,改良組腋下壓瘡明顯低于傳統(tǒng)組(P<0.05)。
神經外科手術時間相對較長,對術野的充分顯露和體位的穩(wěn)定性要求相對較高。改良組將托手板前置放于床頭側,相比傳統(tǒng)組托手板位于手術床的一側,其外伸占據的空間較小,不僅拉近器械護士與術者的站位距離,使得術野的操作清晰可見,提高手術配合效率;并且下側上肢凹陷放置,使同側下頜與鎖骨處皮膚間隔增大,利于頭架位置的調整,也利于手術野的暴露。表3顯示,改良組醫(yī)務人員對改良側臥位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傳統(tǒng)組(P<0.05)。
4小結
手術技術的發(fā)展給手術體位擺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追求更加舒適、安全的手術體位是臨床工作者不懈努力的方向。在遵循手術體位擺放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科學地改進手術體位,不僅擴展了手術操作空間,降低手術操作的難度,并且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手術的效果。采用不銹鋼材質制成的可調節(jié)式托手板,經濟實用,用后能進行清洗、消毒,符合消毒隔離要求;充分運用手術床配件,固定牢固,保障病人整個手術過程體位的安全。醫(yī)務人員的滿意就是體位改進取得成效的肯定。
參考文獻:
[1]李小寒,尚少梅.基礎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170.
[2]羽云燕,李蓮英.可調節(jié)式托手板的研制及在顱腦手術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5,29(8A):2732.
[3]霍瑞玲,盧桂花,李唐,等.神經外科優(yōu)質護理服務臨床路徑表的建立與實施[J].護理研究,2013,27(7A):2006-2008.
[4]于美華,謝瑋娜,何麗云.循證護理解決俯臥位脊柱手術中常見并發(fā)癥的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1):15-16.
(本文編輯孫玉梅)
Study on improvement of lateral neurosurgery operation position placement for effect of brain surgery
Yu Yunyan,Huang Shiqun,Li Lianying
(Wuzhou Red Cross Hospital,Guangxi 543002 China)
基金項目梧州市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fā)計劃項目,編號:201302013。
作者簡介羽云燕,主管護師,在職研究生,單位:543002,梧州市紅十字會醫(yī)院;黃石群、李蓮英單位:543002,梧州市紅十字會醫(yī)院。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6.16.028
文章編號:1009-6493(2016)06A-2009-03
(收稿日期:2015-10-11;修回日期:2016-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