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輝
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diào)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
文物是歷史和文化的承載。“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chǎn)”,應(yīng)該成為自覺的行動。過去,各地也都在抓文物保護,重視程度、保護力度、保護效果卻參差不齊。有的地方保護得很完整,而有的地方不僅疏于保護,甚至出現(xiàn)人為破壞;有的地方保護是保護了,但是往往干些“整舊如新”等令人遺憾的事??倳浱貏e強調(diào)要“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指向的正是一些地方對文物保護的不力。
在部分領(lǐng)導干部眼里,文物保護工作很軟,不容易出政績,“頂多只能算潛績”。在文物保護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上,常常表現(xiàn)得很吝嗇。尤其是在縣一級,一些文物保護工作者常常抱怨重視不夠。這種疏忽已造成很大危害。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jié)果顯示,我國已登記不可移動文物共76萬多處,其中17.77%的保存狀況較差,約4.4萬處文物已經(jīng)消失。如果說保護文物不容易出成績,是“潛績”,文物的破壞或消逝卻顯而易見,是無法推卸的“顯過”,永遠抹不去。
令人痛心的是,一些地方肆意破壞文物,并視其為經(jīng)濟和城市發(fā)展“必須付出的代價”。從北京“梁林舊居”到南京名人古墓,從西安興教寺到江蘇千年糧倉,從大理唐代城墻到大量遭到破壞的野長城……拆毀古建筑、古文物的新聞接連見諸報端,讓人們扼腕長嘆、痛心不已。
文物是無數(shù)時光積淀而成的文化資產(chǎn)和不可再生資源,一鏟子下去,就什么都沒了,這種責任,誰擔得起?
在城鎮(zhèn)化的進程中,拆和建都無法避免。分布零散的文物、遺址與城市用地之間,難免會有沖突。遇到?jīng)_突怎么辦?在財政資金比較緊張的情況下,不易出政績的文物保護又迫切需要投入,這時又該怎么決策?
對此,黨中央明確要求,要增強緊迫感和使命感,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未來負責的態(tài)度,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做好新時期的文物工作。一方面要增強對文物保護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敬重祖先留下來的珍貴遺產(chǎn)。文物保護工作是做鋪墊的長期性工作,不可能立竿見影,但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老百姓看得很重,是“潛績”也是“顯績”。另一方面須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依法履行監(jiān)管責任,同時把文物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作為地方領(lǐng)導班子和領(lǐng)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參考,在誰手上出了問題就追究誰。
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chuàng)新。文物是歷史的承載,是中華文明這個唯一不曾斷代的古老文明的文脈所系,也是整個人類的文明遺產(chǎn)?!跋窈亲o生命一樣,把文物保護起來”,各級黨委、政府及其主要負責人,請往前站一步,把這個責任切實擔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