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微博發(fā)布者并未歪曲事實,少年確實因見義勇為而卷入這起刑事案件,但因為發(fā)布者片面地發(fā)布事情真相,引起了不少人對這起事件的誤讀,進而對判決的公正性產生質疑,甚至產生了“法律何以不保護見義勇為者”的誤解。其實,在刑法領域,對見義勇為者有較為完整、成熟的正當防衛(wèi)制度進行保護。我國刑法明確規(guī)定:“為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wèi),不負刑事責任?!比欢?,防衛(wèi)者不負刑事責任的前提在于“正當”,否則,即便是出于見義勇為的初衷,也須承擔相應的責任。
正當防衛(wèi)必須符合四個條件:一是針對的必須是不法侵害行為。二是在不法侵害行為正在進行的時候。三是針對的必須是不法侵害人,不能“圍魏救趙”。四是不能超越必要限度,否則將構成“防衛(wèi)過當”。法律之所以要給正當防衛(wèi)設定限制性條件,是因為該項制度的初衷在于鼓勵人們勇于阻卻犯罪,而非鼓勵他們對違法者動用私刑,乃至過激報復。
事實上,對于這起案件,我們需還原到法律視角下予以客觀評價。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因為該起事件消磨了對正義的執(zhí)著,誤以為法律不保護見義勇為者。我們應該意識到,見義勇為并非僅僅是“勇為”,不能僅憑一腔熱忱,還需要具備相應的技能與智慧,否則不僅可能幫了倒忙,而且可能讓自己遭遇到不利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