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摘 要:在實施《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教學中,應把課堂視為一個由活動與情感交織共生的世界,在發(fā)展智慧能力的同時豐富學生情感世界,讓學生以飽滿的情緒投入學習,教師以滿懷的激情有效引導,激發(fā)課堂活力,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生活;實踐;探索;活動;興趣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的綜合性課程。其宗旨是通過對學生生活的引導,發(fā)展他們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培養(yǎng)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fā)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衡量思想品德課教學是否實現素質教育,其重要標志是引導學生主體參與教育過程的程度。
一、貼近生活,增進友情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應回歸生活。讓學生參與社會、熱愛生活、學習做人是思品課的核心,所以課程與生活的結合應該成為思品課教學的重要手段。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努力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培養(yǎng)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我們可以結合學生生活實際開展實踐活動,讓課本上的圖畫,課本上的事例活起來、動起來,讓事實說話,將遙遠拉近,讓歷史復活……這樣就可以使枯燥的問題趣味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復雜的問題簡明化,深奧的問題通俗化。
二、觀察生活,培養(yǎng)習慣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的教學是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的,課堂教學離不開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只有通過對生活的觀察和實踐,才能讓學生積累經驗,擴大視野。因此,教師必須要求學生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引導他們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入手,多角度、全方位觀察現實中的一切。在課堂教學時,教師要通過教學生如何仔細觀察生活,不斷改變觀察生活的視角,時刻留意身邊的人、事、景及他們的變化,把自己的發(fā)現與同學交流。如教學《我愛秋天》一課,我就帶他們去尋找秋天,學生來到校園的草地上,通過觀察周圍的變化來感受秋天:學生看見地上的草變枯變黃了,樹葉被風一吹就紛紛飄落下來。再往遠處看:田野里高粱紅了,稻子成熟了,水果掛滿了枝頭,農民在田野里緊張地忙碌著……學生經過尋找,把自己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景物,進行了積極而熱烈地交流討論。通過活動,學生對季節(jié)變化的感受也隨之加深了,從而產生了對秋天、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更為重要的是,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對觀察生活的學習習慣得到了良好的培養(yǎng)。
三、培養(yǎng)興趣,勇于探索
上好一堂品德課,就要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課堂學習氣氛??涿兰~斯曾說“興趣是創(chuàng)造一個歡樂和光明教學環(huán)境的主要條件之一”。針對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特點,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方法,通過設置懸念、組織競賽、動手實踐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對要學知識感到新奇、有趣,產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的欲望,并鼓勵他們勇于實踐、善于探索、樂于學習。努力創(chuàng)設輕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從小愛科學》一課時,我提早一周布置大家,要求每一位學生自己動腦筋、找材料,收集資料,動手做實驗或者進行小制作、小發(fā)明,把收集或創(chuàng)作的結果在班里進行演示、交流,同時說出這項實驗或小發(fā)明的理論根據、制作過程。于是學生的勁頭十足、興趣特濃,都積極地進行了準備。上課了,一位學生給大家做了一個實驗。他用一個杯子裝滿水,又用一張紙蓋在杯子上,然后請一位同學上來把杯子倒過來看看會有什么奇跡發(fā)生。學生們都搶著上來,可上來的同學在進行實驗時又很緊張,坐在下面的學生更是揪心地睜大眼睛看,當這個學生成功的把杯子倒過來而水沒有灑,那張紙仍然牢牢的粘在杯口時,全班一片歡呼。學生的學習熱情非常高,此時,我趁勢讓學生又進行了幾個實驗,并一起思考這幾個實驗的理論根據。進而引出今天學習的內容。學生的心思很快就集中到學習上來,學習情緒空前高漲,大膽探索的勇氣也在此凸顯,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學得輕松、開心、有興趣,教學獲得很好的效果,到達了高校課堂的目的。
四、走出校園,體驗生活
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課程標準指出:“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苯處熞獎?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走出校園,到社會中去學習,去體驗。充分利用校外資源,通過一系列力所能及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廣泛地接觸和了解社會,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擴展興趣,培養(yǎng)社會實踐能力。如教學《我也會當家》時,我就提早半個月的時間,就要求學生利用雙休日期間與父母一起到集市上、超市里購物,讓他們在實踐中感受物品價格里的秘密,親身體驗購物的學問,體會父母經營一個家庭的不容易,懂得尊敬長輩,學會感恩。上課時,我讓學生談經歷,說感受,一節(jié)課下來,大家談了許多,議了許多,收獲遠遠超出我的意料。因此,我們要知道良好的品德形成源于兒童的親身體驗和感受。我們在實際教育時,著力引導學生走出校園、深入基層實際,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揭開生活中的秘密,看到事物真實的一面,讓他們體驗生活的真實感受,觸及他們的心靈,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總之,《品德與生活(社會)》是一門活動性極強的課。這種性質,決定了它不受時間、地點、形式、內容所約束,但必須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選擇各種不同的教學活動類型,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教學效果,使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徐建成.課堂教學新視野[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朱小蔓.情感教育論綱[M].人民出版社.
[3]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