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桂秋
課堂教學改革,給語文課堂吹來了一股清新之風,但這拂面的春風也有“熏得幾多教者醉”的窘?jīng)r:教師得“意”忘“言”而缺少引領品味,學生盡“情”忘“文”而忽視文本的“展示”之風太盛,多媒體的肆意渲染,形式主義的花樣翻新,課堂上“蜂飛蝶舞”……學生靜心學習語文——沉思默想、咀嚼感悟的時間嚴重缺失。在課堂教學逐步走向互動、合作、開放之際,課堂中那一瞬間的沉靜,或許能讓我們久久回味。
一、 沉靜于讀時——靜心閱讀別有洞天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教師勞動的本質在于創(chuàng)造,而不是打造,即創(chuàng)造機會,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個性化閱讀,借助個人經(jīng)驗和生活體驗去感悟文本,領會思想,內化知識。這樣,語文千姿百態(tài)的教學內容才能得以展現(xiàn),教與學主體的千差萬別才能得以體現(xiàn)。所以,我們的教學設計應該給學生空間以發(fā)散其思維,調動其感受,品出其滋味,悟出其道理。
在學生閱讀時,提倡“零”干擾閱讀,教師不要在閱讀時“指手畫腳”“指點江山”。在學生讀文章時,教師總是不放心地去叮囑,不厭其煩地作要求,作提示,讓本該輕松清靜的閱讀氣氛變得聒噪不堪,破壞了閱讀的心情。要不然就出示若干問題,讀完了,老師提問,限定了學生閱讀的空間和視角,肢解了文本的全貌。零干擾下的閱讀,學生的心態(tài)是放松的、自由的。擺脫了思維的羈絆,在閱讀的天空里信馬由韁。這時的思維是活躍的、發(fā)散的,想象更是豐富的,有的學生讀文章時禁不住啞然失笑,有的淚眼婆娑……他們已置身于書中的世界,隨主人公或喜或悲,應和文章情節(jié)或情感的跌宕,或振奮激昂,或沉默低回。閱讀達到這樣的境地,你能說閱讀不是一種思想和心靈的融合,不是一次精神的洗禮和心靈的陶冶嗎?這時的語文教師應該成為其中的一員,融入閱讀隊伍中,切身感受學生的閱讀,這樣后面環(huán)節(jié)的指導和點撥才會做到有的放矢。當學生讀完之后,或暢談閱讀感受,或提出疑難問題,教師此時就會發(fā)現(xiàn)學生靜心閱讀之后,理解別有一番洞天。
二、 沉靜于聽時——耐心傾聽下自成蹊
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靜心傾聽,學生哪里有感,哪里就是教學重點,哪里有惑,哪里就是教學難點,只要在學生需要時輕輕一點,便能峰回路轉。學生也要傾聽,傾聽老師的“穿針引線”“起承轉合”“點撥開悟”,傾聽老師適時介入,引領走向文本深處時的酣暢淋漓地講解,傾聽聞所未聞的知識,傾聽那些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
我觀摩過這樣一節(jié)語文課,執(zhí)教者講授的是《陋室銘》一課,課上通過反復誦讀,大部分學生將“草色入簾青”理解為“草色青青,環(huán)境清幽”。教師在傾聽了多數(shù)學生的理解之后,談到了自己的解讀:“《愛蓮說》中有這樣一句話‘自李唐以來,世人甚愛牡丹。人們喜愛牡丹,一是因為牡丹美麗,更重要的是它象征權勢、富貴。對照牡丹的大紅大紫,這間陋室前的草色可理解為一種貧賤之色?!睂W生在這精彩的解讀中或認真傾聽,或動筆旁批。好一處難得的沉靜,好一處精彩的解讀!整堂課不溫不火,不急不躁,似一曲遠離喧囂的笛音,清亮,空靈……“今天我們通過劉禹錫的一篇銘文,走進了一處居所,了解了一段生活,領悟了一種情懷——樂觀豁達、安貧樂道,一代文人劉禹錫在自然的悲秋里唱出了春的豪情,他又怎么會在人生的秋天里自怨自艾呢?”這樣的課堂,這樣的沉靜,這樣的傾聽,給予學生的是滲透,是滋養(yǎng),更是收獲和成長。
三、 沉靜于問時——潛心思考柳暗花明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在課堂上非常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他告誡教師不要盲目追求課堂上的熱鬧,小手如林,你說我說,這種不“思”只“答”的教學方式,有時可能是“虛假繁榮”“泡沫經(jīng)濟”。他告訴學生:智慧在寧靜中,智慧在思考中。
教師每提出一個問題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鐘,一定要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在自己思維的“白板”上填涂,這樣做有很多好處:可以使更多的學生能夠主動而又恰當?shù)鼗卮饐栴};可增多發(fā)散性思維的成分;可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新的思維情境,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展開想象的翅膀。如《故鄉(xiāng)》一文結尾,教師問:“怎樣理解‘無所謂有,無所謂無?”在學生充分地思考之后,一學生自信地回答:“‘無所謂有 就是有希望等于沒希望。沒有行動,就不能腳踏實地地走下去,希望就不能實現(xiàn)。 ‘無所謂無雙重否定表示肯定,意為只要行動,希望就能實現(xiàn),希望就有意義?!边@樣的深刻解讀是學生在沉靜中認真思考所得。若不給學生留思考的時間,提問也就失去了價值。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的時空。學生有了充分的時空自由,才有可能針對問題積極思維,主動探討,他們的思維過程才能夠在課堂上得到展現(xiàn)。
靜能生慧,慧能生智。這種看似平淡的語文課堂,才是語文教學的本色,才能回歸語文的高雅氣質,它能讓學生傾聽自己的心跳,感受思想的脈動,回歸真實的自己。讓我們捧著一顆對語文敬重、虔誠的心,探尋語文教學的本真,讓“沉靜”成為語文課堂最美的一瞬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