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林亮
我們的祖先早就意識到,語言與文字不一樣,語言30年一小變,300年一大變,但是文字卻可以以記錄的形式流傳而不會變動。所以中國語言與文字分開。然而,歷經(jīng)幾千年的變遷,文字雖然沒有太大的變化,對文字的理解,也就是文字的含義卻因解釋的不同,造成了很多的誤解。誤解有多種,其中重要的一種就是褒貶誤用,鮮有貶語成褒語的事例,貶語褒用也大多只是口語上親密人之間的一種調(diào)侃而已,但褒言成貶語卻是尉為大觀,美好的寓意竟成惡毒的化身,并且貽害千年與萬眾,這折射出人文的一種失落。
褒言成貶語,俯拾即是。
2015年是羊年,就先說說羊年的一大誤讀。我們有句俗話:十羊九不全,意思是說,在羊年結(jié)婚或是出生的人,十個有九個命苦的。其實,羊作為中華民族最早飼養(yǎng)的牲畜,是吉祥的象征,《說文解字》:“羊,祥也?!奔榈摹跋椤本蛠碜浴把颉保弧懊馈本褪恰把虼鬄槊馈?,善就是“口中有羊”;在十二生肖里,羊代表團結(jié)和睦,所以我們的群字時里邊就有羊。羊是吉祥的,為什么會有十羊九不全呢?其實最早是“十羊九福全”,因為“?!迸c表示不的“弗”諧音,竟然就寫成了“十羊九弗全”,再經(jīng)口語變化,就成了十羊九不全。至今,羊年結(jié)婚、出生的人都是少之又少。事實上,莫言、周潤發(fā)都是屬羊的。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是一句極端自私自利的話,是說,人如果不為自己的話,老天都不會放過你。其實這句話的原意不是這樣的,這里的“為”是開發(fā)的意思,整句話是這樣的:人如果不開發(fā)自己的潛能,自立立人,老天都不會饒恕你。我們中國人講“天地人”三才,人的作用就是“參贊天地之化育”(《易經(jīng)》),參贊就是彌補的意思,就是要彌補天地的化育之不足,更好的造福人類。這么博愛的語句,卻成了完全自我的代名詞。
還有,我們常說“無奸不商”,意思是要做生意就一定要奸詐。其實,最早是“無尖不商”,古代的米商做生意,將斗裝滿之外,還要再多舀上一些,讓斗里的米冒尖。因此無“尖”不商,這體現(xiàn)的是一種公平無欺的交易。只是因為“尖”與“奸”諧音,就成了 “無奸不商”。還有“無毒不丈夫”也是如此,原本是無“度”不丈夫,因毒與度諧音,也就從人要有肚量包容,變成了人要歹毒之意了。
還有,很多成語也是如此,比如“朝三暮四”,原本是一個養(yǎng)猴人早上喂三只桃子、晚上喂四只,猴子不同意;就改為早上四只,晚上三只。這可以引意為改變方法而得到好的效果,后來卻成了見異思遷的意思。還有,彈冠相慶,就是撣去帽子上的灰塵,準備做官,朋友道賀。后來莫名其妙地就指官場中一人當了官或升了官,同伙互相慶賀將有官可做。原來是體現(xiàn)一種友愛,卻成為結(jié)黨營私了。還有“無中生有”,這是老子對宇宙、人生的理解,一切都是從無到有的,現(xiàn)在都成胡說八道的意思了。
甚至有些字的解讀,也是從美麗而成丑陋?!傲x”的繁體是“義”,分開就是“我”和“羊”,羊就是吉祥,意思是說人有了義就會吉祥!這體現(xiàn)人們對道義的追求。可是現(xiàn)在很多人的解釋卻是把上邊的羊理解為“王八羔子”,意思成為你如果講義氣,你就是王八羔子!
字面上如此,很多歷史人物,生前美麗形象,死后竟然也變成沉淪成邪惡。陳世美出身仕官之家,中進士在貴州為官,很多同鄉(xiāng)同學(xué)來投,想謀取官職,他多次接待,勸以刻苦攻讀以求仕進。但來投者日多,難于應(yīng)付,就叫管家一律謝絕。有位遭回絕的同窗,生報復(fù)之心,遂將社會上一些升官發(fā)財、忘恩負義而拋妻滅子之事,附會在他身上,編成戲劇《秦香蓮》,從此,陳世美就成了忘恩負義、拋妻棄子的反面人物。
一個硬幣有二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向善的寓意屢屢成為敗壞的符號,貌似有道理,其實只是一種自以為是的惡毒的詭辯,而且這種不知其好只見其壞的詭辯已然成為一種流毒,并且轉(zhuǎn)化為一種行動,特別是在網(wǎng)絡(luò)的催化下,更是肆無忌憚地張揚。央視原記者柴靜自費拍攝的《蒼穹之下》,揭示了中國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污染的嚴重,畫面與語言觸目驚心,這實在是污染塵世的一劑醒世清涼散。然而,卻總是有人借其拍攝的動機來炒作,認為其在作秀。諸多先進感人事跡,姑且不論其是何初衷,即便是作秀,如能喚醒人們,哪怕是少部分,也比沒有強。有幅對聯(lián)寫得好:百善孝為為先,論跡不論心,論跡事上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心不論跡,論心世上無好人。如果以實際行動來評價孝心,恐怕貧寒人家就沒有資格當選孝子了;如果僅僅是以初心來評判一個人好色與否,誰又沒有動過邪念呢?
褒言成貶語,原因多多,想來根源在于“辭不達意”,就是說文字是無法完全表達意思,特別是漢字,因早期用刀刻,較艱難,也就力求簡練,又歷經(jīng)千年的衍變,百家爭鳴,字面理解的偏差,這本無可厚非,但是諸多向善的意思,總是成為向惡的代表,這又跟某些所謂的文人有關(guān)了。其實向善與向惡,區(qū)別就在于前者強調(diào)作為人的社會屬性,而后都強調(diào)作為人的動物屬性。人的社會性,引用孟子的話就是人皆有四心:是非之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和辭讓之心。而人的動物性則是內(nèi)心對資源的不擇手段追求以滿足個人的感官私欲的滿足。一些讀書人,或是為了迎合,或是為了發(fā)泄,或是掩飾自己的墮落,借助字面的模棱兩可,或是斷章取義,或是同音異字,曲解原本,再經(jīng)過民眾以訛傳訛擴散,就成為了顛撲不破的真理,也就貽毒后人千年,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惡瘤。然而一棵參天大樹,因為有一個瘤,人們往往更多地關(guān)注這個瘤,而忘記了他的蔽日青翠。正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向善成為向惡,就是傳統(tǒng)文化的那個讓人關(guān)注的瘤,這一丑遮了傳統(tǒng)文化的百俊。
回歸原點,就是要回到傳統(tǒng)。中國的傳統(tǒng)嚴格上說,應(yīng)當是先秦乃至以上時代的傳統(tǒng),《易經(jīng)》作為中華文化的源頭,在7000多年前的伏羲時代就誕生;歷經(jīng)夏商周的傳承,作為道家代表的老莊和儒家先圣的孔子以及諸子百家,都是在春秋戰(zhàn)國200多年的慘痛中沉淀出來的文化至高座標。至于漢朝傳入的佛家,也是在吸取并融匯儒道二家的精華而于唐朝大成,可以說中國的佛學(xué)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佛學(xué)。從這個意義上說,復(fù)興中華文化,就應(yīng)當從中華文化的源頭開始裁剪,栽培精華,鋤剪糟粕。如此,方是正本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