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基于示能性視角的信息系統(tǒng)使用研究綜述

        2016-06-12 08:46:41金雪聰昆明理工大學管理與經(jīng)濟學院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2016年4期
        關鍵詞:研究方法

        陳 渝,路 洋,金雪聰(昆明理工大學管理與經(jīng)濟學院)

        ?

        基于示能性視角的信息系統(tǒng)使用研究綜述

        陳渝,路洋,金雪聰(昆明理工大學管理與經(jīng)濟學院)

        摘要:傳統(tǒng)偏重理性行為的信息系統(tǒng)使用研究相對忽略了系統(tǒng)自身的示能效果及影響,缺乏對信息系統(tǒng)采納和擴散中用戶使用行為多樣性原因的深入分析。本文從示能性視角出發(fā),采用文獻綜述的研究方法,運用示能性理論、使用理論等來探討信息系統(tǒng)使用機制。研究內(nèi)容包括:(1)回顧和歸納了現(xiàn)有文獻中示能性的概念和研究方法;(2)綜述了國內(nèi)外有關示能性的信息系統(tǒng)使用研究成果。

        關鍵詞:示能性;信息系統(tǒng)使用;研究方法

        近年來,示能性理論在信息系統(tǒng)研究領域受到了全新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學者對此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信息系統(tǒng)研究已形成系統(tǒng)與個人、系統(tǒng)與組織、系統(tǒng)與團體、系統(tǒng)與設計以及系統(tǒng)與市場等主要研究方向。[1]其中信息系統(tǒng)使用是最活躍的研究方向之一,主要依據(jù)社會心理學等理論,研究個體、團體及組織如何更有效和高效使用系統(tǒng)從而提升經(jīng)濟和社會福利。盡管示能性的概念在研究中不盡相同,但示能性理論提供了一個新視角去解釋信息系統(tǒng)使用對組織管理的影響。示能性在用戶使用系統(tǒng)時可呈現(xiàn)使用行為多樣性:一種技術可以支持多種示能性。因此,同一社會群體的每個成員使用相同技術時可呈現(xiàn)不同的示能性或一組示能性。[2]

        根據(jù)文獻綜述方法,[3]本文通過回顧和歸納現(xiàn)有文獻,探討了信息系統(tǒng)有關示能性研究的現(xiàn)狀及作用,并試圖回答“示能性為什么在信息系統(tǒng)研究中受到關注”這一熱點問題。

        1 示能性概念回顧

        示能性這一術語來源于生態(tài)心理學領域的格式塔理論,是行為環(huán)境中物體在用戶認知感官中的反映,即用戶能夠了解物體實際上有何種用途。知覺心理學家Gibson最初創(chuàng)建了這一概念來描述行為體和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作用。[4]在Gibson看來,行為體在環(huán)境中感知和行為,行為體和環(huán)境二者的屬性構成了交互的條件。按照Gibson的定義,示能性是客觀的,因為自身存在不需依賴于價值、意義以及詮釋;然而從行為體需要參照物的角度而言,示能性又是主觀的。通過跨越主客觀的障礙,Gibson的示能性引入了行為體和環(huán)境交互的觀點,即行為體和環(huán)境密不可分。[5]

        Norman首次將示能性正式引入設計學領域,倡導設計者創(chuàng)造的物體與用戶的心理需求應被盡可能地等同映射起來。[6]Norman認為,在產(chǎn)品設計中設計師是和真實的、客觀的物體打交道,因此可能會同時存在兩種不同的示能性:真實示能性和感知示能性。[7]真實示能性是指物體本身所能提供的實際功能,即物體物理特性;感知示能性是指物體能讓用戶感知到可能存在的功能,即物體表面特性。而設計者所想的示能性和用戶感知的示能性可能存在差異,感知示能性會比真實示能性更重要。[7]因此,Norman在人機交互研究中把示能性的概念理解為感知示能性,[8]并在其后的著作中用實例與真實示能性進行區(qū)分。如,軟件制造商認為系統(tǒng)使用界面應該按照用戶意圖設計,因此用戶在沒有閱讀說明書之前應該知道該軟件的功能。然而個體用戶對同一物體的感知示能性不盡相同,示能性是用戶解釋和環(huán)境感知間的關系。[9]

        Turvey定義示能性為對象和環(huán)境的外在屬性,它只有在一定情形下才會出現(xiàn)。[10]Greeno認為示能性是采取行動的先決條件,但并不意味著特定的行動一定會發(fā)生。[11]Reed認為示能性是自然選擇進化過程中所涉及的稀有環(huán)境資源,這些資源調(diào)整了人類和動物的適應性行為。[12]Volkoff&Strong把示能性定義為導致行為的可能性,該行為與實現(xiàn)直接具體的結果并產(chǎn)生對象和目標間的關系聯(lián)系在一起。[13]

        Hutchby首先把示能性的原始概念從環(huán)境轉移到技術,示能性是指功能和關系方面,這兩方面可看作采取行動的可能性,并認可用這種方法研究行為體和技術間復雜關系的可能性。[14]Zammuto等使用示能性解釋組織和IT間的關系,示能性是采取目標導向行動的可能性,強調(diào)示能性源于組織系統(tǒng)和IT構件間的交互效應。[15]Majchrzak&Markus認為示能性是組織和IT構件間的動態(tài)交互關系,而不是組織和IT構件的任一屬性,[16]該研究凸顯了用技術示能性和約束理論研究人們或組織如何使用信息系統(tǒng)以及信息系統(tǒng)使用如何影響個人、組織和績效的重要性。Fayard& Weeks建議把示能性看作一個二元對立的概念重新概念化,示能性既外在又相關,[17]示能性為研究組織中的人和技術間的共構關系提供了一個有力的透鏡,為描述人們特定行為如何形成以及行為模式提供了更好的語言。從這些方面來看,示能性是特定于技術和行為體的客觀事物。[18]

        根據(jù)適應性結構理論[19]核心概念的重新定義,Markus&Silver認為利用功能示能性的概念去理解技術對用戶行為的影響以及物質和社會的二元性是至關重要的,提出技術對象、功能示能性和符號表示三個概念描述IT構件與行為體間的關系。[20]Savoli&Barki提出感知功能示能性來研究信息技術對用戶行為的支持程度,感知功能示能性即用戶感知信息技術的能力和約束,表明不同用戶對同一技術特征會感知到不一樣的示能性,從而形成不同的使用行為和使用效果。[21]

        盡管Markus&Silver重新把學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用戶和技術對象的關系上,但示能性在研究文獻中有不同的概念、特征和種類。如,Leonardi建議在研究中要區(qū)分個體示能性、集體示能性和共享示能性。[2]個體示能性是一個有益于使用者的示能性,但該示能性或許不適用于團體中的其他人。這是由技術特征決定的,個體使用技術特征能完成他人不能完成的任務??梢哉f,個體示能性是個體層次的概念。集體示能性是一個由團體成員集體創(chuàng)建,允許他們共同完成任務的示能性,而此任務是個體根本無法完成的。需要說明的是,集體示能性是團體成員使用不同技術特征完成個體任務進而實現(xiàn)團體層次的目標,因此它是個體示能性聚合的結果。相反,共享示能性是一個團體所有成員使用相似的技術特征從而實現(xiàn)團體目標的示能性。

        Hartson在人機交互設計和評估背景下對示能性的概念進行拓展,將其細分為物理示能性、認知示能性、感官示能性和功能示能性。[22]趙宇翔等嘗試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將感知示能性的概念進行拓展細分,結合社會化媒體的技術屬性和社會屬性,構建了感知示能性的四個主要維度,包括感知物理示能性、感知認知示能性、感知情感示能性和感知控制示能性。[23]Pozzi等梳理了現(xiàn)有的信息系統(tǒng)關于示能性研究文獻后,認為示能性研究主要涉及四個方面,即示能性存在、示能性感知、示能性實現(xiàn)、示能性影響。[24]

        示能性的研究是跨學科的。示能性起源于生態(tài)心理學,但如今研究已經(jīng)延伸到眾多領域,如,設計學、信息系統(tǒng)等。示能性的概念或拓展如表1所示。將示能性作為理論視角切入到信息系統(tǒng)使用研究中日益引起了國外學者的普遍關注,并已經(jīng)開展了一些有意義的研究。如,Seidel等探討了全球操作軟件解決供應商在應對新興環(huán)保時如何實現(xiàn)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商業(yè)實踐,建立一個理論架構,明確了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性轉換中所需要的四種重要的功能示能性,即,反映披露示能性、信息民主化示能性、輸出管理示能性、移位示能性,表明技術憑借功能示能性有利于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25]而國內(nèi)信息系統(tǒng)有關示能性研究才剛起步,很多有意義的研究現(xiàn)象有待進一步探索和開拓。

        表1 示能性的概念或拓展

        2 示能性視角的信息系統(tǒng)使用研究

        傳統(tǒng)的信息系統(tǒng)使用研究中,主流的源于社會心理學的理性行為和計劃行為模型難以解釋系統(tǒng)使用后用戶和系統(tǒng)交互的變化,[26]相對忽略了信息系統(tǒng)自身的示能效果及影響。信息系統(tǒng)使用就反映出信息系統(tǒng)與用戶感受之間具有示能關系。因此,從示能性視角研究信息系統(tǒng)使用已受到國內(nèi)外眾多學者的關注。

        Jasperson等研究了先前使用、習慣、技術特征等因素與采納后用戶行為的影響關系,認為技術特征對于信息系統(tǒng)使用有重要影響,是研究技術使用和使用結果關系必不可少的對象,而已有的多數(shù)研究將IT應用作為“黑盒子”而不是各個具體技術特征集合體,這樣就忽略了技術特征對使用行為的不同影響。[27]Ortiz De Guinea&Markus認為IT技術本身是觸發(fā)用戶自動使用行為的因素,在傳統(tǒng)研究中采用計劃行為或理性行為作為理論基礎是不合理的,建議研究者關注IT的技術特征對于人們持續(xù)使用IT的影響,主要是關注IT的技術特征能否產(chǎn)生影響、何時影響、造成哪些方面影響以及影響程度如何。[26]Burton-Jones& Grange基于表示理論視角研究了信息系統(tǒng)有效使用,重點關注有效使用包括哪些要素以及什么驅動有效使用,根據(jù)表示理論闡述了三個結構(深度結構、表面結構、物理結構)和一個目的(信息系統(tǒng)是否忠實反映客觀世界),認為表示理論與IT示能性理論相兼容,其中表面結構和物理結構與物理和感官示能性相對應;信息系統(tǒng)表示與認知和功能示能性相對應。[28]Majchrzak&Markus提出技術示能性和約束理論來研究人們和組織如何使用信息系統(tǒng)以及信息系統(tǒng)使用如何影響個人、組織和績效,而該理論的前提是必須要考慮人、組織和技術之間的交互。[16]其中,技術示能性指的是行動潛能,即具有明確目的的個人或組織使用技術或信息系統(tǒng)能夠做什么;技術約束是指個人或組織使用技術或系統(tǒng)去實現(xiàn)特定目標所遇到的障礙。技術示能性和技術約束是相關的概念,即人和技術的潛在交互,而不是兩者的任一屬性并且與技術特征截然不同。

        上述綜述說明,在信息系統(tǒng)使用中需要重點關注系統(tǒng)的技術特征,這些技術特征到底向用戶展示哪些功能以及會形成哪些潛在的使用效果,還有待解釋。

        DeSanctis&Poole在結構化理論的基礎上,結合理性決策論學派和制度主義學派提出了適應性結構理論,解釋信息技術在組織變革進程中的作用,研究發(fā)現(xiàn)組織結構變革是與能動者采納IT的行為動機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而IT行為的發(fā)生來自于三種因素:先進IT技術結構、組織內(nèi)部結構和外部環(huán)境結構。[19]該模型中有結構和選用兩個概念,“結構”定義為技術和制度提供的規(guī)則、資源或能力;而對技術特征進行適應性采納的直接行為稱為“選用”。同時認為用戶“選用”信息系統(tǒng)是忠實的,即“選用”忠實于設計意圖,那么會提高用戶任務的績效。[19]

        Markus&Silver拓展了適應性結構理論,提出了技術對象、功能示能性和符號表示三個概念,這些概念有利于研究者在IT影響中提出更合理的研究假設。[20]功能示能性和符號表示兩者的概念相關,都描述了用戶和技術對象之間的關系。對象的屬性能夠提供示能性信息,但示能性并不是對象的屬性。

        Sun提出“適應性系統(tǒng)使用”來研究信息系統(tǒng)采納后在系統(tǒng)特征層面的用戶修正行為,即用戶為什么產(chǎn)生修正系統(tǒng)功能特征的使用行為以及哪些條件會觸發(fā)這些修正行為,表現(xiàn)出嘗試新特征、特征替代、特征合并、特征適應新用途四種行為。[29]適應性系統(tǒng)使用引用了適應性結構理論中的結構特征和精神實質兩個概念,它包括系統(tǒng)特征使用中用戶對結構特征和精神實質的修正行為。

        Savoli&Barki認為IT使用是采納或成功的關鍵指標之一,但是,IT使用并不一定產(chǎn)生可期待的結果,提出感知功能示能性來研究IT對用戶行為的支持程度。研究表明,不同用戶對于同一IT特征會感知到不一樣的示能性,從而形成不同的使用行為及使用效果,因此應先按不同的示能性感知結果識別出不同的用戶使用行為類型,然后再進行使用效果分析。[21]

        以上綜述表明,系統(tǒng)的功能本身不會產(chǎn)生效果,只有用戶使用了具體的功能才會產(chǎn)生使用效果,其中,使用效果是否符合預期目標需要分析用戶不同的示能性感知結果。當然,系統(tǒng)使用需要關注用戶如何學習、適應、使用不同的功能結構以及如何完善功能對目標任務的支持程度。

        國內(nèi)基于示能性視角研究信息系統(tǒng)使用的文獻還非常少。閔慶飛等探討了信息系統(tǒng)研究中的“匹配”理論,提及并解釋了適應性結構理論。[30]徐峰和戚桂杰論述了IT采納研究中的理性決策學派和制度主義學派不同,說明了應用適應性結構理論分析IT采納的作用。[31]郭迅華等采用結構化理論研究信息系統(tǒng)采納問題,主要是因為傳統(tǒng)的基于社會心理學的理性行為模型等難以解釋不同主體采納過程中的動態(tài)變化情況,表明基于結構化理論的研究思路和定性化的案例研究方法有助于克服傳統(tǒng)信息系統(tǒng)采納研究中的局限性。[32]趙宇翔和朱慶華界定和擴展了感知示能性的概念,將感知示能性構念作為理論視角,切入到社會化媒體的后續(xù)采納階段,實證檢驗了感知示能性構念在社會化媒體適應性使用中對媒體特征、任務復雜度以及社會情境產(chǎn)生調(diào)節(jié)效應。[23]

        總之,在傳統(tǒng)信息系統(tǒng)采納后,對用戶使用行為的研究中忽略了IT應用中的技術特征,為什么不同的用戶對于IT技術特征會形成不同的使用類型以及產(chǎn)生不同的使用效果,這些現(xiàn)象值得研究者關注。[27]

        3 研究方法

        國外在信息系統(tǒng)示能性的相關研究中,主要使用“文獻綜述”和“案例研究”的研究方法。當然,部分學者也使用調(diào)查方法和實驗方法進行實證檢驗。相關成果的研究方法如表2所示。

        表2 國外信息系統(tǒng)有關示能性研究

        Majchrzak&Markus綜述了技術示能性和約束理論的理論概念和關注焦點,探討了該理論對管理信息系統(tǒng)的重要性。[16]Burton-Jones&Grange基于表示理論完成了有效使用理論分析,研究方法是首先提出包含各種變量和相關假說的理論框架,隨后應用理論框架解釋具體現(xiàn)象和提出估計的可驗證模型。[28]Bernhard等通過擴展有關示能性起源和實現(xiàn)的理論,構造一個示能性被感知和實現(xiàn)的過程模型,并提出一些實證檢驗該模型的策略。[33]

        Sebastian&Bui針對有強烈層次結構、跨多學科并受專業(yè)驅動的組織,首先提出一個信息系統(tǒng)示能性和相關協(xié)調(diào)的理論模型去呈現(xiàn)功能狀態(tài)差異,然后建立一套如何利用示能性的模式和類型來產(chǎn)生或約束相關協(xié)調(diào)潛在影響的主張,最終以一所著名大學附屬醫(yī)院的重癥監(jiān)護病房為案例來完善理論和主張。[34]Savoli&Barki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用戶不同的感知功能示能性及使用結果,其中案例數(shù)據(jù)分析是在案例資料(哮喘患者使用IT構件)、理論視角(示能性)、相關文獻以及過程模型四者之間解釋、反演的過程。[21]Seidel等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進行解釋分析,提出一個使可持續(xù)轉換成為可能的信息系統(tǒng)功能示能性綜合模型,該模型明確環(huán)境可持續(xù)性轉換所需要的四種功能示能性。[25]Balci等對18位使用不同的航空公司登記流程類型的被調(diào)查者進行深度訪談,實證檢驗每個IT系統(tǒng)用戶確實有不同的示能性效果,也證明用戶與IT系統(tǒng)間的交互取決于年齡、背景和一般IT經(jīng)驗。[35]

        Sun采用問卷調(diào)查和結構方程模型技術完成數(shù)據(jù)分析,問卷選項中涉及反映型測量項和形成型測量項。[29]Goel等采用實驗方法和結構方程模型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實證檢驗虛擬世界特性在協(xié)調(diào)任務中如何影響學習效果。[36]

        國內(nèi)基于示能性視角研究信息系統(tǒng)使用的文獻還非常少,主要是些綜述文獻。當然,少數(shù)學者也采用實證方法開展信息系統(tǒng)有關示能性研究。相關成果的研究方法如表3所示。

        表3 國內(nèi)信息系統(tǒng)有關示能性研究

        閔慶飛等綜合分析了信息系統(tǒng)研究中的“匹配”理論,提及并解釋了適應性結構理論。[30]趙宇翔在示能性和感知示能性相關概念的基礎上,對社會化媒體交互設計的基本要素進行剖析,構建了基于感知示能性的社會化媒體交互設計的整合概念框架。[37]徐峰和戚桂杰綜述了IT采納研究中的理性決策學派和制度主義學派的理性基礎和局限性,闡明了適應性結構理論來分析IT采納的重要性。[31]

        郭迅華等采用結構化理論研究信息系統(tǒng)采納問題,運用“結構-模式”概念模型對某電子政務系統(tǒng)應用進行案例分析,驗證了該模型的闡釋能力。[32]趙宇翔和朱慶華借助適應性使用行為研究思路分析了社會化媒體后續(xù)采納階段用戶感知示能性的調(diào)節(jié)效應,采用在線問卷調(diào)查方法實證檢驗了感知示能性構念在社會化媒體適應性使用中對于媒體特征、任務復雜度以及社會情境產(chǎn)生調(diào)節(jié)效應。[23]

        信息系統(tǒng)研究最普遍采用的是定量研究方法,而該方法似乎缺乏應用在信息系統(tǒng)有關示能性研究中,這主要是由示能性概念的本質引起的。作為一個認知和生成機制,示能性旨在探索示能性的出現(xiàn)和實現(xiàn)機制,這導致了研究者更偏向使用定性研究方法。[33]從表2、表3可看出,盡管國內(nèi)外信息系統(tǒng)使用有關示能性研究存在一些實證研究,但絕大多數(shù)是案例研究(共12篇);在定量研究方法中,采用調(diào)查方法、實驗方法進行信息系統(tǒng)有關示能性的研究分別有3篇和1篇;在定性研究方法中,采用文獻綜述方法進行信息系統(tǒng)有關示能性的研究有9篇。本文希望通過歸納國內(nèi)外信息系統(tǒng)有關示能性研究的方法,對信息系統(tǒng)領域研究思路的拓展和方法論的規(guī)范性有所貢獻。

        從整體上看,國內(nèi)有關示能性的信息系統(tǒng)使用研究才剛起步,在方法的規(guī)范性、縱向研究、案例研究等多方面與國外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信息系統(tǒng)有關示能性的研究主要采用案例研究和文獻綜述方法,尤其案例研究方法有助于克服信息系統(tǒng)研究的局限性,調(diào)查方法和實驗方法等定量研究或許不太適合探索示能性的出現(xiàn)和實現(xiàn)機制。總之,我國學者應克服語言問題,加強研究方法訓練,密切關注國際研究焦點和熱點,努力縮小與國際管理信息系統(tǒng)研究的差距。[38]

        4 結論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以及信息系統(tǒng)功能日益完善,信息系統(tǒng)使用較以前也更為復雜,研究者可以從多視角關注信息系統(tǒng)使用。示能性提供了一個研究信息系統(tǒng)使用影響的有效方法,因為它促進了信息系統(tǒng)不同認知和使用模式的概念化。此外,示能性明確地包含了無意識和未被發(fā)現(xiàn)的技術使用。[16]示能性對于克服信息系統(tǒng)使用研究中長期存在的缺陷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方向,從而豐富研究成果并促進信息系統(tǒng)學術發(fā)展。

        通過以上綜述,本文形成以下結論。①研究者關于示能性定義并不是唯一的,而是趨于特定需求提出或構造相關定義;②文獻關注的焦點已經(jīng)從示能性本身轉變到應用示能性來闡述系統(tǒng)使用對組織產(chǎn)生的影響;③研究者只關注結果如何及為什么發(fā)生和實現(xiàn)結果所面臨的障礙,而偏離了示能性理論的基本原理。本文建議應多關注實現(xiàn)什么目標以及產(chǎn)生什么結果;④國內(nèi)信息系統(tǒng)有關示能性研究的總體水平與國外同行存在很大差距,研究者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發(fā)表高水平論文的數(shù)量很少;[38]⑤信息系統(tǒng)示能性的相關研究主要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主要源于示能性在交互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多樣性;⑥在未來一定時期內(nèi),信息系統(tǒng)使用中有關示能性研究仍是國內(nèi)外學術界關注的焦點。

        [參考文獻]

        [1]Sidorova A,et al.Uncovering the intellectual core ofthe information systems discipline[J].MIS Quarterly,2008,32(3):467-482.

        [2]Leonardi P M.When does technology use enable networkchangeinorganizations?acomparativestudy of feature use and shared affordances[J].MIS Quarterly,2013,37(3):749-775.

        [3]Rowe F.What literature review is not:diversity,boundaries and recommendations[J].European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14,23(3):24-255.

        [4]Gibson J J.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M].London:Psychology Press,1986:80-86.

        [5]Mcgrenere J,Ho W.Affordances:Clarifying and E-volvingaConcept[C].Montreal:2000:179-186.

        [6]NormanDA.The Psychology of Everyday Things[M]. NewYork:Basicbooks,1988:66-69.

        [7]Norman D A.Affordance,conventions,and design [J].Interactions,1999,6(3):38-42.

        [8]Norman D A.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M]. New York:Basicbooks,2002:17-35.

        [9]Chemero A.An Outline of a theory of affordances[J]. Ecologicalpsychology,2003,15(2):181-195.

        [10]TurveyMT.Affordances and prospectivecontrol:An Outline of the ontology[J].Ecological psychology, 1992,4(3):173-187.

        [11]Greeno J G.Gibson's affordances[J].Psychological Review,1994,101(2):336-342.

        [12]Reed E S.Encountering the World:Toward an Ecological Psycholog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13]Volkoff O,Strong D M.Critical realism and affordances:Theorizing it-associated organizational change processes[J].MIS Quarterly,2013,37(3):819-834.

        [14]Hutchby I.Technologies,texts and affordances[J]. Sociology,2001,35(2):441-456.

        [15]Zammuto R F,et al.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hanging fabric of organiz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2007,18(5):749-762.

        [16]Majchrzak A,Markus M L.Technology affordances and constraints i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MIS)[M].Encyclopedia of Management Theory, SagePublications,2012.

        [17]Fayard A,Weeks J.Affordances for practice[J]. Information and Organization,2014,24(4):236-249.

        [18]StrongDM,etal.A The oryoforganization-ehraffordance actualization[J].Journal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14,15(2):53-85.

        [19]Desanctis G,Poole M S.Capturing the complexity in advanced technology use:Adaptive structuration theory [J].Organizationscience,1994,5(2):121-147.

        [20]MarkusML,SilverMS.AFoundationforthestudyof it effects:a New look at desanctis and poole's concepts ofstructuralfeaturesandspirit[J].Journalof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JAIS),2008,9 (10):609-632.

        [21]Savoli A,BarkiH.Functional Affordance Archetypes:A New Perspective for Examining the Impact of IT Use on Desirable Outcomes[C]//Milan:Thirty Four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Information Systems,2013.

        [22]Hartson R.Cognitive,Physical,Sensory,andFunctional Affordances in Interaction Design[J].Behaviour&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3,22(5): 31-338.

        [23]趙宇翔,朱慶華.感知示能性在社會化媒體后續(xù)采納階段的調(diào)節(jié)效應初探[J].情報學報,2013,32(10):1099-1111.

        [24]Pozzi G,etal.Affordance Theoryin the ISDiscipline: A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the Literature[C]//Savannah:Twentieth Americas Conference on In for mation Systems,2014.

        [25]Seidel S,etal.Sensemaking and sustainablepracticing:Functional affordances of information systems in green transformations[J].MIS Quarterly,2013,37 (4):1275-1299.

        [26]Ortiz De GuineaA,MarkusML.Whybreak the habit of a lifetime?rethinking the roles of intention,habit,and emotion in continu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e [J].MIS Quarterly,2009,33(3):433-444.

        [27]Jasperson J,et al.A Comprehensive review and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post-Adoptive behaviors associatedwithitenabledworksystems[J].MISQuarterly,2005,29(3):525-557.

        [28]Burton-JonesA,GrangeC.FromUsetoeffectiveuse: a representation theory perspective[J].InformationSystems Research,2012,24(3):632-658.

        [29]Sun H.Underst and inguserrevisions when usingin formation systems feature:Adaptive system use and triggers[J].MIS Quarterly,2012,36(2):453-478.

        [30]閔慶飛,等.信息系統(tǒng)研究中的“匹配”理論綜述[J].信息系統(tǒng)學報,2011(8):77-88.

        [31]徐峰,戚桂杰.基于適應性結構理論的組織IT采納研究[J].現(xiàn)代管理科學,2012(5):36-38.

        [32]郭迅華,等.結構化理論與信息系統(tǒng)采納:電子政務環(huán)境下的案例研究[J].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11(1):78-85.

        [33]BernhardE,etal.Understanding the Actualization of Affordances:A Study in the Process Modeling Context [C]//Milan:Thirty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Information System.2013.

        [34]Sebastian IM,BuiT.The Influence of is Affordances on Work Practices in Health Care:A Relational Coordination Approach[C]//Orlando:Thirty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Information Systems.2012.

        [35]Balci B,et al.Identification of Different Affordanc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ystems:An Empirical Study[C]//Tel Aviv:Twenty Second European Conferenceon Information Systems,2014.

        [36]GoelL,etal.Howcues of what canbedoneinavirtual world influence learning:an affordance perspective [J].Information&Management,2013(50):197-206.

        [37]趙宇翔.社會化媒體交互設計中感知示能性研究初探[C]//2011全國情報學博士生學術論壇論文集.北京:2011:84-92.

        [38]吳金南,劉作儀.基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管理信息系統(tǒng)研究進展與分析[J].管理學報,2013(8):1201-1207.

        A Review on Research of IS Appl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ffordance

        Chen Yu,Lu Yang,Jin Xue-cong

        Abstract:Traditional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system(IS)application usually put emphasis on the rational behavior while neglected IS affordance and impact,and lacked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reasons of user behavior’s diversity in IS adoption and diffusion.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affordance,the article adopts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and applies affordance theory,system usage theory and so forth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IS application.The research contents include the followings:retrospecting and summarizing the concept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affordance i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review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IS application on affordance at home and abroad.

        Keywords:Affordance;Information System Application;Research Methods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8214(2016)04-0028-07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示能性視角的信息系統(tǒng)有效使用研究:維度、影響因素和形成機制”(項目編號:71461016),“信息系統(tǒng)采納后影響用戶行為的關鍵因素及作用機理研究”(項目編號:71061009),昆明理工大學管理與經(jīng)濟學院碩博生科研項目預研計劃資助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渝(1971-),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IS/IT采納等;路洋(1991-),男,碩士在讀,研究方向:IS使用行為等;金雪聰(1991-),女,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IS使用行為等。

        [收稿日期]2015-06-25[責任編輯]菊秋芳

        猜你喜歡
        研究方法
        《風詩品鑒》的研究方法透視
        淺談數(shù)學學習情感評價的研究方法
        戲劇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20:07:49
        淺析初中數(shù)學教育
        我國真實盈余管理研究述評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09:22:07
        淺析開放經(jīng)濟環(huán)境下應用經(jīng)濟學研究方法
        新形勢下現(xiàn)代醫(yī)院財務管理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
        關于“學案導學,分層互動”教學模式中學情的研究
        談談翻譯史的研究方法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1:39:41
        社會主體研究方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中的運用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1:23:59
        天津游泳運動員思想政治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分析
        體育時空(2016年8期)2016-10-25 20:49:52
        性色视频加勒比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推荐免费| 韩国美女主播国产三级|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性色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 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 黑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男友| 青青草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性影院一区二区三区内射| 97碰碰碰人妻视频无码| 亚洲第一黄色免费网站| 中国丰满人妻videoshd| 专区国产精品第一页|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一区刚刚| 精品一二三四区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精品bt天堂精选| 无遮挡中文毛片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综合网| 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 | 久久青青草视频免费观看| 中美日韩在线一区黄色大片| 永久黄网站免费视频性色| 日韩欧美专区| 一区二区三区手机看片日本韩国 | 色综合久久天天综线观看| 亚洲午夜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乱码在线中国 | 无码少妇一级AV便在线观看 | 乱码丰满人妻一二三区| 日韩高清亚洲日韩精品一区|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免费日本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99久久人人爽亚洲精品美女| 欧美成人高清手机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亚洲国产av网站|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成人欧美在线视频| 日本国产精品高清在线|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