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多
摘要:本文從民生新聞以及其所涉及到的輿論特點出發(fā),討論了我國目前民生新聞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弊病,最后提出了在積極建設社會精神文明的大背景下,如何改善民生新聞傳播環(huán)境,以及如何利用民生新聞為人們造福。
關鍵詞:民生新聞;大眾;情感導向;輿論特點
一、民生新聞的概念
民生新聞,是關注人民生計,關心市民生活的新聞,從廣義上說它屬于社會新聞范疇,但在內容上主要關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狀態(tài)與生存空間范疇。所以無論是對新聞報道方式或報道內容來說,民生新聞都把新聞輿論監(jiān)督職能發(fā)揮到最大程度。它將新聞告知功能、輿論監(jiān)督功能與社會服務功能揉為一體,通過對社會狀態(tài)的觀察和反映,對受眾生活的關懷和幫助,對政府職能的監(jiān)督與導向,民生新聞尋求到了輿論監(jiān)督和政府職能和諧的溝通渠道,并在政府和民眾之間搭建了一個平臺。
從內容來看,民生新聞是從群眾日常生活中采制而來的新聞,內容上鎖定群眾的生存狀況、生存空間,關注群眾的冷暖痛癢、喜怒哀樂,形式上充分利用先進的傳播手段,提高新聞的時效性和互動性,拉近電視與觀眾的距離。所以說,民生新聞是“平民視角、民生內容、民本取向”;還有人專門針對電視民生新聞提出定義——民生新聞是以城市居民為傳播對象,以頻道主要覆蓋城市為報道范圍,以與市民日常經濟、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聞事件為主要題材的一種電視新聞體裁。
二、民生新聞的性質對社會輿論形成的作用
從新聞學意義上說,民生新聞的生命力在于新聞價值取向上,它盡可能追求新聞的接近性和時效性。接近性主要體現在地域上的接近和心理上的接近。而時效性是新聞價值取向的永恒追求。民生新聞的接近性,使其新聞報導尊重百姓生活的原貌,報道的新聞事件真實性更強,具備了形成輿論關注的基本條件;而時效性保證了民生新聞報道的新聞事件都是百姓生活中最新的故事,符合時代特點和新聞新鮮性特征,形成熱點輿論。
從社會學的角度上看,民生新聞的興盛正處在信息全球化時代。但在這種全球化傳播的作用下,有一部分后發(fā)社會成員歷史觀念淡薄,對本土文化,甚至本民族文化缺乏應有的認同,久而久之,可能造成所在社會的“集體失憶”,而民生新聞關注、反映某一地域的百姓生活,其巨大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帶給觀眾的不僅僅是收視上的愉悅,也讓觀眾找回了自己特定生活區(qū)域的“方位感”和“認同感”。彌補了“集體失憶”帶給人們的對生活和社會的冷漠。讓受眾重新關注自己身邊的現實生活,充分發(fā)揮出輿論的積極作用。
三、民生新聞的輿論特點
(一)傳播大眾身邊的新聞信息。民生新聞是大眾身邊的媒體平臺,也是大眾貼心的小棉襖,它能夠為大眾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同時也能夠幫助大眾反映大眾身邊的人和事,不僅如此,民生新聞借助新聞的輿論和監(jiān)督作用,還能夠維護大眾的權益不受到損害。民生新聞又是新聞媒體類型中的一線媒體,與民生最近,所以能夠左右大眾情感方向,具有對大眾情感進行監(jiān)督、引導與調控的積極作用。然而如果不能夠有效利用民生新聞的功能和特點,那么就會對大眾情感與輿論產生誤導,嚴重影響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民生新聞之所以被稱之為“民生”新聞,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種新聞媒體始終站在大眾的角度看問題,能夠通過新聞媒介來傳遞大眾身邊的人和事,通過新聞的權威性,對重大、關鍵、敏感信息進行廣泛傳播,起到信息的傳播和監(jiān)督作用。
(二)引導大眾情感方向。民生新聞立足于大眾,是大眾身邊的媒體平臺,大眾可以利用這個平臺為自己服務,特別是企業(yè)或者其他盈利性組織,都能夠借助民生新聞宣傳自己或者產品。然而民生新聞最大的作用不僅是促進社會經濟發(fā)展,還能夠引領大眾情感導向和輿論導向,在所有的新聞媒體中,民生新聞是第一線媒體,在第一時間里接收大眾信息,所以民生新聞最真實、最快速、最值得大眾信賴。
大眾情感方向一般是建立在一個媒體平臺之上,比如目前的互聯(lián)網,作為第三大新興媒體,互聯(lián)網已經成為了繼電視之后第二個擁有實際監(jiān)督能力的媒體,雖然發(fā)展和管理機制都還不成熟,但已經表現出了其強勁的發(fā)展動力。民生新聞也包括網絡媒體形式,能夠通過這種快速、及時的平臺對大眾信息進行報道,引導大眾情感方向。
(三)維護大眾權益。因為民生新聞能夠對事件進行跟蹤和監(jiān)督,所以民生新聞還具有為大眾維權的能力,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平臺,大眾話語權在這個平臺上完全放開,對于事件的跟蹤和調查,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對事件有所了解,而如果通過這個平臺對某些事件或者人物進行調查,便能夠獲得很多意外的真實信息,比如目前在互聯(lián)網中流行的“人肉搜索”方式就是其中的一種形式。
對大眾權益的維護,也是民生新聞的特點之一,對于日常生活中所涉及到的各種法律知識,民生新聞可以通過播放特定事件來普及對應的法律知識和作用,大眾也可以通過民生新聞的權威性和及時性,為自己爭取大眾支持和權益保障。
四、我國民生新聞現狀
(一)節(jié)目雷同率高群眾審美疲勞。民生新聞應該以人為本,專注于對百姓進行人文關懷,對群眾身邊的大小事進行詳實、準確的報道,并對其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討論,著重強調事件對大眾切實的利益和權益,真正做到媒體服務于大眾,為大眾提供一個良好的信息與事件的討論和宣傳平臺。
我國目前民生新聞已經出現了一個不正常的現象,那就是相同類型的節(jié)目頻繁在各個地方臺、中央臺反復播出,甚至有照搬模仿現象,雷同或者相似節(jié)目眾多,創(chuàng)新型節(jié)目很少,大眾已經對這種類型的節(jié)目產生厭煩心理,然而,目前我國的新聞欄目或者節(jié)目對此依然進行著復制和模仿。
(二)缺乏深入剖析探討對問題避重就輕。因為目前我國民生類新聞欄目雷同率非常高,大眾失去新鮮感并且逐漸產生審美疲勞之后,民生類新聞不僅沒有進行反思,反而逐漸對大眾身邊的事情一帶而過,僅僅停留在報道、信息輸出方面,而對于事件背后所涉及的重大意義卻三緘其口,不僅不對其進行深挖和討論,而且避重就輕,不進行深入采訪,這種新聞發(fā)展態(tài)勢已經逐漸與單純的網絡信息傳播相類似。
對于事情進行深入剖析和解答,并且深挖事件背后真相,是新聞媒體的根本職責所在,人們需要看到的是新聞媒體的監(jiān)督作用,而不是簡單的報道。目前我國民生新聞的這種弊端已經存在了很久,不僅沒有改正的跡象,反而形成了普遍之勢。
(三)內容日趨庸俗化。在新聞內容方面,因為不對事件進行深入剖析,那么在新聞選材上也逐漸“輕松”起來,如果僅是對事件進行簡單的報道,那么對內容也就疏于審核。不僅如此,很多地方臺所播出的民生欄目為了迎合地方人群的愛好,不顧新聞媒體本身的精神文明導向作用,反而只是為了單純的收視率,迎合大眾的惡俗愛好,嚴重污染和干擾了我國民生新聞的環(huán)境和輿論導向作用。
這種類型的新聞欄目不僅對新聞環(huán)境有害,同時還能夠對大眾情感導向產生嚴重的誤解,很多人因為觀看各種惡俗節(jié)目、血腥暴力等欄目之后,便逐漸模仿起來,干擾社會秩序和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嚴重者甚至不惜觸犯法律。
五、如何有效引導民生新聞中的大眾情感方向
(一)大膽創(chuàng)新欄目形式。對于人們已經審美疲勞的民生新聞欄目,新聞采集與制作方應該進行深度反思,如何能夠在欄目形式上吸引大眾眼球,做到既能夠在傳統(tǒng)媒體中脫穎而出,同時還能夠在大眾心中獨樹一幟,這種品牌式的宣傳效應需要傳統(tǒng)媒體與網絡媒體有機結合,線上和線下相互促進,在電視或者互聯(lián)網視頻中播放民生欄目視頻,同時最好能夠在現實中與大眾進行互動,讓大眾走入電視,走入互聯(lián)網,讓大眾自己訴說身邊事,這種全新的欄目形式不僅能夠吸引大眾主動參與,同時還能夠增強民生新聞的核心競爭力。
(二)深挖事件背景探討深層問題。對發(fā)生在大眾身邊的各種敏感事件,民生新聞應該勇于挖掘背后線索,找出事件發(fā)生的主要矛盾和發(fā)生點,探討解決事件矛盾的方案,這是民生新聞的終極目標。然而在大眾本身,很多事情不能夠或者不愿意被公之于眾,對于這種事件,民生新聞或者通過私下對其提供幫助意見,然后爭取事主的意見和想法,將其錄制成故事形式,隱去事主真實信息,通過播放故事事件將事件中的主題表達出來,提出事件矛盾、解決方法以及注意事項,為大眾做出事件預警和處理方法。
(三)聚焦社會熱點問題。對于敏感事件避重就輕,是我國目前民生新聞的主要弊病。其原因就是懼怕事件背后的勢力,然而對于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是新聞的本職,在很多方面,民生新聞所關注的,都是大眾身邊事,能夠涉及到背后政治勢力的還是少數,但是對于社會公共問題,比如城市化建設與拆遷這類矛盾,是政府所承擔的事件,對于這種事件進行報道與深入分析,才能夠體現民生新聞真正為百姓服務的宗旨。
針對這類社會敏感性問題,民生新聞應該積極介入,通過不同手段和方式,聯(lián)合政府與大眾,雙方面取得意見的統(tǒng)一,為大眾和政府之間的溝通搭建橋梁,緩和政府與民眾的矛盾,積極促進雙方和諧,對大眾情感進行積極疏導,引領大眾情感導向,在事件中扮演雙面角色。對于熱點問題敢于披露、勇于披露是成熟媒體的象征。
總之,民生新聞之所以能夠受到大眾的信賴,其主要原因就是能夠站在大眾一邊為大眾辦事,積極反映大眾需求,溝通政府,維護大眾權益不受損害。同時還能夠針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跟蹤報道和深入探討,在新聞信息傳播方面,民生新聞也是新聞媒體中的一線媒體,因為與大眾走得近,所以能夠在第一時間里獲取大眾信息,也能夠為大眾向政府反映問題。但是我國目前民生新聞的創(chuàng)辦已經脫離了正確的軌道,無論在內容還是形式上都已經與新聞媒體的根本職責相背離,在社會精神文明建設腳步逐漸加快的大背景下,民生新聞應該反思自己的職責與義務,不能夠單純?yōu)闋幦∈找暵识鴮热莶患舆x擇和審查,誤導大眾情感方向,造成錯誤的輿論,阻擋精神文明的建設腳步。
參考文獻:
1.李奇夫.電視民生新聞的選題取向[J].新聞愛好者,2010(05).
2.梁珊.淺談對電視民生新聞的認識[N].駐馬店日報,2013.
3.祖海星.電視民生新聞之我見[N].山西經濟日報,2014.
(作者單位:遼寧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