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莉(上海杉達學院 科技處,上?!?01209)
《現(xiàn)代教育技術應用》課程中理論部分教學方法初探
——以衛(wèi)生教育專業(yè)為例
林莉
(上海杉達學院科技處,上海201209)
摘要:本文基于衛(wèi)生教育專業(yè)學生,分析《現(xiàn)代教育技術應用》課程基本情況。同時對國內外該課程教學方法研究情況進行討論。初步探討了《現(xiàn)代教育技術應用》課程理論部分教學方法。
關鍵詞:《現(xiàn)代教育技術應用》課程;教學方法;分析
Abstract:Based on the health education student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discusses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this course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n explores the teaching method of theoretical part of this course.
Keywords:"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 course; teaching method; analysis
衛(wèi)生教育專業(yè)為上海市政府推行“學生健康促進工程”,2014年國家教育部新批準的本科專業(yè),衛(wèi)生教育專業(yè)主要培養(yǎng)學生扎實、突出的衛(wèi)生保健和健康教育能力。衛(wèi)生教育專業(yè)培養(yǎng)的是復合型人才,要求既具有醫(yī)學類知識,同時具有教育教學知識,要求學生能夠從事學校健康教育課程的設計開發(fā)、課程教學以及教學研究?!冬F(xiàn)代教育技術應用》作為衛(wèi)生教育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是培養(yǎng)學生“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重要模塊。它是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理論與運行,通過對教學過程和資源的設計、開發(fā)、應用、管理和評價,以實現(xiàn)教學現(xiàn)代化的理論與實踐。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進行,教師們在教學中越來越關注教學方法的改革。對于教師而言,要完成好《現(xiàn)代教育技術應用》這門課程,就必須關注衛(wèi)生教育專業(yè)中特定教學對象的特征和具體的教學內容,并在此基礎上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才能實現(xiàn)更好的教學效果。合理教學方法的使用,能在課堂上有新的思路、方法和途徑,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現(xiàn)代化,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現(xiàn)代教育技術應用》課程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認識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教育技術的發(fā)展歷史、現(xiàn)狀、趨勢,了解教育技術學的基本理論及其在當前的新發(fā)展。幫助學生掌握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的教學設計和教學資源的設計、應用和評價的理論和方法,以適應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趨勢,為將來從事教學工作奠定基礎。
學生通過科學探究和實踐,了解各種教學媒體的特性,熟練運用教學中各類信息化教學元素;掌握教學設計的方法,具備多媒體課件設計與開發(fā)能力;具備將現(xiàn)代教育技術運用于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識與能力。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設計并撰寫在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下的學科課程教學方案,在課堂教學中實現(xiàn)學科教學和現(xiàn)代信息技術整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程擬用72課時,4學分進行授課。課程授課內容比較特殊,既有理論內容又有實踐內容,既有技術內容又有技能方面的內容。理論部分主要是現(xiàn)代教育技術概論及教學系統(tǒng)設計;實踐部分主要是多媒體信息處理軟件的學習。
(一)國內教學方法研究
為了了解國內學者關于《現(xiàn)代教育技術應用》這門課程的研究情況,作者在中國知網上搜索主題為“現(xiàn)代教育技術”且主題為“教學方法”,搜索時間從2008年到2012年12月20日,共搜索到文章2007篇。經過篩選,作者找出與《現(xiàn)代教育技術》課程教學方法相關的文章共98篇,其中學位論文42篇。
上述文章中,對于《現(xiàn)代教育技術》研究范圍和方向比較廣泛,說明學者很關注這門課程的發(fā)展。文章的作者有教育一線教師、研究生等。從研究內容看,教學改革、教學模式和實驗教學這三大塊是研究重點。作者同時統(tǒng)計了文章中,將《現(xiàn)代教育技術》課程作為公共課研究的有42篇,占總數的43%;沒有明確是公共課,但明確是為師范生開設這門課的有29篇,占總數的30%;明確是通識課的有2篇,占總數2%。通過查閱文章分析,《現(xiàn)代教育技術》課程一般都是公共課研究,公共課一般36學時。對于教學方法類的研究相對比較少,提到教學方法的文章一般以單一的教學方法來論述。在教學改革部分,有課程改革、教學內容、課程標準、教材建設、實驗教學建設、教學環(huán)境、教學資源等內容,對于教學方法的改革作為改革的一部分來研究。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活動理論等,不少學者提出并實驗了任務驅動法、參與式教學法在《現(xiàn)代教育技術》課程中的應用,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還有不少人都提倡課堂教學和網絡課程教學混合、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混合等混合學習在教學中的應用。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利用了任務驅動法、范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參與式互動式教學方法、多元化教學法、案例教學、微格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和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學校培養(yǎng)人才的任務主要是通過教學實踐過程來完成的。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借助于一定的方式方法才能實現(xiàn)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材中提出的目標。因此,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或組成部分。
(二)國外教學方法研究
從高校教學方法的結構特征看,世界上大體有兩種基本的模式,一種是以美國為代表的模式,其基本特點是重視學生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上的彈性大,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強,在教學方法的結構上以學生獨立學習活動為主,授課時數則相對較少,而在有限的講課中,還大量使用討論教學,教師講課也多為指導性啟發(fā)。另一種是以前蘇聯(lián)為代表的模式,其主要特點是強調知識的傳授和教學上的集中統(tǒng)一性。學生學習的獨立性程度比較低,在教學方法結構上則是以教師的系統(tǒng)講授為主,其授課時數大大超過美國及西歐。[1]
作為專業(yè)基礎課,課時能保證,課程地位也相對重要。課程中理論部分和實踐部分側重點各部相同。對于不同教學內容,應該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在分析了各教學方法的使用范圍、使用方法后,最后來確定課程較合適的教學方法。這里重點探討《現(xiàn)代教育技術應用》課程理論部分教學方法,擬采用體驗式教學方法。
體驗,從心理學上界定,是指在實踐中親身經歷的一種心理活動,它是一種情感的活動,是對情感的一種體會和感受。[2]體驗中有認知的參與,同時也有主體對事物的認知和理解,而且因發(fā)現(xiàn)事物與自我的關聯(lián)而產生情感反應,并由此產生聯(lián)想和深刻的領悟。體驗可以分為行為體驗和內心體驗。行為體驗和內心體驗相互關聯(lián)相互促進,其中行為體驗是內心體驗的基礎,而內心體驗是行為體驗的升華。
圖1 體驗式教學視角下教學模型
體驗式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fā),引入、創(chuàng)造或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促進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一種教學方法。[3]因此,體驗式教學法創(chuàng)建的是一種互動的交往形式,強調重視師生雙邊情感的體驗。教學過程中既是師生信息交流的過程,同時也是師生情感的交流過程。
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教學中教師“教”、學生“學”是統(tǒng)一的整體,不可分割?!皩W”是主體,“教”為“學”服務。體驗式教學模型中,同樣需要考慮“教”和“學”,兩者只有相互促進,才能更好的開展教學活動。體驗式教學視角下教學模型如圖1所示。
(一)教學目標
作為教學開展的第一步,教學目標的確定至關重要。教學目標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教學任務。確定好的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實施后預期達到的結果或標準,是預先設定的,它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是教學活動的指引和導向。教學目標一旦確定,對整個教學活動也就產生了一定的控制。同時教學目標作為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也能對教學最終的效果進行評價和檢驗。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創(chuàng)設情境,既是一種教學策略,也是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情境創(chuàng)設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著體驗教學的開展和實施效果。在設計和實施體驗教學的研究和實踐中,教師要直面學生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設。
衛(wèi)生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將來面對的崗位就是中小學衛(wèi)生教育教師。為了能讓她們模擬未來工作崗位,這里創(chuàng)設未來教師需開展的活動這一情景。學生以教師作為自身角色,在這一情景中進行教學設計。
(三)引導創(chuàng)設,明確目標
學生處在學習氛圍中時,教師通過實際情景分析教學的目標,也即是對知識進行剖析,得到具體知識點,引導學生在情景中對知識點有大體的理解和認識。這一過程也就是讓學生明確教學目標。
(四)實踐指導,自主體驗
學生在進行教學設計陳述及實際說課演練時,教師可在學生實踐的過程中進行指導。學生自主體驗未來教師這一角色,并進行教學活動等設計實際演練。
(五)總結引導,體驗升華
學生自主體驗后,已經對知識點有了一定認識。教師根據學生自主體驗的情況對課程進行總結,這一情況即是學生學習的反饋。這一過程很重要,它主要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梳理,使學生能將各知識點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為了能讓學生實現(xiàn)知識內化,教師需有意識引導學生進一步熟悉知識點。
(六)評價反饋
師生完成教學活動后,評價反饋的過程是對整個教學過程的檢驗。根據檢驗結果分析教學過程,從中得到成功經驗,改進教學中不足之處。
參考文獻
[1]潘懋元,王偉廉.高等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10.
[2]對“體驗式學習”的教學模式的認識——泗塘二中教職工會議學習內容之一[EB/OL].http:// bsjyj.eicbs.com/Disp.Aspx?ID= 20498&ClassID=659.
[3]體驗式教學法[EB/OL].http://www.hudong.com/wiki/.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6)03-0100-02
作者簡介:林莉(1982,9-),性別:女,民族:漢,籍貫:湖北,學歷:碩士研究生,職稱:講師,研究方向:計算機輔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