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興忠
摘 要: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很多教師采用過“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模式,經我們長期教學實踐摸索,感覺單純的“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不能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此我們嘗試把它改進為“多任務驅動式的學習” 教學模式。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 多任務驅動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5-0229-01
“多任務驅動式的學習”是把大目標細化為小目標,學生所做的每件事都有明確的目標,每走一步都在為大目標作準備,也向總目標更靠近了一步。這種學習既符合人的認知心理規(guī)律,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同點是對于不同目標,針對不同的學生的要求不太一樣,但只要學生作出相應的一項小目標,即算達到目標要求,多做不限。
下面對這種“多任務驅動”教學模式進行理論總結,歸納如下:
一、多任務驅動可以將所要學習的新知識隱含在任務之中
對于分派的任務,學生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分析討論,在課前就大體明確知識方向,并溫習舊知識和預習新知識;然后在課堂上經過老師的指點幫助,順利解決所遇到的難題;最后通過完成多項小任務,實現(xiàn)對所學知識意義建構。我們使用多任務驅動形式發(fā)揮信息課自身優(yōu)勢,根據(jù)學生的差異,設計不同的任務,進行信息課教學,取得較理想的教學效果,初步實現(xiàn)了異質學生整體最優(yōu)發(fā)展的目的。
二、設計不同層次的多任務,給學生各方面的發(fā)展空間
教師在設計任務時既要考慮到學生的差異,還要根據(jù)知識的難易進行不同的設計,通常是按基本任務和探索任務兩種要求來設計:一是非常明確的最基本的任務,主要包括學生必須掌握的新知識、新方法。只需要教師制定任務,學生按照指定的要求去完成就可以?;救蝿胀ǔ6急容^簡單,學生也容易去完成,且還可以掌握基礎的知識。因此,這個任務要求學生必須完成。二是探索任務,主要是為一些仍有余力去掌握其他知識的同學準備的,這些任務具有發(fā)揮空間。比如:WORD的綜合練習,讓學生自己去設計一份小報,要求有圖、有文、有藝術字、有分欄等,內容和版面可以自由發(fā)揮。教學中我們必須完成的是基本任務,而對于探索性任務只是鼓勵、指導他們嘗試操作。這樣在保證學生完成基本學習任務,還給學生充足的發(fā)展空間,確保了異質學生整體發(fā)展的目的。
三、設計聯(lián)系實際的多任務,提倡各學科借鑒整合
信息課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科目,其目的之一是要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教師在設計任務時要加強與其他學科、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不是單純的學習計算機操作,而是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如:設計畫圖的任務時要結合美術知識(如構圖、色彩等),文字處理可以和作文教學、小報制作結合起來,網(wǎng)絡教學可以和資料查找、寫信相結合。
教師在設計多任務時,也可以同相關學科教師借鑒切磋整合經驗,為信息技術學科所用;同時也為相關學科教師提供多任務實踐平臺,形成良性循環(huán)。當然我們也提倡各學科也能形成自己的“多任務驅動式的學習”,并自如運用其教學!
四、師生討論,找出完成多任務的途徑
多任務呈現(xiàn)給學生后,教師不能馬上去講解或讓學生去做,應該先進行引導,對學生進行指導,然后讓他們互相討論,找出自己學過的、會做的;把新知識以及不會做的再由老師去講解。對于一堂課,教師要與學生共同談論分派任務的方案,并制定詳細的操作流程,最終能讓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要點。學生通過相互的討論,會發(fā)現(xiàn)并提出自己的問題,教師不要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比如從哪里去獲取相關的資料,尋找相關的幫助,解決問題的大體思路等。
五、自主探索,實現(xiàn)個別化教學
學生獨立完成多任務中的適合自身發(fā)展的某些或全部子任務,進行自主探索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體現(xiàn)出學生的首創(chuàng)精神,學生通過自己在計算機上進行操作,體驗成功與失敗,正確評價自己的認知活動,從中獲取對知識的正確理解,探求問題的最終解決。學生在遇到困難時,可以向老師、同學、書本、軟件中的幫助、網(wǎng)上請教,以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鑒別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對于比較簡單的任務,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去創(chuàng)新,尋求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內容、不同的設計。在學生初步理解了知識之后,教師還要進一步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使之更加深刻,更加靈活。
六、協(xié)作學習,達到共同進步
學生可以按座位或通過計算機網(wǎng)絡按興趣、能力等分成小組,共同完成任務。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每個學習者都有自己的經驗世界,不同的學習者可以對某種問題形成不同的假設和推論。通過合作解決問題、小組討論、意見交流、辯論等形式,教師可以促進學生的溝通,學生要學會表達自己的見解,學會聆聽他人的意見,理解他人的想法,學會評判、接納和反思。通過這種協(xié)作和溝通,學生可以看到問題的不同側面和解決途徑,開闊了學生的思路,從而對知識產生新的理解。對于比較綜合的任務可以采用這種學習方式。比如設計份小報的任務,先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同組的學生一起討論,確定小報的主題,然后把多任務分成子任務,小組的同學再分工,有的負責文字、負責圖片等資料的收集整理,有的負責錄入,有的負責版面設計等,在協(xié)作的過程中,小組同學要進行討論、溝通,達成較統(tǒng)一認識后,就可制作成一份精美的小報。
總之,多任務驅動的教學思想,是將新知識分解到一些子任務之中,忽略了知識的系統(tǒng)性、邏輯性和完整性,知識在學生頭腦中還是零散的,在一節(jié)課、一個單元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并建立起與已學的舊知識間的聯(lián)系,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理解,完成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建構。比如軟件的使用,有許多操作方法是基本一致的(如先選擇,后操作,超級鏈接,復制、粘貼等),學生學習了一些軟件的使用方法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總結,找出這些共同性及其區(qū)別,再嘗試讓學生去探索使用一些新的軟件,自己去尋求使用方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靳玉樂.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創(chuàng)新[J].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06).
[2]夏洪文 吳鋒民 楊天平.教師信息技術基本技能[J].重慶大學出版社,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