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嘉
關鍵詞:名醫(yī)經驗;楊金斗;胸椎小關節(jié)紊亂癥;坐位旋轉復位法;吸呼氣推按法;壓脊扳肩法;牽引側扳法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6.028
中圖分類號:R274.915.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6)06-0107-02
胸椎小關節(jié)由胸椎后關節(jié)突關節(jié)、肋椎關節(jié)、肋橫突關節(jié)3組關節(jié)構成,屬聯動微動關節(jié),在外傷、勞損、胸椎椎間盤及胸椎韌帶退行性變等情況下,可使胸椎小關節(jié)正常位置改變。胸椎內外平衡失調可使胸椎小關節(jié)后仰或仰旋移位而紊亂,進而導致神經、血管等周圍軟組織的功能受到傷害而出現相應的癥狀和體征,稱胸椎小關節(jié)紊亂癥。本病屬中醫(yī)“錯骨縫”范疇,與肝、脾、腎三臟關系密切。臨床除常見脊背疼痛外,還可表現為不同程度的急慢性肋間神經痛和胸腹腔臟器的相關癥狀(如肝區(qū)疼痛、胸痛、胸悶、憋氣、心悸、咳喘、慢性膽囊炎、胃腸功能紊亂、胃脘痛等)。目前臨床對本病的治療方法多種多樣,如推拿、針灸、椎板注射、口服藥物、針刀、拔罐等。本院楊金斗主任醫(yī)師結合自身40余年臨床經驗,在推拿手法治療胸椎小關節(jié)紊亂癥方面有其獨到見解,其手法操作具有針對性強、操作性強、安全性高的特點,且患者痛苦小、療效穩(wěn)定確切?,F介紹如下。
1 診斷依據
胸椎小關節(jié)在結構上與脊神經、交感神經密切相關,因該關節(jié)錯位程度和對周圍神經、血管的影響不同,其臨床表現也復雜多變,目前尚無統(tǒng)一的診斷標準。楊老結合自身40余年臨床經驗,發(fā)現本病在一些診斷要點上有一定規(guī)律可循,故形成如下診斷依據,同時可作為胸椎小關節(jié)紊亂癥整復手法的選擇依據:①有慢性勞損史或扭轉外傷史。②臨床以脊背疼痛為主訴,部分患者可出現相應脊神經和自主神經節(jié)段支配區(qū)感覺異常和癥狀。③脊柱觸診病變胸椎棘突出現壓痛和牽扯痛;壓痛胸椎棘突偏離和偏歪中軸線,或后凸、前凹;其棘突偏歪一側軟組織局限性壓痛,肌緊張,部分患者棘上韌帶可摸到條索狀硬塊。④胸椎X線片一般無異常發(fā)現,或發(fā)現退行性改變。
2 病理機制
胸椎關節(jié)屬微動關節(jié),其活動范圍小,相對穩(wěn)定。當胸椎間盤、胸椎間韌帶(前縱韌帶、后縱韌帶及棘上韌帶)及關節(jié)囊等組織退變后,胸段脊椎的穩(wěn)定性受到影響,在扭轉外傷史或長期不良姿式史(坐立姿勢、行走姿勢、睡眠姿勢等)、負重過大或不當、用力過猛或者鍛煉動作不當、感受寒涼等情況下,發(fā)生急慢性損傷[1],其關節(jié)突關節(jié)、肋頭關節(jié)、肋橫突關節(jié)和椎間軟組織發(fā)生錯位和損傷的機會增加[2-4],繼而導致一個或多個胸椎受力不均,使單個或多個椎體發(fā)生輕微失穩(wěn),造成胸椎小關節(jié)錯位或半錯位,由此出現脊背部肌肉疼痛等臨床癥狀。同時局部肌肉和韌帶的痙攣、收縮、僵硬,脊柱受到牽拉或反射性保護導致關節(jié)面不對稱,關節(jié)囊充血水腫,滑膜嵌頓及關節(jié)周圍的韌帶,神經組織損傷刺激而出現的胸肋部疼痛,導致呼吸、活動阻礙,甚至出現胸腔、腹腔臟器的功能性改變[5]。
3 手法
楊老治療胸椎小關節(jié)紊亂癥的方法分為三步:第一步舒筋通絡,第二步解痙鎮(zhèn)痛,第三步理筋整復。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步:①掌揉胸背部3~5遍;②雙拇指沿棘突兩側背伸肌處自上而下,以及相應患椎棘上韌帶剝離處做分筋法、理筋法;③沿督脈、膀胱經路線,在背部做提拿法3~5遍。
第二步:①用拇指或肘尖沿脊柱兩側做撥揉法,反復施術2~3遍;②拇指或肘尖點按背部夾脊穴;③點按局部阿是穴及大椎、至陽、委中、肝俞、脾俞、腎俞。
第三步:楊老提出根據術者和患者在體型與體質上的特點,選擇最省力,且更具操作性、針對性和安全性的方法,是臨床選擇適合操作方法種類的標準。①針對T7~12小關節(jié)紊亂,采用坐位旋轉復位法?;颊哒?,醫(yī)者站其患側后方,一手抵于偏歪棘突的側方,另一手置于患者胸前,或握其健側肩部(瘦者),或握其健側上臂部(胖者),令患者身體前傾,并向患側旋轉,當抵棘突處的手下有頂感時,雙手同時相向發(fā)力。與此同時,還可配合患者呼吸,在患者向患側旋轉同時囑其深吸氣,在吸氣至最大時的過程中,做好發(fā)力的最佳準備,令患者呼氣,雙手同時相向發(fā)力。此外,楊老強調,抵棘突處的手發(fā)力時,要向患側的對側上方發(fā)力,以適應關節(jié)面,從而達到最佳整復效果。②針對T3~6小關節(jié)紊亂,采用吸呼氣推按法。患者俯臥位,醫(yī)者站起側,雙手交叉,一手小魚際按于偏歪棘突的下一棘突,另一手掌根按于偏歪棘突的上一棘突,令患者吸氣,再呼氣,至呼氣末時兩手相向推按。對后凸型,則雙手重疊掌根抵于棘突上,令患者吸氣,再呼氣,至呼氣末時向上推按。③針對T3~6小關節(jié)紊亂也可采用壓脊扳肩法。患者俯臥位,醫(yī)者站于患側,一手拇指或手根按于偏歪棘突患側,另一手自患側腋下扳住肩部,兩手同時反向用力。④針對T1~2小關節(jié)紊亂,采用牽引側扳法?;颊吒┡P位,醫(yī)者站其頭前,將患者胸下墊高,使患者頭部前低,頭向健側偏歪,一手置于患者頭健側后部,并向上向患側牽拉,另一手置于偏歪棘突旁,兩手同時反向用力。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42歲,2014年5月29日就診。1周前因生氣后感胸悶、憋氣,深吸氣時則感心區(qū)疼痛,休息后未緩解,曾行胸透、心電圖、動態(tài)心電圖、心電圖平板運動試驗、血生化等檢查未見異常。楊老根據患者癥狀描述,經觸診發(fā)現患者第五胸椎棘突向左側偏歪,壓痛明顯,患椎棘旁肌肉痙攣,呈條索狀,我院胸椎CR檢查所見胸椎椎體后緣輕度增生,余未見異常,診斷為“第五胸椎小關節(jié)紊亂癥”。采用壓脊扳肩法整復1次后,胸悶、憋氣立即消失,患者深吸氣也無心痛,頓覺輕松暢快。隨訪3個月未復發(fā)。
5 討論
5.1 通督松夾脊,振陽復正位
楊老認為,本病病位在表,與督脈、膀胱經密切相關,在臟則與肝、脾、腎關系密切。風寒濕邪、氣血瘀滯和氣血不足是其主要病機。故楊老先在督脈和膀胱經路線施以松解類、發(fā)散類手法,以解表散寒、活血通絡,從而提振陽氣。選擇阿是穴,因其是風寒濕瘀邪之所在,直接作用其上,使“邪去正自安”,以溫通經脈,促進局部氣血運行;選擇背部夾脊穴,因穴居患處,又有通經活絡、調節(jié)督脈之功效;選擇大椎與至陽,因其乃督脈之穴,督脈為陽經之海,總督一身之陽氣,故有振奮陽氣、疏散風寒、驅邪外出的作用;選擇委中,因其乃膀胱經之合穴,“腰背委中求”,可起到疏通太陽經氣血、散瘀活血、通痹止痛的作用;選擇肝俞、脾俞和腎俞,可增強臟腑功能,達到扶正祛邪之目的。最后通過恰當的手法,以達到“骨正筋柔,氣血以流”的效果。
5.2 用扳三要素:偏歪,壓痛,牽扯痛
楊老認為,在傷科病癥中,疼痛和活動受限是其兩大主要癥狀。扳法(整復手法)的應用,在解決上述2種主要癥狀方面有其獨特地位。操作恰當則立竿見影、事半功倍,否則適得其反,后患無窮。故選擇方法是否得當和施用技術規(guī)范與否是扳法應用的關鍵。楊老提出:患椎棘突偏歪、患椎棘旁壓痛、活動時有自患椎處向四周的牽扯痛,是扳動法選擇的三要素,且三者必須同時具備,缺一不可。
6 體會
筆者自跟師以來,反復向楊老求教,多次研習,現將扳法三要素在治療胸椎小關節(jié)紊亂癥應用中的理論依據分述如下:首先,在觸診過程中,發(fā)現患椎的偏歪,是決定采取整復手法的第一要素。如果單純出現棘突偏歪,而無疼痛及壓痛等其他癥狀,這主要是脊柱為了達到自身內外環(huán)境和生物力學平衡所作出的代償反應,故無需整復。其次,患椎棘旁有壓痛,說明胸椎小關節(jié)在急慢性損傷條件下發(fā)生紊亂,從而出現關節(jié)囊充血水腫,滑膜嵌頓及關節(jié)周圍的韌帶、神經組織損傷刺激而出現壓痛,嚴重者可能出現明顯痛點,以及胸肋部疼痛,導致呼吸、活動阻礙,甚至出現胸腔、腹腔臟器的功能性改變。最后,牽扯痛的出現有2種情況:一種是原發(fā)病痛部位與牽扯痛部位因相關神經節(jié)段相應,說明與中樞神經的匯聚現象和交感神經的反應有關;另一種牽扯痛發(fā)生在完全無關的神經節(jié)段,說明這些神經階段所支配的組織也可能存在損傷或病變,因兩側眶皮層通過胼胝體而相互聯系。
參考文獻:
[1] 莫洪波,莫云娟.胸椎小關節(jié)紊亂綜合征的臨床及X線分析[J].頸腰痛雜志,2008,29(2):153-155.
[2] 楊福慶,王志華.手法配合中藥治療外傷性胸椎小關節(jié)旋轉半脫位[J].中醫(yī)正骨,2007,19(3):34.
[3] 李玉海,高山山,張明生.坐位膝頂法治療胸椎后關節(jié)紊亂癥80例[J].按摩與導引,2004,20(3):43.
[4] 王強,曾慶云,王國才.手法整復胸椎小關節(jié)紊亂癥的臨床觀察[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5,2(9):708.
[5] 邵宣,許競斌.實用頸腰背痛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2:331-332.
(收稿日期:2015-05-27;編輯:梅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