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
隨著以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社會各領域的普及應用,人類步入了信息社會。信息技術不僅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教育和學習方式。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是課堂教學的一場大變革,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信息技術輔助語文教學越來越顯現(xiàn)出它的優(yōu)越性,各種信息技術的表現(xiàn)手法豐富多彩,增大了課堂的可利用空間,加大了課堂信息容量,優(yōu)化了課堂結構。利用網絡資源,搜集信息、處理信息,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促進語文教學改革,培養(yǎng)具有現(xiàn)代專業(yè)素質的學生已是當前最流行的課堂表現(xiàn)手段,如何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有效地融合,筆者結合自己的課堂實踐、感悟談談。
一、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教學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和愛好是最大的動力?!睕]有興趣就沒有求知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的一種力量。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能化靜為動,化枯燥為有趣,化無聲為有聲,利用音頻、動畫、錄像等豐富多彩的媒體將過去的歷史在小小屏幕中再現(xiàn),突破了課堂狹小天地,大大加深、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創(chuàng)設出濃郁的學習情境。如教學《二泉映月》時,三次播放“二泉映月”的曲子,由淺入深,讓悲憤、激昂的樂曲貫穿整個課堂,層層深入,在聆聽樂曲中感受到阿炳的悲慘遭遇,對命運的堅定的抗爭的精神。在最后一次聆聽樂曲中,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完成背誦段落,背誦得情感激昂悲憤,不屈不撓的精神由感而發(fā),可以說在樂曲的渲染下,學生已與阿炳成為了知心朋友,已真正走進阿炳的內心。而教學《三亞落日》一文時,朗讀很重要,要引導學生深情讀出三亞落日的色彩美、意境美,如果光憑講、光憑想象,想讀出那種不可言喻的意境之美,太難了。這時通過看三亞落日的幾組圖片,那透藍的海水、玉屑銀末般的細沙、赤朱丹彤的太陽,一切是那么美好。有了這一層鋪墊,輔以輕柔的音樂,那朗讀就別有一番情調了。在完成落日的教學中,融入三亞落日的一段小視頻,學生腦海中落日就不僅是課文上的那個圖畫。落日,可以有很多的場景,很多種顏色,學生們更是朗讀得如癡如醉了,效果極好。整節(jié)課都沉浸在柔柔的海南風情之中,學生讀的興致高了,那課堂教學目標也達成了。在這種情境的創(chuàng)設中學生的想象力和聯(lián)想力無窮無盡地被激發(fā)出來,因此,視、聽、觸多感覺結合的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廣泛使用,讓課堂更加精彩紛呈。
二、利用信息技術整合語文教學內容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選擇貼近兒童生活,符合現(xiàn)代科學技術發(fā)展,不僅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所學的內容與自己接觸的問題息息相關,而且能夠大大調動其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但也有一些課文有離生活現(xiàn)實、離這個時代比較遠的信息,那就需要利用網絡教學彌補此中不足。如教學《大自然的文字》時,學生對此類科普短文還是比較感興趣的,但光憑工具書加上教師的講解及學生的想象是遠遠不夠的。高年級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還是比較強的,在教學中,就可以讓學生自主上網搜集資料,借助網絡把什么叫砧狀云、如何辨別北斗星、什么是冰川運動等通過視頻、圖片、文字說明一一呈現(xiàn),將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完美整合。這樣不僅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還讓他們形象直觀地了解了科學知識。在教學《海洋——21世紀的希望》時,學生需要了解海洋,了解它與人類的密切關系,了解如何開發(fā)海洋、利用海洋,信息量是龐大的。如何整合教學內容,讓學生能夠輕松、直觀地了解這些知識點呢?可以將學生分成六個學習組,分別將以上需了解的知識點作為各小組任務,在網上收集信息,匯總信息,最后分組匯報。這樣,一節(jié)課學生學得輕松,教師教得輕松,更有效達成教學目標,而且在搜集過程中還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與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利用信息技術實現(xiàn)因材施教
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媒體是雙向的,它既可以呈現(xiàn)教學信息,又可以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及時地對反饋信息進行診斷和評價。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能及時反饋教學信息,以幫助教師調整教學內容,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率。識字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在備課時,教師要預設學生在本課的教學中會出現(xiàn)哪些誤區(qū),容易寫錯哪幾個字,以便在課堂教學中重點指導,但有時的生成往往是預設不到的,課堂40分鐘很難反饋。有效將信息技術融合到識字教學,能達到用時少而高效的效果。利用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當堂進行聽寫,當堂反饋,當堂鞏固,效率很高。在進行新課的識字教學后,課堂中聽寫了八個詞語,手寫或是鍵盤輸入至電腦后提交,由電腦統(tǒng)一進行匯總反饋,主機屏幕中會顯示每個詞語的正確率或是錯誤率,這樣教師就可以馬上進行因材施教,當堂解決學生的錯誤。如在教學《最佳路徑》一文結束后,教師設計了兩道練習題:1.在我們生活中,有哪些事是“給人自由,任其選擇”,舉例說一說。2.格羅培斯的迪斯尼樂園路徑設計為什么被評為世界最佳設計,它與法國南部農民買葡萄有什么聯(lián)系?學生當堂完成。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能夠馬上寫出來,但學生差異的存在導致一些學生不會答,這時可以直接在電腦上點提示,電腦會提示幾個關鍵詞或是小提綱,幫助他們有效完成。完成答題后,學生可以點擊參考答案給自己評判并能及時改正,這就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效率,鞏固了課堂學習內容,有助于學生及時對知識點的消化與吸收,同時還兼顧了學生之間的不同差異。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及時有效互動,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四、利用信息技術完成有效的課外預習
隨著年段的提升,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課外預習習慣是衡量一個學生是否能學好語文的重要依據。在信息技術不斷融入語文教學的背景下,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有效的語文預習,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中高年級可以開始嘗試建立班級QQ群,新課前教師將預習要求、預習重點、預習練習題設計發(fā)至QQ群中,學生根據要求自行預習。學生預習時還可以在規(guī)定的時間中進行班級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交流,把預習內容上傳至QQ群中與同學分享。網絡上的預習資料可以說是應有盡有,了解作者生平簡介、詞語的解釋、語句的理解等都可以在預習中解決。學生在自主收集資料的過程中,逐步提高了運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包括獲取信息、生成信息等方面的素養(yǎng),促使學生從多角度、多渠道獲取知識,提高了自學能力。教師還可以將文章的重點段落的朗讀音頻文件或是本課的重點資料上傳到網上供學生參考。在教學《長江之歌》《明天,我們畢業(yè)》時,將《長江之歌》詩歌朗誦的音頻與《明天,我們畢業(yè)》的視頻發(fā)給學生,并要求預習完成朗讀練習,初步感受朗讀時的語速,把握這篇課文的基調。在第二天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誦就事半功倍了。除此之外還要利用信息平臺對在課堂中表現(xiàn)精彩的、預習優(yōu)秀的學生進行客觀的評價,以激勵學生的預習興趣。當然在巧妙地運用信息技術的同時,教師還要扎扎實實教給學生具體預習方法,把圖片、音頻和視頻以及大量的知識信息有機結合,這樣可以給語文教學中的預習環(huán)節(jié)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呈現(xiàn)出更加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堂。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效融合,將是信息技術課程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語文學科教學改革的重大舉措,但并不意味著課堂中應用信息技術手段越多越好,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效融合要遵循切合實際的原則,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教育信息量、拓展教育學習的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為目的,這樣才能使語文課堂充滿情趣、充滿智慧,從而快捷高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