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虎
將自己放在世界中心,只能關注到身邊的狹小空間,走出世界的中心,才能體會到這個世界的美好。
將自己位置標在山頂的學子,或許可以領會“一覽眾山”的快感,但卻不知在山頂的狹小空間,稍有不慎便會墜下深淵;而標在用心的學子,也將他的溫暖阻隔在圓周之外,孤獨的享受著廣闊天地。世界這么大,何必將自己限制于“中心”這一點,走出中心,才能享受世界的擁抱。
一個人的行走范圍,就是他的世界,如今有很多背包客,走遍大江南北,只為開拓心靈的眼界,但也有許多人,將自己置于圓心,雖不知疲倦地行走,但停下來,發(fā)現(xiàn)仍舊是那小小的大地。
《生命冊》中的梁王萬,在文革中遭受迫害,文革結束后不斷上訪一得到賠償后仍不罷休,終于成了村民眼中的無賴。梁王萬從天賦過人的工匠到一個徹頭徹尾的無賴,究真原因,便是他將自己放置于世界的中心。他一味地追求對自己遭遇的賠償,卻未看到那個年代每個人的心靈漏日瘡痰。當最終大家在新生活中享受生活之時,他卻仍隨于自我周圍,無法自拔。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仔細想想,當今許多人滿腔憤慨 ,不正因他們的心在山中?
走出世界中心,走出自我,正如青年所說:“我不在乎自己處在什么位置,我處在這個世界中己經很幸福。”白芳禮老人省吃儉用,供貧困學生上大學,許多人認為他不值,到老都沒有享過福,但誰又知,當學生們學有所成之時,他不是真正的幸福?
耶穌臨死前曾說:“寬恕眾人,他們所為,出于無知,”我們或許沒有耶穌的這種心境,將個人生死不顧,而選擇原諒眾人,但我們可以選擇放棄百分百自我主義,以一己之力,幫助他人,成為貧瘠土地上的一珠葦草,從小事感染他人,最終社會才會成為一方蘭澤。
許多人會成從“小我”到“大我”的轉變中體會到自我的渺小,于是選擇放棄,因守住中心的位置但渺小又如何,當你走出世界的中心,你會發(fā)現(xiàn)無數個渺小卻溫暖的生命匯聚在一起時,你才會真正找到自我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