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彥君
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倡導對話、合作與探究,力圖超越傳統(tǒng)的記憶型教學文化,創(chuàng)建新型的教學模式所需求的思維型教學文化。課堂教學不只關注學生知識的獲得,更關注學生人生的發(fā)展。面對一個個各具個性的生命體,語言教學應是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這正是新課程對理想的教學狀態(tài)的期盼。這就須對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進行改革,重譜語文教學課堂的輕快“曲調”——和諧。柏拉圖認為協(xié)調就是美,反之就是不美。在語文課堂教學里,應創(chuàng)設和諧的美的環(huán)境,讓學生在和諧的、寬松的、美不勝收的課堂里遨游,欣賞學習語文的美。
一、教師與學生的和諧之美——“平等對話”
一切可以稱之為美的作品、美的話語、美的行為等等,都無不體現了對人的尊重。如果師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心理的距離必然會增大,心靈上達不到溝通,這將極大地阻礙學生的學習發(fā)展、人格建立。
語文的學習是學生與作者、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感情互相交流的過程.對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見解、不同的思考,師生可以一起談觀點,論認識,說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歡,同離合。在平和的氣氛中,師生一起學習,一起去發(fā)現和探求,才會有創(chuàng)造。為此,教師應該主動把自己的地位“降”下來,把學生的地位“升”上去。努力做到以下三點:
1.做一個忠實的聽眾
我們認為要實現對話教學,教師要學會傾聽。老師要做孩子們忠實的聽眾,認真地傾聽他們發(fā)表自己的獨特見解,營造一個自由、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孩子們如癡如醉地探究、體驗、交流,或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或補充同學的發(fā)言,或互相啟發(fā),或自由組合朗讀……教師要以欣賞的眼光看、聽,適當地作些點撥。
2.做一個友好的伙伴
教師要敞開心扉與學生進行對話,要與學生友好相處,這樣孩子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交往中。師生之間在感情、興趣、個性、思維、人格等多方面進行交流和互動,教師和孩子們成了合作的伙伴。這樣,教師關注的不再是學生學習的結果,而是每個學生學習和發(fā)展過程中的即時狀態(tài)。
3.做一個出色的主持
在對話教學中,教師要做“節(jié)目主持人”,說具體一點,要做“談話”節(jié)目的“主持人”,以自己的智慧啟迪學生的思維,更多地讓學生走向前臺,展現他們的思想。在多向交流中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二、創(chuàng)設語文課堂和諧之美——“服務意識”
教師在課堂中要樹立服務意識,做到把“玩”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做”的任務派給學生,把“說”的機會讓給學生,把“創(chuàng)”的使命留給學生。從而將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獲得知識的舞臺,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定目標,并根據目標進行預習、嘗試、操作、探索、歸納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教師不教;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教師不替代;凡是能讓學生自己講的,教師不暗示。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探索欲望
小學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學習方式是在問題情境之中的學習,因此如何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就成為這一學習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條件。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總是由問題開始的,并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fā)展。學生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過程,它可以引起學生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的思維在問題思考與探索中得到促進和發(fā)展。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再現課文生活中的真實情景,使學生進入身臨其境的問題環(huán)境,從而產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欲望,使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快樂體驗,增強求知欲和自信心,進而促進身心的全面發(fā)展。
2.合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
學習資源是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樣的資源,以何種方式提供,就成為實現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教學最重要的策略。教學中教師要合理整合各種教學手段,“因材選媒”,突出多媒體的輔助教學作用,淡化其“裝飾”效應,讓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情景中經歷探究過程,獲得理智和情感體驗,切不可喧賓奪主,切不可忽略了學生的自我體驗和品位。
在語文教學中引入多媒體輔助教學,對課堂效率的提高無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教師在設計課件時,首先應明確目的,如何才能把問題用多媒體特有的優(yōu)勢表達清楚;其次教師必須清楚地認識到語文教育重在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任何語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成為語文教育的主導性手段。
3.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意識,鼓勵學生質疑和創(chuàng)新
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即以學生為本,發(fā)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學生是課堂學習中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實踐過程,教師的作用則是隱性的,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教師在提供了一些豐富的素材后,學生就要進行大量的自主探索。此過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情況安排學習內容的先后順序,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如可以自己獨立學習,也可以與人合作,與老師交流…….讓學生了解有關知識,完成學習任務,真正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進一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科學研究證明人的潛能在一生中大約只開發(fā)了5%,那么,還有95%的潛能處于待開發(fā)狀態(tài)。這說明,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設獨立思考、獨立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大部分學生是完全可以自己獲取知識、自己質疑并解疑的。這時的教師成了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協(xié)調,對學生遇到的個別問題進行個別解決,促進學生的學習進程。學生可根據自己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選出認為最優(yōu)秀的學習過程和成果向全體同學進行展示,教師利用多媒體的功能,使全班同學都能詳細地看到展示同學情況,進行評價并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在此教師可適時進行調控并提出相關問題,以引起全班同學更深層次的思考。
三、學生與學生的和諧之美——“交流互動”
學生與學生之間離不開平等交流互動。這是因為學生之間年齡、心理、水平相近,交往中最放松;而且,在交往中碰撞,在爭論中啟發(fā),最能激發(fā)創(chuàng)新。為此,在學生“平等”中提倡以下交流互動方式:
1.互相討論
要讓孩子有獨立的人格,就要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對話意識和對話能力。肖伯納說過:“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互相交換,各自得到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各自都得到兩種思想?!睂W生之間的合作就是互相學習,共同討論。如上《落花生》一課時,以“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辯論:“現代社會,你想做蘋果那樣的人,還是做花生那樣的人?”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分成花生組、蘋果組,實話實說,旁征博引,智慧的火花不斷閃現,潛能得到充分發(fā)展。如花生組:“花生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而蘋果外表美,可內心不美?!薄叭A羅庚、童第周出生在一貧如洗的家庭,但他們出國留學后還是回到祖國工作,無私奉獻,他們是落花生的代表人物。”蘋果組:“我們蘋果有水分,不但外表美,內心也美,而花生一點水分也沒有?!薄叭A羅庚、童第周不表現自己,哪里有人發(fā)現他們?總統(tǒng)不表現自己,能當上總統(tǒng)嗎?”“我們各有各的長處,花生內在美,蘋果外在美,合在一起不是兩全齊美嗎?”這是多么精彩的一段對話。
2.共同體驗
語文教學,應當是一次次生命的對話,是孩子們內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是他們個人見解和智慧的展現。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平等對話、服務意識、交流互動,是語文課堂教學和諧美的主旋律。我們不可能每堂課都做好,但是,如果我們不僅把它們看作是一種教育理念,還當作是一種美的境界的追求,一定能逐步地做得更好,身心陶醉于其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