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曄
【關鍵詞】 課堂;實效性;評價;層次;態(tài)度
【中圖分類號】 G6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1—0081—01
課堂是學生學習、成長的地方,是學生作為主體人的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場所,是激發(fā)其生命活力、凸顯其人性、喚醒其自由天性、展現(xiàn)其多彩自我的舞臺,是師生點燃靈感、激發(fā)創(chuàng)新、集聚智慧的平臺。但在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課堂教學卻出現(xiàn)了較為嚴重的“水土流失”,營養(yǎng)不良、生態(tài)失調,壓抑個性、失去靈性、遠離生活,到了必須改造的地步。在新課程理念的光照下,我們越來越感到探討課堂缺失以及激發(fā)學生主動性的重要。
一、課堂的缺失的體現(xiàn)
1.教師個性的缺失。在課堂上,往往有這么幾種情況。教師是教學內容的解析者,權威意見的傳聲筒,思想道德的訓導師,學生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這是常態(tài)課的具體體現(xiàn);再者是不同的課堂、不同的年級往往教法是塵封不變的,科學的教法長期處于一種缺失的狀態(tài),多數教師受教材約束,駕馭教材的能力不足,習慣于盡可能根據教材要求組織教學,“教教材”取代了教師對知識的個性化理解與拓展,知識的權威性震懾了教師的教學個性發(fā)揮。尤其是由于教學方式的大量移植,教學方式被不加選擇地照搬套用,大大影響了課堂原本應有的個性化設計。
2.教學實效性的缺失。多數教學過程可謂寓合作、探究、互動為一體,看似把學生作為了課堂的主體,其實沒有給學生思考的機會。課堂上表面的活躍、熱鬧,掩蓋了教學的真相。盡管我們一直努力追求“高效課堂”,倡導真正讓學生的眼睛亮起來、思維飛起來、肢體動起來,讓學生的小嘴通紅、小眼發(fā)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但課堂上學生缺少表現(xiàn)的欲望,教師往往以預設的教學問題把學生納入自己事先搭好的教學框架,學生一直是被動地討論、合作與發(fā)言,一部分學生沒有進入到真正的學習狀態(tài),一直是懶思靜坐,乏味地配合教師“演戲”。更可怕的是那種預演、表演、導演式的課,要么是一些事實性的問題,學生閱讀課本就可以找到答案,甚至可以直接用“是”或者“不是”來回答,幾乎無法激發(fā)思維,給人留下了做假的印象。
3.學生評價的缺失。對學生的課堂評價,或許受到新課程評價理念的約束,不少老師聽了學生的發(fā)言驚喜地說:“你真聰明、棒棒棒!”或學生就一起拍掌等,對學生的評價一味是“好”,究竟好在何處,很少有針對性的評價。最讓人費解的是個別教師對學生錯誤的表現(xiàn)也不及時指出。這些評價定位于表面取悅學生,學生沒有真正獲得學習的成就感,課堂評價顯得僵硬、無趣,甚至滑稽,更不用說獲得學習效果了。
二、喚醒學生的求知欲
1.教學中的提問要清晰明了,指向性要強。讓學生從問題中能夠很快把握思考的方向,學生即使思維不深刻,語言表達不通順,表達不貼切,老師也要給予他們積極的鼓勵,學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就油然而生了。
2.學習中不要為難學生,目標性要明。每一個班級都會有這樣三種學生:第一種是會說且能說好,第二種是會說,但漫無邊際,第三種是不會說,也不說。課堂上,經常聽到教師說“我看看誰不舉手,就叫誰”,話一出口,會有不少學生猶猶豫豫地舉起手。我知道,他們不是為了回答問題,而是為了不回答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們認真觀察學生的表現(xiàn),請那些會卻不愿意舉手的學生回答問題,這樣既能讓這些學生收獲信心,又能警示其他學生。如果在課堂上發(fā)現(xiàn)了精力不集中的學生,教師可以悄悄提醒,一般不要突然拋出問題讓他們回答,當他們回答不出來的時候,我們感覺是警醒了他,但是學生坐下以后,心態(tài)是很久都難以平復的。
3.課堂中提問要有層次,指向性要準。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對班級學生的層次應該了然于胸,所以把每一個問題送給適合的學生回答,對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十分重要。
4.評價中表揚要真誠,態(tài)度性要純。教師的表揚要切合學生的發(fā)言質量,抓住發(fā)言中相對突出的方面,比如對發(fā)言時的聲音、語言的條理和準確、觀點的新穎或突出、層次的清晰等進行肯定。如果學生因一次回答問題失誤,老師冷眼相看、同學嘲笑,那這個學生的自信心一下子就被扼殺了,可能以后都沒有勇氣回答問題了,久而久之就成了這樣一種現(xiàn)象,年級越高越沒有學生舉手發(fā)言了,課堂一片死氣沉沉。
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課堂學習中得到學習的滿足。這種滿足又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從而增強自信心,為學生以后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提供內在的動力。教師唯有反思課堂、研究學生,才能在課堂上更好地把握課堂的得與失。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