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打開現行的小學數學課本,筆者發(fā)現,在每一章節(jié)中或多或少的都會出現“你知道嗎”“數學游戲”“閱讀材料”等課外閱讀材料。在這里,學生將會閱讀到例題里所沒有的,有關數的來源、古人的計數方法、生活中經常出現的而課堂教學涉及不到的數學問題的解釋、有趣的數學游戲及各種不同于課本例題的數學方法及策略等,這些恰好適應了新課標的修訂要求: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yǎng)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梢姡瑪祵W文化對人的發(fā)展很重要。
一、選擇合適內容,滲透數學文化
教育家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要想讓學生更好地學好數學,而不至于變成單調、枯燥的一味鍛煉思維的“體操”,那么,最好的辦法就是選擇合適的學習內容,向學生適當滲透,讓課堂具有“文化味”。
教學四年級上學期的四則混合運算時,學生們感覺計算題非常單調、枯燥,懶得動筆筆算,就算是筆算了,在進位時也經常會出錯,丟三落四,總是忘記進位,計算結果自然也變得五花八門。面對現在學生計算能力的下降,老師不得不想出各種辦法,以促使學生盡量少出錯。教師都會強調讓孩子每次將進位寫在顯眼的位置,可是總是有部分學生習慣了懶得寫,導致計算正確率提高的效果不是很明顯。筆者在這節(jié)課中,就嘗試使用了課本中的課外閱讀P57“你知道嗎”的格子乘法引導孩子嘗試另辟新途徑,因它比較簡單易行,不容易因進位而導致計算錯誤。學生對這種 “鋪地錦”的方法,既感到新奇,又覺得好玩,這樣通過自學,利用小方格本,在玩樂中,不但學會了格子乘法的方法,而且四則混合運算的解題速度也得到提高,正確率也明顯提高。
二、選擇合適時機,滲透數學文化
教育面對的是活生生的孩子,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它產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它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數學文化的滲透要潤物細無聲,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習數學文化,這就需要我們準確把握合適時機,使學生在有意無意中接受數學文化的滲透。。
教學四年級上冊的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中,我選用了課外閱讀的材料——神奇的莫比烏斯帶。我們知道,很多學生的幾何題,往往學得不好,主要在于想象力不夠好,懶得動手操作。為了讓孩子們發(fā)現動手操作后自己的偉大發(fā)現所帶來的成功感,我在課堂中首先利用人教版四上P77的課外數學游戲,給孩子們變了一個魔術——做了一條神奇的莫比烏斯帶。孩子們驚喜地發(fā)現它只有一個面(表面),和一個邊界,非常興奮。個個動手將長方形紙條像變魔術一樣的粘貼、扭轉、剪拼,體驗動手操作的過程,享受發(fā)現結果的美妙。這樣的游戲設計首先順應了孩子們的天性,讓他們產生探究精神,然后在玩的過程中對它產生了更濃厚的興趣,最后的驚奇發(fā)現,滿足了孩子的求知欲望,從而激起了學生們喜歡數學,愛數學,學好數學的欲望,真正成為了數學學習的源頭活水。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的同時接受了數學文化的熏陶。
三、選擇合適手段,滲透數學文化
對于數學,絕大多數人的印象是嚴格、抽象,單調、枯燥。傳統的教育,長期應試的影響,考核評價標準的不完全實施,導致我們的數學教育依然存著某些誤區(qū):數學課堂中,解題教學占據了主導地位。通過大量練習來學習數學,是很多老師數學教學的主要手段。課本內的課外閱讀材料,課外游戲等一概不理、不聞、不問,甚至于有些教師認為在課堂看這些,純粹是浪費時間與精力。
其實,讓學生能夠了解數學文化,通過數學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讓學生眼前發(fā)亮。另外,數學文化不但存在于生活中,存在于書本上,還存于我們人類的身體里。我們都知道,江蘇張齊華老師非常喜歡研究數學文化,他通過自己大量的課外閱讀,研究數學文化的精髓,并能夠把它帶入到數學課堂中,給孩子們以美的熏陶及數學文化的魅力地體驗。比如在教學《認識分數》這節(jié)課中,張老師先是出示自己的周歲照片,其中頭占整個身體的四分之一;再出示自己現在照片,其中頭占整個身體的七分之一;最后拋出問題:現在你們都是十歲左右,你們的頭占整個身體的幾分之幾呢?這個問題稀奇而又刺激?!吧眢w里的分數”這個知識點讓學生大開眼界,對自己的身體也充滿了好奇,對數學的無處不在深感驚訝,學生的情緒一下子就高漲起來,也不會為快下課了而著急,而是不但想知道自己的頭占整個身體的幾分之幾,而且還想知道自己身體的其他部位是否也存在著類似的比例和分數。在這樣的數學課堂產生的學習欲望,激勵著學生不斷向科學高峰攀登,不斷博覽群書,增長見識。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