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剛
【摘要】:張善子在抗戰(zhàn)時期,創(chuàng)作了抗日宣傳系列的許多作品,為抗日起到了積極地鼓舞和宣傳作用,這種以抗日為主題,直白的畫面和淺俗易懂的題材,所有的畫面元素都是為了激勵民眾誓死抗戰(zhàn),這種抗戰(zhàn)宣傳畫包含的美學思想都是以愛國為宗旨,以宣傳抗戰(zhàn)為主要目的。在抗戰(zhàn)時期,這種宣傳畫有效的配合了全面抗戰(zhàn)的形勢,積極的宣傳著中國的抗戰(zhàn)事業(yè)。
【關鍵詞】:抗戰(zhàn)作品;意義;美學價值;愛國情懷
美術其功能,治愈心靈之創(chuàng)傷也。在戰(zhàn)爭時期,美術不論在道德還是在教育意義上,都起到了直觀的說服作用。在道德上,美術之觀感,甚于語言文字,圖畫表達,清晰可見,觸目感懷,令人志趨高潔,舍生取義,以不致陷于卑鄙齷齪之習。在教育上,以美感之觀念,享受美的凈化,使人善美,將見瞬息之間,身心氣爽,可助記憶,平伏煩躁之心,緩解疲乏,性情亢奮,此圖畫之功效也。在抗戰(zhàn)時期,美術作品在道德和教育上作用甚大,直觀的視覺效果無疑是宣傳抗戰(zhàn)的最佳形式之一。自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以來,張善子就以國畫宣傳抗日,為抗戰(zhàn)事業(yè)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一、張善子抗戰(zhàn)作品的意義
張善子(1882~1940),四川內江人,名澤,字善子 ,一作善子,號虎癡,性好古,工書善畫,尤精畫虎。
在這一時期,張善子的作品多以老虎和歷史故事人物為題材。筆下的老虎,既威猛又有人性,結構也非常準確。一日,張善子攜帶平日所畫虎到恩師曾熙處,“大者丈余,小或數尺;或寫群虎爭食,喻當道賢者;或寫犬而蒙以虎皮,喻賢者中之又賢者。嗟乎!張生何諷世之深耶?然予觀古來畫虎者,每多類犬。寫生家又但能傳其皮相,不能得虎之天性。曾熙問:‘君操何術至此?善子曰:‘予因畫虎,遂豢養(yǎng)有年矣?;⑿载澙萌?,予每日以肥豚大方飼之。待其飽,然后馳其鐵繩,縱之大壑,須臾生風,若怒若醉,長嘯奔舞山谷異勢。及其饑,復置肥豚柙中,虎且搖尾而前,若敬主人者。髯曰:‘虎的肉足耳,且知有主人耶!”[1]可以看出,張善子虎畫的精準得益于對虎的了解,他筆下虎圖墨色設色渾厚爾雅,構圖膽大,風格多異,追求情緒的宣泄,面對國難內心有太多的苦悶和憂慮,以一種救國的責任感來鞭策自己,勉勵自己。
在張善子的作品中,而以傳統(tǒng)文化歷史故事人物為題材的作品如《二十八忠孝故事圖》、《正氣歌像傳》等取材于古代忠孝賢良、肝膽之士的事跡,作品以正統(tǒng)儒家思想的忠孝道義為主題,旨在激發(fā)民眾仿效先賢,于國難當頭之時挺身而出,共御外辱的決心。
張善子往來于革命和書畫之間,他以極大的救國熱情投身于革命,他以文人的情懷暢游在書畫里,他的作品大多反映的是救國的宣言,在抗戰(zhàn)期間,這種宣言更加強烈和明顯,以抗戰(zhàn)宣傳畫為斗爭的起點,鼓勵民眾團結抗戰(zhàn),起到了積極的宣傳效果。
縱觀張善子抗戰(zhàn)作品,其意義有三:
一是自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以來,張善子以作品為抗日募資并宣傳抗戰(zhàn),他創(chuàng)作的許多作品,以抗日為主題,直白的畫面和淺俗易懂的題材,所有的畫面元素都是為了激勵民眾誓死抗戰(zhàn),以宣傳抗戰(zhàn)為主要目的。
二是在張善子的作品中,多以老虎為題材。他筆下的老虎不失威猛,又有人性,結構也非常準確。筆墨設色渾厚爾雅,構圖大膽,風格多異,追求情緒的宣泄,面對國難內心的苦悶和憂慮,以一種救國的責任感來鞭策自己,勉勵自己。
三是在張善子的作品中,多以傳統(tǒng)文化故事為題材。這類作品多取材于古代賢良、忠孝之士的事跡,作品以儒家思想的忠孝道義為主題,大力宣傳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旨在激發(fā)民眾仿效先賢,弘揚民族正氣,鼓勵抗戰(zhàn),在國難當頭挺身而出,共御外辱的決心。
二、張善子抗戰(zhàn)作品的美學價值
在華夏民族最危急的時候,張善子的作品有其獨特的美學價值。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他在給張目寒的信中寫道:“丈夫值此時會應國而忘家。此次我來郎溪,生平收藏存蘇州網師園皆棄之如土,以今日第一事為救國家于危亡。萬一國家不保,則雖富擁百城又將何用?恨我非猛士,不能執(zhí)干戈于疆場。今將以我之畫筆寫我忠憤,鼓蕩志士,為海內藝苑同人倡。弟居首都,萬勿消沉,當蹈厲憤發(fā),濟此艱難耳。”[1]可以看出張善子是以革命者的情懷來面對抗戰(zhàn)事業(yè)的。
在國共一致抗日的氛圍下,張善子開始構思創(chuàng)作長二丈、高一丈二尺的巨幅國畫《怒吼吧中國》。11月,張善子到宜昌,住在三弟張麗誠開辦的“振華布店”內,終于最后畫完了這幅巨作。該畫繪28只不同面貌的猛虎,狂躍飛奔,張口咆哮撲向落日,寓意著中國當時的28個行政省區(qū),落日則指日寇。圖上題詩說:“雄大王風,一致怒吼,威撼河山,勢吞小丑?!痹趪埠献骺谷罩H,張善子繪制此圖,說明他內心熱切的期盼全國統(tǒng)一抗日,誓死趕出日本侵略者的堅定信念。張善子畫完最后一雙老虎,對旁邊看畫的友人說,“這些老虎一群一群的卷地而來,是象征前赴后繼的抗戰(zhàn)精神;而虎群所趨的方向是西面,這是黃昏落日的地方,是象征我們必將消滅日本侵略者,取得最后的抗戰(zhàn)勝利。”[1]這幅巨制的宣傳畫,旨在鼓勵民眾團結抗戰(zhàn),用意顯而易見,鼓舞民眾抗日的士氣,達到很好的宣傳效果。
張善子的《正氣歌像傳》是以文天祥為代表的13 位中國忠孝仁義志士,通過他們的故事旨在宣傳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價值觀念,弘揚民族正氣,鼓舞抗戰(zhàn)士氣,影響巨大。從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在《文天祥像》(一)上題“乾坤浩氣”,蔣介石在《文天祥像》(二)上題“正氣凜然”,可以看出這幅作品的宣傳性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這在國民黨當局還是在普通民眾當中都起到了強烈的鼓舞效果,這種思想,張善子在畫中題到:“要效文文山先生發(fā)揚民族精神”足見張善子把抗日宣傳作為主要的創(chuàng)作素材。張善子在給張目寒的信中說:“《正氣歌圖像》,曾一度展覽,朝野人士,頗以我之工作能與抗戰(zhàn)相配合??偛们胰≈畱抑T中央政校,鼓勵諸生,吾心滋慰?!弊阋娝麅刃膶τ谏鐣J可他的作品的激動,也更加堅定他的創(chuàng)作趣向。這幅作品以插圖畫的形式表現傳統(tǒng)故事,再配以簡單的桌椅,每一幅畫中都題有文字說明,交代其畫中人物的歷史事跡,人物勾勒算不上精致,但宣傳效果不同凡響。這種以圖畫宣傳抗戰(zhàn),更能直觀的刺激民眾的抗日熱情,以期達到同仇敵愾之目的。在全國抗戰(zhàn)美術宣傳的聲浪中,其美術工作者或是畫家都投身于抗戰(zhàn)美術的宣傳中,顯然,張善子顯示出的民族氣節(jié)無以言表,恰是這種精神,也引領著抗戰(zhàn)美術工作者的愛國情懷,無疑,這也是宣傳抗戰(zhàn)所達到的效果。
《正氣歌像傳》作為武漢戰(zhàn)爭圖畫叢書社隆重推出的唯一以畫傳的形式抒發(fā)民族正氣的大型畫集,并配合其他10種文字讀物,構成“戰(zhàn)爭叢刊 ”,極大地鼓舞了中華民族的抗戰(zhàn)士氣。柳非杞在其序言中寫到:“善子先生以道德創(chuàng)造偉大之藝術,以偉大之藝術發(fā)揚中國固有之正氣,以正氣増進人民高尚之思想,以高尚之思想收得民族復興之實效,以治本之計,(文)天祥而后,尚屬創(chuàng)舉!”[1]并且在國內各大書局發(fā)行,在《良友畫報》刊載,反響很大,一版再版,甚至后來帶去歐美,在僑胞中廣為傳播,可見這幅作品的反響之大,當然,這當中不免有人為的鼓吹和渲染,但宣傳效果的好評亦是不假。
同時期的另一幅杰作《二十八忠孝故事圖》,作品取材于古代28位賢良、忠孝之士的事跡,每幅表現一個歷史故事,共28幅,有臥冰求鯉的王祥,有替父從軍的花木蘭,有勇猛忠武的尉遲敬德,有智勇雙全的司馬光等。作品以儒家思想的忠孝道義為主題,旨在激發(fā)民眾效仿先賢,救國于難,挺身而出,共御外辱的決心。
從作品的藝術構思來看,在人物的形象設計上,《二十八忠孝故事圖》以古代圣賢為原型,這種想象力受到當時連環(huán)畫、版畫、插畫、月份牌以及日本浮世繪的影響,張善子對于古人的衣著發(fā)飾以及所用器物并不嚴格考究,而是以戲曲人物及版畫、連環(huán)畫等人物的形式來表現,畫面情節(jié)通俗易懂,線條簡潔明了,人物的塑造合乎畫意,再配以文字的說明,表現精神一目了然,普通民眾一看就懂,宣傳的手法獨到,這與張善子的政治經歷和及時撲捉到當時民眾的心理表現息息相關,其宣傳的效果不同凡響,鼓舞著民族的抗日熱情。每一幅是一個獨立的人物原型,畫中詳細的描繪著故事人物的感人事跡,情節(jié)的繪制也恰到好處,但人物形狀不夠嚴謹,線條簡易,率率而成,或許與當時的環(huán)境有關,張善子只想更快的完成其作品,以達到宣傳的目的,具體人物的描繪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在當時籌備“八一三”周年紀念時,張善子的巨幅宣傳畫《中國怒吼了》問世了,他是用兩大素帛拼在一起完成的,畫中雄獅腳踏在日本的富士山上,狂嘯怒吼——“中國怒吼了”,寓意深刻,畫中雄獅裝飾性極強,面目猙獰,狂張大口,誓吞日本。張善子在畫中題到:“中國怒吼了!中華民國二十七年八月十三日抗戰(zhàn)周年,虎癡張善子寫?!痹诋嬛邢路接诸}:“中國怒吼了!中國怒吼了!誰說中華民族懦弱?請看那抗日烽火,照耀著整個地球。中國怒吼了!中國怒吼了!我們已團結一致,萬眾奮起,步伐整齊,不收復失地誓不休!中國怒吼了!中國怒吼了!‘八一三浴血搏戰(zhàn),愛國健兒,奮勇直前,殺得敵人驚破膽!虎癡張善子并錄?!痹谧髌樊嬐曛螅瑥埳谱痈锌溃骸敖倌陙碇袊嗣癯员M了封建帝王的壓榨和外國列強侵略的苦頭,民國以來軍閥割據,混戰(zhàn)的災難,真是難以盡述。但愿國共兩黨真誠合作,中國就會像我畫的這只雄獅怒吼那樣,中華民族就能屹立于世界?!盵1]在1939年1月的《大俠魂》(周刊)的封面上,載有張善子作品《中國,怒吼了》,可見影響甚大。
張善子的這類作品很多,這種直入主題的宣傳畫,普通民眾一看就明白,無疑在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激勵著抗日的情緒,其宣傳效果顯而易見,與當時的抗戰(zhàn)宣傳畫一道,抒寫著中國抗戰(zhàn)的一部分,為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張善子的抗戰(zhàn)宣傳作品,其美學價值都是以宣傳抗日為目的,以愛國為宗旨,本意為鼓舞民眾團結抗日,在抗戰(zhàn)年代,其功能是積極的,在現代,它還是具有愛國主義的教育意義。
三、總結
在這些作品中,張善子以傳統(tǒng)美德感化國人,他以倫理道德來宣傳抗日,以凝聚國人的自信心,使每個人有尊嚴的面對抗戰(zhàn)形勢,積極的投入到抗戰(zhàn)的洪流中,這種以傳統(tǒng)禮儀的宣傳畫,是抗戰(zhàn)時期獨特的美術視覺和形式,是抗戰(zhàn)美術史中不可或缺的篇章。
參考文獻:
[1]汪毅.一門虎癡[M].四川:四川美術出版社,2012.
[2]李永翹.張大千全傳[M].廣州:花城出版社,1998.
[3]王艾村.淺議寒之友社及其始末[J].團結報,2001.
[4]黃宗賢.抗日戰(zhàn)爭美術圖史[M].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