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希
摘 要 根據多年歷史資料的分析,二化螟在綿竹市的越冬基數隨著小春作物種植方式的演變呈現出不同的變化,特別是進入2000年以來,二化螟冬季田間殘蟲量是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數倍,田間蟲量大幅增加、發(fā)蛾持續(xù)時間長,根據蟲害發(fā)生新特點,開展與之相適應防治技術更新,是減少因病蟲造成產量損失有效途徑。基于此,介紹綿竹市二化螟的危害規(guī)律以及影響因素,給科學高效的防治二化螟危害、提升水稻的品質與產量、增加經濟效益提供理論根據。
關鍵詞 水稻二化螟;發(fā)生規(guī)律;應用技術;綿竹市
中圖分類號:S435.11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2.004
二化螟為綿竹市水稻主要蟲害,2000年以后其發(fā)生和危害程度在逐漸加重,嚴重威脅水稻的高產穩(wěn)產,防治不科學常導致水稻減產5%~10%[1]。引起水稻二化螟為害偏重發(fā)生的因素有很多,如耕作制度的變革、栽培管理水平較低、暖冬氣候頻發(fā)、螟蟲自然死亡率下降等,因此做好水稻螟蟲的防治指導工作,要在準確測報的基礎上,結合歷史資料、氣候條件、蟲口密度、育秧方式、大田生育進程等因素。在總結規(guī)律、認識危害的基礎上,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做好農業(yè)、生物、化學、物理防治的有機結合,精確掌握防治時間,提出適合當地螟蟲防治技術措施,做好防治藥劑的篩選更替從而提高防治效果。
1 二化螟發(fā)生規(guī)律
1.1 越冬
綿竹水稻二化螟以幼蟲或蛹的形態(tài)在稻樁、稻草、雜草根際越冬,幼蟲可在冬季取食稻樁、稻草及雜草,完成幼蟲階段的生長發(fā)育。
1.2 羽化
當春季日平均氣溫回升到11 ℃時,幼蟲發(fā)育變態(tài)成蛹經歷一定的蛹期后開始陸續(xù)羽化成螟蛾,成蟲具趨光、趨綠的習性。
1.3 交配與產卵
成蟲羽化后1~3 d內完成雌雄交配,卵多產于育秧田水稻葉片背面,卵塊呈鱗片狀排列,多數卵塊有卵粒數40~100粒,產卵初期為白色,逐漸變?yōu)槿辄S、褐色、黑褐色,在綿竹市從卵到幼蟲的歷期多為7~10 d。
1.4 發(fā)生世代
隨著水稻播種育苗至成熟期以幼蟲為害水稻,綿竹市二化螟在水稻整個生育期共發(fā)生兩代。
2 為害期表現
2.1 枯鞘
初孵幼蟲沿著葉片向下部分散,聚集在水稻的葉鞘鉆蛀為害水稻,葉鞘呈現褐黃色壞死植物組織,形成枯鞘。
2.2 枯心苗
在葉鞘當中聚集為害的幼蟲二齡后,蛀入到莖中危害,進而形成枯心苗。幼蟲具有轉株為害的特點[2],田間可見成簇死苗的枯心團,枯心的面積可以達到0.5~1 m2。
2.3 枯孕穗、白穗
在7月下旬-8月上旬,二代螟蟲危害后田間可見枯孕穗和白穗。二化螟幼蟲在水稻的孕穗期間或者抽穗期間蛀莖,導致灌漿不充分、造成水稻千粒重下降,不僅造成減產同時影響產品品質。
3 影響綿竹市水稻螟蟲發(fā)生的幾個重要因素
3.1 氣候
一代二化螟發(fā)生期與冬季、春季的氣溫關系密切,綿竹市水稻育秧期多在日均溫穩(wěn)定超過12℃進行,近年育秧階段為3月下旬左右,螟蛾發(fā)生高峰期與水稻苗期高度吻合,利于其產卵、孵化。
3.2 耕作制度
20世紀90年代初期,小春作物免耕技術的推廣應用面積逐漸擴大,機械翻耕播種面積減少,稻樁完整度提高,二化螟田間殘蟲損失小,造成綿竹市水稻二化螟入冬基數增加、羽化周期拉長,世代重疊加劇。
3.3 栽培品種
二化螟在稻田中產卵的數量不但跟葉片的嫩綠有關系,還與品種有關系[3]。雜交稻由于長勢旺、葉色綠,利于螟蟲產卵,所以受害程度更加嚴重。
3.4 栽培技術
育秧方式的更新有利于二化螟產卵,近年來旱育秧面積的逐步擴大,由于播種密度大、雜交稻葉色更濃,二化螟產卵場所的選擇有趨綠、趨密的習性導致旱育秧田落卵量是同期水育秧落卵量的數倍,一代螟蟲卵量和蟲量較十年前增幅大的特點。
4 綿竹市二化螟防治技術更新歷程
從表1可以看出,1980-1993年的14年間,冬后螟蟲基數均維持在每667 m2千頭以下的水平,平均有效蟲源為585.7頭/667 m2,期間小春作物種植方式以翻耕為主,越冬場所破壞程度大,不利于冬季螟蟲生存。這個期間化學農藥供應相對短缺,品種較為單一,螟蟲抗藥性較差,只要藥劑的殺蟲效果在85%以上,田間為害程度表現輕微,還有就是此期防治藥劑以甲胺磷、水胺磷高毒農藥為代表,因此防治效果尚可。
1994-1999年6年間,螟蟲越冬基數上升到每667 m2千頭以上的水平,平均有效蟲源為1 217頭/667 m2,是前14年的2倍,小春作物種免耕面積擴大越冬場所有利于螟蟲生存,另一方面螟蟲對有機磷類農藥產生抗藥性,防治效果呈下降趨勢,加快了以殺蟲單、殺蟲雙新農藥的開發(fā)應用。
2000-2003年4年間,螟蟲越冬基數上升到2 000頭/
667 m2以上的水平,平均有效蟲源達到2 229頭/667 m2,是前6年的1.83倍,期間小春作物種免耕面積穩(wěn)定在90%左右的水平,越冬場所有利于螟蟲生存,可以看出螟蟲對化學農藥的抗藥性產生速度加快,防治藥劑的更替也相應加快,加速了生物農藥與化學農藥的混用技術的推廣,此期Bt乳劑與三唑磷乳油、殺蟲雙、殺蟲單混用保障了防治效果。
2003-2016年14年間,螟蟲越冬基數多年保持在3 000頭/667 m2以上的水平,平均有效蟲源達到2 636頭/667 m2,增幅是前三年的1.18倍,增長幅度有所放緩,這14年是化學農藥進步最快,殺蟲劑品種更為豐富,有效延長了螟蟲對藥劑產生抗藥性的時間周期,此期間加快了Bt乳劑、銳勁特、阿維菌素、甲維鹽乳、毒死蜱防治技術,2008年后一批高效低毒農藥的推廣應用,“福戈”“康寬”“阿維三唑磷”“毒死蜱”“甲維鹽”等,有力地保障了與當地螟蟲發(fā)生規(guī)律相適應的產品和技術應用。
5 結語
水稻二化螟是綿竹市水稻生產上的主要蟲害,若不能保證防治防治效果,造成產量損失,大面積發(fā)生蟲害不能保證糧食供應安全,更不利于綿竹市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在進一步總結綿竹市水稻二化螟發(fā)生規(guī)律,緊密結合當今防治新技術,積極踐行和推進“綠色植保,公共植?!毙吕砟睿瑒諏嶉_展光誘殺、性誘殺技術的示范應用與推廣,進一步提升水稻產品質量安全方面下工夫,水稻生產在提升產量的同時,探索質量、效益型水稻發(fā)展新途徑。
參考文獻
[1]董玉霞.水稻二化螟的綜合防治措施[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4(2):78-79.
[2]黃應家,周青,朱琴蓮.5%丁蟲腈防治水稻二化螟田間藥效試驗[J].中國農業(yè)信息,2014(9):34-35.
[3]黃山,陳紹明,茍江傳.平昌縣水稻二化螟發(fā)生特點與防治[J].四川農業(yè)科技,2012(4):22-23.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