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大洪
【摘要】本文以《秦兵馬俑》教學為例,就如何引領學生準確理解文本內容、感悟形象,進而提高語言訓練的實效展開討論。在閱讀教學中,應結合課文內容,補充資料、創(chuàng)設情境,搭建理解的橋梁;模仿例句、做好鋪墊,搭建運用語言的橋梁;發(fā)現亮點、贊賞鼓勵,搭建信心的橋梁。
【關鍵詞】語言訓練文本理解搭建橋梁
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14課《秦兵馬俑》的第10自然段具體介紹了秦兵馬俑各異的神態(tài),作者運用排比的手法進行了生動形象的描述,仿佛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個神武的勇士威武不屈、拼死沙場的高大形象,傾聽到了一個個威猛將士思鄉(xiāng)念親的凄婉心聲……正是作者獨具匠心地選擇了恰當的觀察視角,采用寫實與想象結合的表達方式,才更加豐滿了兵馬俑的形象,表現出兵馬俑的不凡。那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如何引領學生準確、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感悟兵馬俑的形象?如何利用省略號的補白進行高效的語言拓展訓練,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筆者結合課文第10自然段的內容做了如下嘗試。
一、補充資料、創(chuàng)設情境,搭建理解的橋梁
教師通過語言描述來創(chuàng)設情境,靈活地運用情境展開教學,幫助學生活化文本形象,是學生走進文本的基礎。教師在深刻解讀文本語言的基礎上,恰當運用聲、光、形、色等多媒體加以引導、啟發(fā)、點撥和喚醒,以激活文本形象,調動學生的情感,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進而使重構后的文本形象活化在學生的腦海里,為進一步理解文本的主旨奠定基礎。
筆者在教學時,補充放映了十幾張課文中未出現的、具有鮮明個性的兵馬俑圖像,并用生動的話語再現古代兵馬作戰(zhàn)的場景,為學生感悟兵馬俑的形象創(chuàng)設情境。
師:現在,老師這兒也有幾幅神態(tài)各異的兵馬俑圖像。請看:兵馬俑是根據秦朝將士、軍隊的原貌制作而成。這些將士長年在外保家衛(wèi)國,他們英勇頑強,不打勝仗不罷休,他們也吃人間煙火,也有苦樂酸甜……當他們面帶微笑,那是因為——;當他們臉露愁容,那是因為——;當他們舉起拳頭,那是在——;當他們默然低頭,那是在——
通過這些補充的圖片以及富有情感的語言渲染,學生對兵馬俑的認識不再是概念性的,而是鮮活、具體、深刻、豐富的。促使學生觀察圖像、體察語言、體會情感,以豐富的想象再現歷史圖景。這樣,避免了因缺少情境創(chuàng)設,而造成學生的理解和感悟浮于表面,也避免了學生在填充省略號內容的補白時偏離文本情感,導致為練說而練說的情況發(fā)生。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的想象力被激活,從而將腦中多種形象串聯起來,再現兩千多年前的壯觀景象。
二、模仿例句、做好鋪墊。搭建運用語言的橋梁
學習語文的目的不僅在于理解,還在于運用。言語的內化、組織到言語的生成、表達是一個思維訓練的過程,也是語言訓練的過程。一堂語文課,教師要在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讓學生習得語言表達的方法,促成三維教學目標的整體達成。從對文本的理解、應用到拓展、積累,體現了過程、方法和情感的融合。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的語言運用也由模糊到準確,由簡單到具體生動。
筆者進行這個片斷的教學時,在利用多媒體補充了十幾幅兵馬俑的圖像后,增設了引領訓練的話語作為鋪墊,搭建運用語言的橋梁。接著,安排學生模仿例句。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片,模仿課文第10自然段的寫法——先寫神態(tài),再展開想象,用“有的……好像……”這樣的句式來說說這些兵馬俑好嗎?
生1:有的嚴陣以待,蓄勢待發(fā),好像隨時準備沖鋒,把敵人消滅干凈。
生2:有的目光炯炯,面帶微笑,好像看到了遠方的戰(zhàn)友勝利而歸。
生3:有的眼含淚水,神情莊重,好像在為戰(zhàn)死的親友送別、祈禱……
“披文以人情,情動而辭發(fā)?!边@一訓練以課文語言為材料、以補充的兵馬俑圖片為依托、以典型句式為載體,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加強了其語言轉換的能力,促使學生語言積累和寫作方法的內化。這樣一引導,使學生豁然開朗,他們自主品悟、自由表達的熱情即刻被點燃,進而能夠逐漸將文本語言遷移、重組、內化。此時,學生對文本的把握、解讀與再創(chuàng)造便自然生成了。
三、發(fā)現亮點、贊賞鼓勵。搭建信心的橋梁
人類行為學家約翰·杜威曾說:“人類本質里最深遠的驅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希望被贊美。”每個個體都有渴望被尊重、被認可的精神需求,一旦這種需求被滿足,便會建立起自信、生發(fā)出動力。因此,教師的鼓勵對激勵學生的學習起著不容小覷的作用,老師應在課堂上適時、充分、恰當地對學生進行鼓勵,多對孩子說“講得好”“做得對”“你真棒”……孩子們會認為這是一種榮譽、一種信任,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更自信地投入到語言訓練中。
在這一片斷的教學中,教師發(fā)現學生的亮點,及時鼓勵,讓學生體驗成功,張揚個性。例如,教學過程中,當學生按照書本內容表述的時候,老師贊賞地說:“能用書上的語句來說,不錯,誰能想出更好的語句來說一說?”這句贊美的話可以把學生從課文語言表達引入到個性語言的表達。當學生說“他們有的嚴陣以待,蓄勢待發(fā),好像隨時準備沖鋒,把敵人消滅干凈”時,老師又用“能用自己的話,說得好”或者“你和作者一樣,用生動的描寫……”等贊賞性的話語來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語言發(fā)揮。教師的鼓勵能讓學生們信心倍增,充滿激情,在這種情感的支配下積極思維,文思泉涌。因此,在教學時做老師的當不吝贊美,多加鼓勵,為學生搭建信心的橋梁,促進學生的語言能力進一步提升。
總之,為了使語言學習更有實效性,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在閱讀指導和語言訓練時,不妨多為學生搭建幾座“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