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永華
摘要:廣西的少數(shù)民族情歌對唱是廣西“歌的海洋”里一朵浪花,具有獨特而又神奇的藝術魅力。本文從廣西少數(shù)民族情歌對唱演唱形式入手,闡述單聲部和多聲部情歌對唱和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其次論述情歌對唱演唱技能的教學與訓練,最后論述民間樂器和民間舞蹈在情歌對唱教學中的運用。
關鍵詞:原生民歌 課堂 教學
“愛情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廣西世居十二個民族,他們都能歌善舞,他們“以歌代言”來談情說愛,訴說鐘情。廣西各少數(shù)民族情歌對唱按演唱聲音來劃分主要分為單聲部情歌和多聲部情歌。在單聲部情歌教學中,我們注重方言的準確性和保持民族地域歌唱審美風格的保持等。在多聲部教學訓練中,我們以組合的形式進行授課訓練。下面就廣西少數(shù)民族情歌對唱的教學進行如下探討:
一、單聲部情歌教學
在廣西這片“歌的海洋”里,廣西各少數(shù)民族的情歌對唱各有特性,在世居十二個民族中,有十一個民族有單聲部情歌,唯有仫佬族沒有單聲部情歌。所以,在原生民歌教學中要認清各民族的歌唱習慣,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教學安排。廣西各族的單聲部情歌對唱主要在野外進行,也有室內(nèi)歌唱的習俗。一般有一男一女或是二男二女對唱,三男三女的情歌對唱很少出現(xiàn)。廣西各族的情歌因民族審美情緒不一,有的高亢明亮,激情澎湃嗎,有的婉婉動聽,纏情綿綿。
在單聲部情歌對唱的教學中分三步驟進行,首先是民族語言的學習,我們先請一個本族的學生先用本族語進行示范性朗讀,等同學們把歌詞熟練后,在行進歌譜學習和練習。例如,學習武鳴鑼圩高腔《男人趕春潮》,現(xiàn)叫本系的武鳴籍壯族學生把歌詞教會大家,而后在進行學唱。其次,聲音審美特性的保護,廣西各民族在情歌對唱中聲音運用風格獨特,各有韻味。廣西各族情歌對唱所用聲音可分三種類型:1、真聲演唱。如河池、柳州和桂林的“劉三姐歌謠”情歌對唱唱腔,還有京族、苗族、仡佬族、壯族和侗族愛情歌曲都是口腔自然聲區(qū)演唱為主。2、假聲演唱,如侗族的假聲琵琶歌,漢族六甲細聲山歌等。3.真假聲演唱,在自然聲區(qū)用真聲演唱,高聲區(qū)用假聲演唱。如田東定安調(diào)、平果的壯族嘹歌、隆林苗族和仡佬族的情歌等。
通過以上的教學,學生對廣西單聲部情歌的學習有一定的興趣,掌握了學習原生民歌的一些方法和技巧,為學習廣西多聲部情歌的做好了鋪墊。
二、多聲部情歌對唱教學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廣西世居各少數(shù)民族歷史背景、文化思維、生產(chǎn)生活方式、語言以及風俗習慣等都有不同,從而形成了他們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多聲部民歌。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被稱作壯族民歌的“活化石”,其結構第一聲部和第二聲部具有獨立音調(diào),第三聲部的鼻音哼唱最為動人,三個聲部間互相協(xié)調(diào),旋律流暢,音調(diào)柔和?,幾遄苑Q為“金門”、“布努”等。在廣西居住的瑤族支系繁多,瑤族多聲部民歌都以其襯詞而得名。如《香哩歌》《吉冬諾》《蝴蝶歌》都是音襯詞而得其名。清代詩人屈大均曾為瑤族民歌寫下:“瑤俗最尚歌,男女雜沓,一唱百和”贊美瑤歌的經(jīng)典詩句。除此以外,廣西還有苗、侗、么佬、毛南、回、彝、京、水和仡佬等少數(shù)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多聲部民歌,為了更好的傳承傳統(tǒng)的多聲部民歌,在學習多聲部情歌對唱時,都以男女組合的形式來學習,侗族大歌男女聲對唱最少要三男三女共六人以上的組合來完成,多則二三十人。其他民族每個聲部不超過兩人。例如,平果壯族嘹歌對唱,大新壯族“詩雷”以及仫佬族二聲部情歌對唱都是兩男對兩女來完成的。
三、少數(shù)民族民間樂器和民間舞蹈在情歌對唱教學中的運用
在廣西傳統(tǒng)各少數(shù)民族情歌對唱教學中,我們不光教學生會唱原生民歌,同時也要注意歌俗與民俗的關系,把伴隨情歌對唱的少數(shù)民族民間樂器和民間舞蹈融入到情歌對唱教學中。
1.民族民間樂器運用
在單聲部情歌對唱中各民族都有民族民間樂器伴奏的特色,例如,廣西三江侗族地區(qū)的“行歌坐夜”時用侗笛伴奏唱的“笛子歌”,用侗琵琶伴奏唱的歌叫“琵琶歌”。京族用獨弦琴伴奏唱的“哈歌”、壯族用天琴伴奏唱的“歪娘嗨”等。用木葉伴奏歌曲叫“木葉情歌”等等。除了以上幾個民族,廣西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多聲部情歌對唱一般不用樂器伴奏。為更好的表現(xiàn)作品內(nèi)涵,烘托演出氣氛,豐富節(jié)目的表演形式,在演唱多聲部情歌對唱時適當?shù)募右恍┟褡鍢菲靼樽嘈Ч浅:?。例如,在演唱侗族大歌《油茶歌》全曲用侗琵琶主要伴奏樂器,在間奏時再加侗笛、侗蘆笙、鼓和鑼等,使《油茶歌》歌曲節(jié)奏感性強,樂曲歡快而有激情,很有感染力。
2.民族民間舞蹈語匯的運用
我們都習慣“能歌善舞”這個詞來形容少數(shù)民族藝術才華,廣西的歌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民間舞臺語匯,如侗族男女青年手拉手唱“多耶”對唱,而壯族以“青蛙”為圖騰的舞蹈語匯也很有特色。我們在進行多聲部情歌教學中注重民歌和舞蹈語匯緊密結合的訓練。例如,排練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藍天廣朗朗》開始時先用馬山壯族的扁擔舞做引子開場,然后領唱開始,合唱進入,到第二段時隊形變成半弧狀,加馬山會鼓和具有壯族原始舞蹈“螞拐舞”等。邊唱邊跳的歌舞形式,既保持原生民歌的原汁原味,又增強了舞臺表現(xiàn)力。
四、情歌對唱演唱技能的教學與訓練
在高校原生民歌的演唱上持有不同的聲音審美觀點:有的人認為原生民歌不要加予訓練,一訓練就變味了。有的人就認為原生民歌也要訓練,有了一定的聲樂技巧就會有更強的表現(xiàn)力。筆者就這個問題和國家級侗族大歌傳承人覃奶號進行了交流,覃奶號對“蓓花”組合(民族藝術系8名女生組成)演唱的侗族大歌《八月半》進行指導。覃老師對“蓓花”組合聲音給予很高的評價是:“聲音太好聽,聲音很亮,比農(nóng)村那些青年唱好多了”。所以,筆者認為原生民歌組合也需要進行發(fā)聲訓練,如何訓練呢?筆者就日常教學總結了三點經(jīng)驗:
1.四人以下男女組合訓練
廣西各民族情歌對唱,單聲部情歌一般由一男一女形成一個兩人組合進行對歌,多聲部情歌對唱一般都是二聲部民歌,在訓練二聲部時,每個聲部由同性別的兩名學生組成,首先讓每個聲部的學生各自背好自己所唱的聲部旋律和歌詞,然后進行二聲部組合合成的訓練。在由四人組合演唱的二聲部情歌,高聲部和低聲部聲音要協(xié)和統(tǒng)一,在訓練中注意聲音和氣息連貫性,注意換氣的統(tǒng)一,四人的小組合通過這樣的聲音訓練,學生在聽覺有更清晰的旋律線,對多聲部情歌的演唱把握得更好。
2.六人以上組合的訓練
為了達到現(xiàn)代舞臺表演的需要,我們經(jīng)常啟用6人至16人的組合進行表演,“組合在日常訓練中既要保持原生民歌的歌唱特點,還需要聲音協(xié)和統(tǒng)一,為了避免西洋合唱化,我們平時訓練很少用西洋的發(fā)聲母音來訓練,是用一首或是一段簡單原生民歌進行練習,在練習中學生坐著或是站著圍成一個圓圈或是半圓,因為這樣的隊形讓學生能互相聽見自己或是對方的聲音,方便對自己聲音的控制和調(diào)整。例如唱壯族二聲部原生民歌《園中果芳香》,高低兩個聲部音量大小要平衡,附點音符部分要節(jié)拍準確,換氣的地方要整齊,通過多次練習,在整個組合對聲音協(xié)調(diào)和控制有了很大的提高。
3.教師參與性多聲部的訓練
在平常的訓練中,并不是每節(jié)課都能集中到二到四個學生一起訓練 。所以,老師的參與性更方便課堂的教學,當然事先老師要掌握一定數(shù)量的多聲部情歌,在教學中,遇到唱高聲部的學生老師則唱低聲部,反之老師就唱高聲部,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這樣訓練方法課堂氣氛特別好,學生很容易領悟教師的指導。
通過以上三方面的訓練,組合對演唱廣西多聲部原生民歌的協(xié)調(diào)性、控制性和整體性都把握比較好!既能保持多聲部原生民歌風格,同時在發(fā)聲技巧上又超越民間歌手的演唱。
廣西少數(shù)民族情歌對唱教學也非常的有趣,在課堂上學生不僅會唱各少數(shù)民族情歌,同時也了解祖輩傳統(tǒng)的歌俗和民俗的關系,在舞臺表演或時藝術實踐上都獲得不少的成績。由姚昌源、潘婷組成的“妙央”組合曾獲第十六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廣西賽區(qū)選拔賽(原生態(tài)唱法)三等獎。由黃文良、吳衛(wèi)姑等四男四女組成的“唻索”組合也獲得第十六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廣西賽區(qū)選拔賽(原生態(tài)唱法)優(yōu)秀獎。民族藝術系2012級八個女學生組成的“蓓花”組合曾獲得第七屆中國原生民歌大賽高校組銅獎。由民族藝術系葉云航等10名男生組成的“僚哥”組合。曾在2012年第三屆孔雀獎全國高等藝術院校聲樂大賽民間組銀獎(金獎空缺), 廣西2013年“暢享民歌”比賽專業(yè)組一等獎等?!傲鸥纭苯M合隊長農(nóng)燦考入了中國音樂學院聲歌系攻讀民族聲樂碩士。部分畢業(yè)的學生已成為單位的文藝骨干。少數(shù)民族民族情歌對唱組合的訓練經(jīng)驗告訴我們,良好的團隊精神使組合有更強的凝聚力,良好歌唱訓練方法是提高組合演唱水平的關鍵,守住傳統(tǒng),勇于創(chuàng)新是組合訓練目標,最后希望廣西少數(shù)民族情歌對唱組各組合在以后訓練學習中積累的優(yōu)秀作品,在語言和風格把握上要進一步加強,為傳承廣西民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劉曉真.專家說“原生態(tài)民歌”[J].藝術評論,2004,(10).
[2]田青.原生態(tài)音樂的當代意義[J].人民音樂,2006,(09).
[3]金鐵霖.民族聲樂教學的現(xiàn)狀及創(chuàng)新[J].中國音樂,2005,(04).
[4]郭克儉.傳統(tǒng)聲樂文化特質(zhì)及其當下意義[J].音樂研究,2004,(04).
[5]喬建中.“原生態(tài)民歌”瑣議[J].人民音樂,2006,(01).
[6]楊曙光.多維文化視野中的專業(yè)民族聲樂教育[J].中國音樂,2004,(02).
[7]范西姆.壯族音樂 [J].人民音樂,198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