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駿文
摘要:跳進是四部和聲寫作中的重要手法之一,它使得旋律不再作單一級進的平穩(wěn)進行,而使旋律變得更加的活躍。本文以伊·斯波索賓《和聲學教程》第十六章習題五為例,對跳進手法進行詳細的歸納,以期在日后的傳統(tǒng)和聲寫作實踐中具有更為清晰的思考與方法。
關鍵詞:傳統(tǒng)和聲 跳進手法 四部寫作
伊戈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斯波索賓(Игорь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Способин 1900-1954)是前蘇聯(lián)著名理論大師,同時也是一位備受尊敬的教育家。1927年后在莫斯科音樂學院及其附屬中等音樂??茖W校教授理論課程。寫有《和聲學教程》等教程,對前蘇聯(lián)作曲技術理論教學體系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和聲學教程》對傳統(tǒng)和聲寫作的理論具有詳細具體的講解,本文僅對“跳進”這一技術進行歸納與梳理。在該教材中,對跳進技術的介紹主要有以下幾大方面。
一、同和弦與同功能和弦的轉換中的跳進手法
1.同和弦轉換
和弦在反復時改換另一種形式叫做和弦的轉換,這種轉換可以是旋律位置的改變,也可以是排列法的改變,或者是二者同時改變。
(1)同和弦在轉換時,如果旋律聲部是三度或者四度的進行,那么和弦的排列法可以改變也可以不改變(見譜例1-1)。
(2)同和弦在轉換時,如果旋律聲部作五度或者六度的跳進進行,那么和弦的排列法必需改變(見譜例1-2)。
2.同功能和弦轉換
(1)同一功能的三和弦與六和弦(或六和弦與三和弦)的連接(如T-T6,D-D6)構成了另一種形式的和弦轉換。六和弦的低音由根音換成了三音(或相反),同時上方的某一個聲部(例如高音聲部)則相對地從三音換為根音(或相反)。如圖譜例2-1中主六和弦重復了根音,三和弦也重復根音。同功能三和弦和六和弦的連接形式多種多樣,在不出現(xiàn)四部同向,聲部超越等寫作錯誤的情況下即可進行連接。
(2)六和弦本身的轉換
六和弦還可以本身(沒有原位三和弦的參與)轉換-通過改變旋律位置、排列法或改變重復音。(見譜例2-2)
二、四五度關系原位三和弦連接時的三音跳進手法
兩個和弦的三音在同一聲部,并且形成了四度或者五度的跳進方式。三音跳進一定發(fā)生在T S、t s、T D、t s的四五度原位三和弦連接中,三音跳進時排列法必改并且必用和聲連接法,同時只能發(fā)生在女高和男高音兩個聲部。(見譜例3-1和3-2)。
三、三和弦與六和弦連接時的跳進手法
三和弦與六和弦連接時會出現(xiàn)根音到根音的跳進、五音到五音的跳進、雙跳進、以及混合跳進和D2-T6的跳進。
1.根音到根音的跳進
當三和弦與六和弦連接時,和弦的根音發(fā)生在同一個聲部,并且產(chǎn)生了四度或四度以上的跳進關系,這種方式叫做根音到根音的跳進。在跳進時,上三聲部如果能保持共同音就采用和聲連接法連接,如果上三聲部沒有保持共同音的條件,就盡量平穩(wěn)進行作旋律連接法。(見譜例4-1)。
2.五音到五音的跳進
當三和弦與六和弦連接時,和弦的五音發(fā)生在同一個聲部,并且產(chǎn)生了四度或四度以上的跳進關系,這種方式叫做五音到五音的跳進。在跳進時,上三聲部如果能保持共同音就采用和聲連接法連接,如果上三聲部沒有保持共同音的條件,就盡量平穩(wěn)進行作旋律連接法。(見譜例4-2)。
3.雙跳進
在三和弦與六和弦作雙跳進時為了避免平行五度的產(chǎn)生,根音到根音的跳進必須發(fā)生在五音到五音跳進的上面(見譜例4-3)。
4.混合跳進
六和弦與不同功能的三和弦連接時,可以在它們不同類的和弦音(根音與三音、五音與三音等)之間形成六度、減五度,偶爾還有七度的跳進。需要注意的是三音所在和弦必須是原位三和弦。(見譜例4-4)。
5.屬二和弦解決到主六和弦時的跳進
屬二和弦在解決到主六和弦時和三和弦與六和弦連接時的跳進一樣。在進行四部寫作時D2解決到T6按照以下步驟:屬七和弦的根音在上三聲部中保持不動(在進行D2-T6根音到根音的跳進時要進行跳進),屬七和弦的三音上行級進(三上),屬七和弦的五音、七音下行級進(在進行D2-T6五音到五音跳進時進行跳進(五七下)。(見譜例4-5)
四、跳進手法在第十六章習題五中的實際運用
1.同和弦轉換
第一小節(jié)的第二、三拍處的兩個四分音符的旋律雖然是三度的進行,在這里我們還是選擇改變其排列法的方式進行寫作。從譜例5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對這里進行寫作時我們首先要確定級數(shù)功能,由于旋律聲部的升B和升D音在升c小調中是II級和VII級音,因此我們確定用V級屬功能和弦來寫作。第二步我們要確定排列法,由于第二拍我們選擇的和弦為G、D、G、升B,從譜例5上我們可以看出這里是密集排列法,所以下一個和弦我們要確定為開放排列法。最后中音聲部保持不動,次中音聲部相互作反方向轉換,第三拍確定為G、B、G、D。
2.六和弦自身的轉換
在習題五的第五小節(jié)處出現(xiàn)了這種用法。第一拍和第二拍的旋律音為G-C的跳進,由于G和C屬于c和弦小調的V級和I級音,所以這里我們便用到了六和弦自身的轉換來實現(xiàn)旋律聲部的跳進。(見譜例5)。
3.四五度關系原位三和弦連接時的三音跳進技術
本題的三音跳進技術分別發(fā)生在第一小節(jié)的第一、二拍的連接處和第五小節(jié)最后一拍和第六小節(jié)第一拍的連接處。我們知道三音跳進也是改變和弦連接時排列法的重要手段之一,和弦在作三音跳進時首先一定發(fā)生在T S、t s、T D、t s四、五度原位三和弦連接中,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兩組三音跳進是T D的連接。其次三音跳進時排列法也必改,并且只能發(fā)生在男高和女高兩個聲部,當發(fā)生在女高音聲部并且旋律是向上跳進時,第一個和弦一定是密集排列法,第二個和弦則是開放排列法。相反當旋律聲部往下跳時,第一個和弦則必須是開放排列法,第二個和弦則是密集排列法。當發(fā)生在男高聲部時與上面反之即可。題中的跳進都發(fā)生在女高音聲部,第一組旋律向下跳,因此主和弦應是開放排列法(C、C、G、E),屬和弦則是密集排列法(G、D、G、升B),女低聲部共同音G保持,男高作級進的C-D。第二組旋律向上跳,那么第一個和弦必是密集排列法,第二個和弦則是開放排列法。旋律聲部由升B跳進到E,女低聲部保持G音不動,男高聲部作級進下行。
4.五音到五音的跳進
譜例5中第一小節(jié)的第三拍和第二小節(jié)的第一拍在進行連接時,旋律聲部出現(xiàn)了D-G的跳進,由于D音屬于c和聲小調的II級音即屬功能,G音屬于c和聲小調的V級音即主功能。在進行連接時共同音G保持,男高音聲部作B-C的級進上行,最后完成連接。
在本題的終止處還出現(xiàn)了D2-T6五音到五音的跳進,按照屬二和弦解決到主六和弦時的跳進方法,在終止處的旋律聲部出現(xiàn)了D-G的跳進進行,又因為D是D7和弦的五音,G是T和弦的五音,所以這里便用到了五音到五音的跳進。
總之,通過對伊·斯波索賓《和聲學教程》第十六章習題五跳進手法的分析,讓我們了解到跳進手法使得旋律更具流動性,無論在日后的教學還是寫作中我們都可以以此為借鑒,把這些方法靈活的運用到創(chuàng)作之中,使得作品更具生機。
參考文獻:
[1]彭程.略述伊·斯波索賓在音樂理論教育領域的貢獻[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