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蘇
摘 要:古典詩詞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之一。如何讓學生熱愛我國的古典詩詞,并對詩詞進行賞析。我認為應該從掌握學生心里,順應認知規(guī)律,熟讀背誦,了解詩人背景,抓詩眼進而引導學生體味古典詩詞的內在美,提高學生對古典詩詞的賞析水平。
關鍵詞:古典詩詞;賞析水平;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4-0058-01
古典詩詞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之一,誦讀積累一些膾炙人口的古典詩詞可以使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陶冶情操。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指出:“語文是學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課程之一,是具有基礎工具性質的課程,它既是一門基礎課,也是一門工具課”,教學內容與要求(一)基礎模塊1.要求學生“誦讀教材中的古代詩文,大體理解內容,背誦或默寫其中的名句、名段、名篇。激發(fā)學習古代詩文的興趣,增強熱愛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感情?!?/p>
一、掌握學生心里,順應認知規(guī)律
對于古詩詞的閱讀理解,伴隨著生活閱歷逐步深刻。對于中學生來說,生活環(huán)境簡單,思想單純。語文中的字、詞、句是直接、真實的生活交際用語的反映,而詩詞是生活語言的凝練,理解起來比散文、議論文、記敘文以及一些實用文體更難理解。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中職技術學校的學生往往是高中無望,轉而選擇職業(yè)學校,所以一般而言,學生的文化水平及能力參差不齊,要想提高中職學生詩詞的賞析水平難度更大。因此在教學生賞析詩詞的時候一定要掌握學生的心里,順應認知規(guī)律。
二、熟讀朗誦是學生愛上古典詩詞的有效途徑
古體詩詞語言精煉,文風優(yōu)美,讀起來朗朗上口,讀后語音繚繞,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熟讀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把古詩詞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到讀得有韻味,體會詩詞語言的優(yōu)美,讀出意境。當讀到名詞佳句或自己心意的詞句時產生心靈的共鳴,拍案叫絕,感悟人生。學生不但輕聲熟讀,更要大聲朗誦才能讀出意境。
三、背誦詩篇,觸景生情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熟讀就有背誦的意思。幼兒園的孩子都可以背誦出好多首古典詩詞,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孩子們能夠理解其中的含義嗎?那么中學階段的學生離家在外,寄宿學校,離開了時刻呵護自己的父母,再讀李白的《靜夜思》會有思念家的感覺。城市里的孩子是很難體會到農民渴望春雨的心情,就是現(xiàn)在農村的孩子由于很少從事春種秋收,對春雨貴如油沒有多少感覺了,只有種地農民才有見到春雨的喜悅。胸中裝有詩千首,情到深處自然涌,熟記詩篇很重要。
四、了解詩人背景,感知詩人情感
每一首詩詞的問世都是詩人對生活的體驗和真實感情的流露。從詩經的無名氏到當今詩人生活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了解詩人寫作古詩詞的背景知識、詩人的性格,內心活動,對我們教師、我們的學生理解、賞析古典詩詞至關重要。因為每一個詩人都有自己的愛好。中學語文收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蜀道難》只是一首描寫出入四川的蜀道的艱難嗎?我想大家不會這樣認為。詩人李白到底要表達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這就要了解詩人當時生活的環(huán)境,思想的活動。李白生活在盛唐時代,當時朝廷稱廣開才路,鼓舞了成千上萬的青年人士,胸懷壯志,做一番“濟蒼生,安社稷”的事業(yè)。李白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在唐開元十二年,二十四歲離開故土蜀中出去漫游,希望在漫游的過程中遇到賞識自己才華的人推薦給朝廷?!翱墒且贿^六年,“遍干諸侯”仍是沒有出路。他只好寄希望于長安,三十歲到長安,拜訪了許多王公大臣,仍是一次次碰壁。可是他看到陪皇上斗雞之徒趾高氣昂,不可一世,使李白大惑不解,大失所望,大為不平,因此寫了《行路難》三首,詩后意猶未盡,接著因送友人入蜀有感而寫了《蜀道難》來抒發(fā)心中的憤懣?!痹娫~是詩人在深厚的文學功底上對生活的細致觀察,由自身生活經歷的蓄積,對社會現(xiàn)實的深刻認識,對祖國壯美山川的極度熱愛的情感的爆發(fā),從筆端洶涌噴薄而出。不是閉門造車,不問世事湊出來的。
五、抓詩眼,體味詩的意境
我們都知道畫龍點睛的故事,相傳張僧繇畫龍,一經點睛,便凌空飛去。陳志明在《漫談“詩眼”和“詞眼”》中說:“古人寫詩作詞,講究錘煉字面。凡在節(jié)骨眼處煉得好字,使全句游龍飛動、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謂“詩眼”、“詞眼”?!惫旁娫~中一個字或一個詞往往就是一幅畫、一個生活的場景,里面蘊含著說不清道不完的意境!杜哺《絕句四首》中“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兩句,大約是無人不知的。但自學背這首詩起,一直不理解“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中窗中怎含西嶺的千秋雪和門泊萬里之外的東吳船。這就要求學生知道西嶺、杜甫的成都草堂、萬里橋是怎么回事。公元226年,為維持吳蜀聯(lián)盟的格局,諸葛亮急派費祎出使東吳,臨行前在長星橋為費祎設宴餞行,費祎感嘆道:“萬里之行,始于此橋?!焙筚M祎不負重托,完成了與東吳聯(lián)盟的外交使命,使蜀漢政權得到鞏固。于是后人就將諸葛亮送別費祎經過的長星橋叫做“萬里橋”。三國時,長星橋已成為成都南門十分繁華的水陸碼頭和交通要口。杜甫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時,寫有“萬里橋西宅,百花潭百莊”、“萬里橋西一草堂”等著名詩句,以指明“草堂”的位置。這樣我們就勾勒出一幅畫卷:杜甫站在門口東望,看到萬里橋碼頭停泊著從萬里之遙的東吳逆流而到的船,更有可能指的是費祎出使東吳所乘之船。走到窗前西南望去看到百里之遙的西嶺千秋積雪。詩人在想什么?
古詩詞教學在不同學段有不同的學習要求和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學生初步賞析古詩詞的能力,既不能單純直譯背誦詩意,要讓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邊想詩詞的基本意思,邊體悟詩詞的意境,逐步進入詩情畫意的境界,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文化素養(yǎng),而不是人為的拔高對學生賞析古詩詞的要求。
(作者單位:臨城縣職教中心)
參考文獻:
[1]王洪主編.古代詩歌精粹鑒賞辭典,1989.9
[2]陶今燕主編.唐詩三百首詳注,19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