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方平
小學數學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學科,是培養(yǎng)與提高人的文化素質和科學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新課標明確指出:問題解決,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fā)現和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并嘗試解決;了解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體驗與他人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經歷回顧解決問題過程的活動。新課標的用數學教學學生學習得愉快、輕松、知識點掌握得比較牢固,而且能實實在在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這里我談談對新課標下解決問題的教學的幾個觀點。
一、要注重對問題實際意義理解
問題解決,首先需要學生具有數學的眼光,能識別存在于日常生活、自然現象與其他學科中蘊涵的數量關系,并把它們提煉出來,運用所學的知識對其進行分析,然后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加以解決。一方面,當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從數學的角度尋求解決的突破口;另一方面當學生面對新的數學知識時,能積極主動地尋找其實際背景,學生應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涵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相信數學的用途和價值,為此,培養(yǎng)學生主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在解決具體問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通過實際操作,思考討論,尋找問題中所隱含的數量關系,強調對問題實際意義和數學意義的真正理解。教師要去鼓勵學生看懂問題情境,用自己的語言或者熟悉的符號表達問題情境和需要解決的問題,根據所求的問題和情境中的條件,運用圖、表格等多種形式分析數量關系,回憶所學運算及其它內容的數學意義,將數量關系表達出來,建立數學模型,向別人解釋自己所列模型的實際意義。例如在百分數認識教學中穿插教學千分數,并認識千分號,學生能很快掌握,還能很好地加以應用。
二、從日常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
羅杰斯認為:“倘若要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那就必須讓學生面對他們個人有意義的或有關的問題。但我們的教育正在力圖把學生與生活所有的現實隔絕開來,這種隔絕對意義學習構成一種障礙。然而我們希望讓學生成為一個自由的和負責的個體的話,就得讓他們直接面對各種現實問題?!?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數學問題,結合教材提供的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景,或聯(lián)系學生身邊發(fā)生的事情編成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吸引學生直觀地得到結果,發(fā)現生活中的數學,引發(fā)學生交流與思考。這樣對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數學觀念尤為重要,同時也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所學的知識。
如:“學習了人民幣的認識”,讓6個學生為一組,設計商店買賣的游戲,如小明給售貨員100元,買一個玩具熊40元和一個洋娃娃30元,夠嗎?如果夠,剩的錢還可以買什么?讓他們計算一下,用什么方案,可以既經濟實惠,又滿足需要。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有解決數學問題的意識,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生活問題。
三、鼓勵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問題的提出和問題的解決有著同等的重要性,甚至有時提問題顯得更重要一些。目前,數學教科書中設計了不少提出問題的習題,但畢竟是數量有限。為了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教學中需要為學生提供一切提出問題的機會,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鼓勵學生從多方面觀察生活,嘗試從數學的角度描述客觀事物與現象,尋找其中與數學有關的因素;鼓勵學生大膽實踐。在課堂上,特別是在課堂小結中,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反思自己的收獲,而且應要求學生提出新的問題;課外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一些實際場景,鼓勵學生從這些場景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我在教學中適時、輪流帶領學生到食堂、超市、農貿市場等地,鼓勵學生尋找問題,并提出問題來,如:食堂中安排了多少個座位?服務人員的數量?超市中服裝打折銷售后的價格是多少?家用電器耗電量的比較,農貿市場里農產品日銷售數量等等,一個個生動的數學問題顯現了出來,這正是新課標所倡導的。
四、注重學生思維過程、提高解題的開放性
用數學教學應盡可能地體現開放性,一方面為解決某個問題而提供的信息可以不足,也可以有冗余,促使學生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研究或補充、篩選,以獲得有效信息,提高處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從某些信息所得到的結論要有開放性,只要合理都要給予肯定。
如:3位老師帶50名學生去參觀植物園。植物園門票成人每張10元,學生每張5元,植物園還規(guī)定10人以上的團體票可以每人6元的優(yōu)惠,讓學生想一想怎樣買票合算?
根據以上提供的信息,我組織學生認真討論,進行分析解答,學生經過討論分析,得出了以下幾個方案:
1、第一種方法一般學生都能想到的,根據50名學生和學生每張5元,3位老師和成人每張10元這幾個信息,可以得到要買票所付的錢是50×5+3×10=280元;
2、 第二種方法:題目告訴我成人每張10元,學生每張5元,10人以上的團體票可以每人6元的優(yōu)惠,可以這樣想買43張兒童票和10張團體票,所付的錢是否少一些呢?實際算一下43×5+10×6=275元;
3、 第三種方法:從題目知道10人以上的團體票可以每人6元的優(yōu)惠,50人可以買團體票,所以買票所付的錢是50×6=300元。
比較這3種方法第二種至少要少付5元,三種方案相比較,學生都愿意采用第二種方案解決問題。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的思維會逐步變得深刻而靈活,既提高了學習技能,又增加了智慧和才干。第三種方法雖然不是最合理,但體現了學生的開放性,所以應該給予鼓勵和支持,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五、增強反思意識,有利于提高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
學生反思水平在問題解決過程中,起著很大的作用。在教學中可以設計一系列問題,幫助學生逐步形成反思的習慣:“你真的理解問題了嗎?”,“有其他解決的途徑嗎?”,“你的解答合理嗎?”,“你運用的策略可行嗎?”等等,對于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應反復強調對問題的解答加以檢驗,除檢驗解答是否正確之外,還要考慮問題有沒有脫離實際,在對比問題解決的不同策略之中,力求提出新的問題,并探究解決新問題的方式方法,通過解決一個又一個新的問題,來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意識,真正使學生認識到數學本身的價值,并學會如何從多角度、多維度思考問題,學會如何舉一反三,獲得初步分析、理解、掌握、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通過應用和反思,加深對所用知識和方法的理解,了解所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總之,要結合教學內容盡可能地創(chuàng)設一些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數學原形生動地展現在課堂中,使學生眼中的數學不再是抽象的數學,而是富有情感、貼近生活、具有活力的知識.這樣使學生更容易掌握數學知識,使學生能更好地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上的數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