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媛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3-0035-02
一、調動積極性變成教學目的
(一)廉價表揚頻繁
課堂上只要學生答對了問題,教師就是“很好”“你真棒”“真聰明”。 為了保護學生的積極性,有的教師采用所謂延遲反饋或模糊反饋的方法,學生對概念和方法理解不清或者出現偏差,教師不置可否;有時學生僅是重復別人的答案,有的答案還不完整,教師都給予類似這樣的表揚,一堂課下來,總是“好”聲一片。而那些確實表現突出的學生卻在教師一視同仁的評價中失去了應得的肯定和贊賞,導致課堂學生看似積極性很高,課堂質量卻得不到層次性的體現。
(二)濫用物質獎勵
上課坐得端正獎一朵紅花,回答了一個問題獎一顆五角星,字寫得工整獎一枝筆,題目做得快獎一顆巧克力……無論學生回答得如何,總有物質的回報。一堂課下來,學生的臉上被貼上好多金星,身上花花綠綠,看起來像唱京劇似的。許多教師片面地認為,對學生笑一笑、點一點頭的鼓勵方式力度不大,效果不明顯,似乎只有一定的物質刺激,學生才會興趣高漲。
(三)大搞闖關游戲
很多數學教師在講完例題時,喜歡以游戲的形式來完成后面的鞏固練習、變式練習等,一會兒奪紅旗,一會兒摘蘋果,一會兒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會兒光頭強和熊大熊二的戰(zhàn)斗……課堂中學生忙得不亦樂乎,闖過了一關又一關,甚至于最后闖關還沒有結果,下課鈴聲就響了。咋一看,課堂上學生積極性很高,似乎教學很有成效。殊不知,教師這樣一個游戲接一個游戲的玩下去,學生動的面是有了,但學生靜下來思考和整理所學知識的時間卻沒有了。游戲活動也是教學的一種方法,但應用時一定要考慮時機,考慮是否緊扣教學內容,要讓學生在游戲中明白算理,懂得如何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不是為了玩而玩,玩累了學生,卻無法提高課堂效率。
二、現實生活與數學教學脫節(jié)
“數學課程的內容一定要充分考慮數學發(fā)展進程中的人類活動軌跡,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不斷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教科書上數學的聯系,使生活和數學融為一體”;“要充分提供有趣的、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提供的素材要密切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因此“數學知識生活化、生活世界數學化”這一理念越來越受到老師的重視,但在現實教學中,由于部分老師對素材的選擇和使用不當,致使一些數學課為“生活”而“生活”,從而失去了“數學味”。
一位青年教師在執(zhí)教“相遇問題”一課時,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六一”兒童節(jié)的早上,天氣晴朗,碧空萬里,為了慶祝自己的節(jié)日,小明興致勃勃地打電話給小星,邀請小星到公園的游樂場去玩,經過一番討論,兩人約定8時同時從各自家中出發(fā)。小明家住在公園南面的陽光花園,小星家住在公園北面的今日星辰小區(qū)。小明每分鐘行80米,小星每分鐘行90米。經過20分鐘,兩人正好在公園門口碰面。請問小明家和小星家相距多少米?這本是一道基本的行程應用題,但教者為了體現“生活化”,頗費了一番心思把它編成了一個時間、地點、人物、情節(jié)俱全的小故事,給原本簡練的數學題套上了厚厚的生活外衣,由于繁瑣的陳述逼使學生在尋找題中有用的數學信息時,需要花費很多時間。
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目的不僅僅是要把學生帶入到一個他們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變得豐富生動、扎實有效。類似上述現象在實際教學中必然事倍功半,因為學生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分析題目,從臃腫的“軀殼”里搜尋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數學信息,常弄得不少孩子暈頭轉向。難道,“生活”真的是數學內容唯一的底色嗎?
每一位數學教師都應當明確數學教學“生活化”的主體應當是“數學”,應把數學知識恰當地融入到生活情境之中,讓學生在生活問題的解決中體驗到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系、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實際價值。上述習題可作如下改編:小明和小星分別居住在相距3500米的城南和城北。早上8:00兩人同時從家中出發(fā)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鐘行80米,小星每分鐘行90米。問:(1)8:20之前兩人能碰面嗎?說說你的理由。(2)如不能及時碰面,請你提一些建議使他們能及時碰面。進而再改編成相遇求路程的問題。
筆者不是反對數學課堂的生活化,反對的是把生活化作為數學課的單一追求甚至是唯一追求。既然“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蔽覀兪欠窨梢园褦祵W課堂教學過程做如下概括:生活問題——數學問題——數學模型——數學問題——生活問題。數學課堂教學,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需要讓孩子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數學、應用數學。我們常說,數學教學要讓學生知道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不能“魚燒中段”,也不能只燒“魚頭”或“魚尾” ?!吧罨睉c“數學化”結合起來,而且,生活化情境也應是有選擇的,應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和富有挑戰(zhàn)性的,應有濃濃的數學味,應避免虛幻和幼稚化傾向。無論課堂教學如何改革,數學課要上出“數學味”這是永恒的追求。
三、合作交流等同于小組學習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而現在,我們在數學課堂上看到的幾乎都是采用小組學習形式,這似乎成為了一種時尚,尤其是在公開課、觀摩課教學中。
在一些數學課堂上,我們常常見到如下的鏡頭:
幾張桌子拼湊在一起,學生坐成“U”字形或圍成一圈(小組內有大半的學生身體朝著左或右,頭卻要轉過去朝著前,一堂課下來腰酸脖子痛);當教師號令一下“現在開始合作”,學生馬上動了起來,有的小組內所有學生都在做同樣的事情,有的小組學生連合作干什么還沒有搞明白,教師又說“停止”,學生則馬上恢復原狀。過一會兒,當聽到教師的號令則又再來一次“合作”。當教師說“現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小組內每個學生馬上都開始了發(fā)言,你說你的,我說我的,教室里很是熱鬧,可小組內誰也沒有聽清同伴的發(fā)言,有的甚至連自己說了什么都不清楚;當教師讓小組推選代表發(fā)言時,總有個別學生“代表”了全組,成了專門的發(fā)言人,更多的只是“陪客”、旁觀者(在某種程度上,小組學習產生的旁觀生的心理傷害程度比大班教學中更甚)。有的班級學生人數有六十多甚至七八十,教室里分成了十幾組,教師想全面了解每一組的合作情況幾乎不可能……
小組學習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能有效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眾多有差異學生的教學不足,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合作精神。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小組學習只是眾多學習方式中的一種。而且國外早就有專家研究指出,最適合進行小組學習的學生人數一般不超過25人。我國的教育現實是:絕大多數班級學生人數是超過25人的,有相當多的班級學生人數超過50人。再從數學知識的特點來看,并不是所有知識都適合小組學習,也不是一節(jié)課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小組合作。班級教學、個人學習仍有著合作學習所不可替代的獨特地位和作用。
因此,合作與交流首先應該是作為一種意識來激發(fā),其次是作為一種能力來培養(yǎng)。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適合采用小組學習的時機一般有:個體操作條件不充分需要幫忙時,獨立探索有困難需要相互啟發(fā)時,形成不同意見有分歧需要交換時,學生爭著發(fā)言教師不能滿足其表現欲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