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桂萍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9-0114-01
課堂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師生永遠是教學資源的使用主體。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學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深入到課堂教學的微觀層面,既能滿足教師的常態(tài)教學資源需求,又能不斷動態(tài)生成新的課程資源,教學資源建設才能從膚淺走向深刻,教學資源的豐富內涵才能體現(xiàn)出來。微課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資源類型,能從根本上改變師生的教學過程,更大程度上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微課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學生可以在有學習需要的時候,及時地做到知識的高效達成。
一、準確把握教學難點
微課并不是傳統(tǒng)課堂的簡單分割,其特點在于“短、小、精、悍”,強調某一知識難點的突破。因此,在制作微課時,我們教師不是簡單地把知識點進行梳理,而是先要做到準確把握知識的難點,盡量選取那些學生通過自學理解不了的內容。同時,為了學生理解的方便,我們也可以對書本中知識點的順序加以改動。
在制作“地球的自轉”的微課時,研讀課標、課本,結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地球自轉的繞轉中心、周期、方向也是學習重點,學生能夠自我解決,難點在地球自轉的意義上。地球自轉的意義包括晝夜的交替和不同地區(qū)出現(xiàn)不同的時間,而這兩點在理解上往往又存在一定的難度,晝夜交替往往會和晝夜現(xiàn)象的原因相混淆。在制作微課時,關鍵是要講清這些問題。
二、有效吸引學生眼球
心理學、傳播學等研究顯示,普通人的視覺注意力極限是10分鐘,以短小精悍為主要特點的微課既符合學生學習的認知規(guī)律,也能滿足人們獲取知識的直接性、需要性、便捷性和有效性特點。教學中,我們往往發(fā)現(xiàn),當一個學生喜歡一門課程的時候,他在學習中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傳統(tǒng)課堂上,由于存在教師的即時管理,能夠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把注意力放到教學內容上。而微課則不同,它的學習時間基本都在課外,沒有教師的管理,同時也缺少家長的監(jiān)督。在這樣的背景下,只有提高吸引力,才能讓微課展現(xiàn)更大的效果。微課能較好地適應現(xiàn)代人生活節(jié)奏快、難以進行長時間的學習的需求。
學習“我國的疆域”時,很多同學容易把四大領海的位置搞混。我們可以借助明星——黃渤的效應,黃渤是青島人,位于濟南以東。因此,我在制作微課時,讓學生從南到北記憶,即南、東、黃、渤,理解為濟南的東邊住著黃渤,而南海在最南邊,能讓學生有興趣聽下去,并愉快地記住它。
三、始終立足學生角度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說:“影響學生學習新知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jù)此進行教學?!边@告訴我們,課堂的主體是學生,課堂關注的重點是學生的“有效學”。
微課的情景定位明確,其對象是學生,而且基本上是一個學生而非一群學生,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在制作微課時,更多地站在學生的立場,明確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認識方法,以最有利于學生接受知識的方式組織教學。
學習“陸地和海洋”時,跨經度最廣和跨緯度最廣的大陸分別是哪一個?如果僅僅這樣問,往往會有很多同學出現(xiàn)差錯,而且有相當一部分的同學不能理解這個問題的意思,而微課教學的特點又決定了沒有即時的追問。因此,在設計問題時要做到指向明確,易于理解,我會告訴學生,跨經度最廣的大陸即穿過經線最多,而跨緯度最廣即穿過的緯線最多,這樣,學生在理解了問題的含義后,就能比較容易地解決問題了。
四、注重視聽媒體的輔助
微課的呈現(xiàn)形式是多樣的,有攝制型微課、錄屏型微課、軟件合成式微課以及混合式微課。各種形式的微課都有其優(yōu)點,但鑒于初中生的認知規(guī)律,相對靜態(tài)的展示對于他們的吸引力不高。在制作微課時,我們可以用一些動畫輔助,加上相關的影音,并配上一些相對活潑的色調。
在進行“地球公轉”的學習中,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是一個重點,又是一個難點,它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空間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在制作微課時,我們教師就不能單純地用語言來講解,必須加上一些地理道具或視頻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突破它。我在制作微課時,往往會在講解的過程中配以地球儀的演示,在地軸不傾斜的情況下,觀察太陽直射的地方在地球儀的什么位置,然后讓地球儀傾斜,太陽折射點將會向哪個方向移動。再讓地球繞太陽旋轉一周,看太陽直射點將會出現(xiàn)怎樣的變化。最后,列出兩分兩至時太陽直射點變化的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