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雁
摘要: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建構小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從課堂教學的有效準備和有效實施兩個方面入手。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準備包括正確解讀教材、全面把握學生、建立良好的目標意識等方面。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施包括創(chuàng)設教學有效情景、組織教學有效活動、促進教學效果有效生成等。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建構
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益,是教師的職責所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出,就是針對課改實驗中出現的低效甚至無效的問題而進行的具有針對性的反思。之所以出現低效或無效的課堂教學現象,主要的原因是教師認識層面和和課堂教學低效無效運作的結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盡量避免低效無效運作,這就要從課堂教學的有效準備和有效實施兩方面入手,有效地解決問題。
一、課堂教學的有效準備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堂教學的有效準備,是建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礎。沒有這個前提和基礎,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只能是望洋興嘆。教師課堂教學的有效準備,主要的就是正確解讀教材,全面把握學生,建立良好的目標意識三個方面。
1、正確解讀教材。所謂正確解讀教材,不是簡單的理解教材,而是正確把握教材的知識體系,理清各個知識領域的相互關系和層次,善于高屋建瓴地把教材的各個知識點放置于單元教學、學段教學甚至整個小學數學的總的知識體系中審視和把握。這樣,才能心中有數,明確每個知識點在教學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明白這一知識點是在怎樣的基礎上生成的,又是怎樣為以后的知識學習做準備的。另外,教師在教材的細節(jié)上要認真推敲,要深入研究教材對教學所蘊含的指導意義,所蘊含的顯性和隱性的啟示。一幅插圖,一句提示語,都是教材編排的有意為之,都具有一定的意義和作用。正確解讀教材,就是要深入淺出的解讀教材,只有深入,才能淺出,深入是淺出的前提和基礎。把教材解讀的越深,上起課來就能夠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2、全面把握學生。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的數學學習不是學生簡單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這個學習的主體在自身原有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上主動建構的過程。作為教師,要正確認識和全面把握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這是實現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和必備條件。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非常的不容易。學生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他們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不盡相同,要準確把握確非易事。但是,相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有著大致相同的年齡特征,他們的認知能力、個性特質、情感傾向、心理特征大致相同。教師把握這些共同點,是能夠做到的。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一種現象值得引起教師的重視,那就是對學生的知識背景把握的較準,而對他們的生活經驗卻難以準確的把握。尤其是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心理、學習品質、認知風格難以把握。這些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教學有效開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就要通過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增進教師對學生全方位的了解。
3、建立良好的目標意識。實踐證明,教師教學的目標意識的強弱,是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建立良好的目標意識,教師心中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應當成為教師的自覺行動。建立良好的目標意識有三個方面應該注意的問題。一是教師要有意識地從觀念和態(tài)度上認真對待教學目標的制定,做到教學前心中有數。二是教學目標的制定要切實可行,切忌假大空。而且兼顧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tài)度等不同方面,尤其要體現出教師對于數學教育的獨特理解與準確把握。如果只是教學參考書的機械復制,這樣的目標意識只能是聊勝于無,沒有多大實際意義。三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時時以目標為準繩,觀照目標的真實達成度,并對教學作出有針對性的調控,不斷引導課堂教學向著預期的目標行進。
二、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
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是獲得教學有效性的保證。一要創(chuàng)設教學有效情境;二要組織教學有效活動;三要促進教學效果的有效生成。
1、創(chuàng)設教學有效情境。有意義的數學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設對于課堂教學至關重要。在情境的創(chuàng)設中,如果在生活中可以十分自然地找到合適恰當的素材,而且引入情景能有效地增進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生活情景就是有價值的合適的貼切的。如果教學內容沒有合適的生活素材。就不能為情景而情景,就沒有必要為生活而生活,為童話而童話,直接從數學舊知引入也未嘗不可。
問題情境只要能使兒童產生認知的“不平衡”,引起他們的思維沖突,就能激起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就會使教學過程始終在動態(tài)平衡中前進,就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有效教學。“問題”可以來自數學系統(tǒng)外部,即現實生活;也可以來自數學知識內部,處理得當,同樣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2、組織有效教學活動。作為對課堂教學最直接的規(guī)劃,是要考慮怎樣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把計劃付諸實施。教師要從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認識的一般規(guī)律出發(fā),選擇恰當的形式來組織和展開教學。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組織教學活動,有效性是大目標。無論采取何種方式,只要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
3、促進教學效果有效生成。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效果的生成有其特殊的要求與判斷標準,必須是學生經過認真思考后的結果方能理解為生成。沒有思考而生成的內容都應視為無效的泡沫。一個真誠關注學生發(fā)展的教師應會果斷地調整教學任務,敏銳捕捉稍縱即逝的生成點,并加以放大。許多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生成點是一閃而過的,一個時間差,就可能錯失一次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良機。當然,任何問題總要涉及一個度,無論情況如何,教師心中都要有一把尺子,權衡其間的利弊,在預設與生成之間尋找恰當的平衡。
教學是一種教師價值引導和學生自主建構相統(tǒng)一的活動。一方面,教學蘊含著教師的主觀意趣,這種主觀意趣蘊含著教師的價值選擇和價值預設;另一方面,學習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動地生成、建構的。過分強調前者,教學就會成為強制灌輸的活動;而過分強調后者,教學就會淪落為一種信馬由韁的活動。這就是說,強調課堂教學的動態(tài)生成,不能忽視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發(fā)揮的主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曉霞,李建萍.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169~186.
[2] 斯苗兒.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案例透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