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延遲滿足”,很多父母都略有耳聞,并且嘗試過讓孩子延遲滿足。那么,效果如何呢?有的媽媽說:“我本來可以滿足孩子的,但用了延遲滿足的方法,總是不滿足他。結(jié)果孩子覺得我在刁難他,越來越不信任我了。”“我常在孩子有要求時跟她說,再等幾分鐘或再等幾天。有時還會要求孩子做好某件事,才能得到某樣東西。對此,孩子總是很不情愿。慢慢地,我發(fā)現(xiàn)孩子也學會跟我講條件了,對于該做的事情也不去做?!?/p>
在培養(yǎng)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時,為什么效果不如預期,反而產(chǎn)生了新的問題呢?這需要從延遲滿足的含義出發(fā),找到提升孩子自控力的養(yǎng)育策略。
延遲滿足是自我控制能力的一部分
延遲滿足的英文是deferred gratification或delayed gratification,直接翻譯是“推遲的滿足感”。比如我很想要一樣東西,但沒有立即得到,我耐心等待,當?shù)玫綍r也不會抱怨:“怎么現(xiàn)在才得到?”而是依然有滿足感。
Tips 延遲滿足≠延遲滿足孩子的需要
“延遲滿足”從字面上很容易理解成“延遲滿足孩子的需要”。但若為了培養(yǎng)延遲滿足能力,父母不加區(qū)別地故意不滿足孩子的需求,常讓孩子等待,這不僅不能培養(yǎng)孩子真正的延遲滿足能力,更會破壞親子關(guān)系,還可能使孩子過于關(guān)注物質(zhì)和自己的需要,或者變得斤斤計較。
延遲滿足在發(fā)展心理學上指的是人的一種能力或?qū)傩?,是個體能夠等待在一個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去做想做的事,反映了自我控制的能力(或者說克制欲望、沖動的能力)。它的反面是即時滿足,對欲望的控制能力不夠,比較沖動??梢姡舆t滿足能力反映了個體在等待期間表現(xiàn)出的自我控制能力。
孩子需要學會的是“能夠等待在合適的時候,做合適的事情”,這才是“延遲滿足”的真正含義。它是自我控制能力的一部分。
小知識 延遲滿足能力對兒童的影響
大量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延遲滿足能力影響孩子今后認知、情緒和社交能力的發(fā)展。早期延遲滿足能力發(fā)展得較好的孩子,自控力比較好,排除干擾能力也較好,上課時注意力比較集中,課后能按時完成作業(yè)。同時,他們調(diào)整情緒的能力也較好,與老師和同伴相處得較融洽,并且將來能更好地應對壓力和挫折。
延遲滿足:3個日常可以練習的方法
培養(yǎng)學齡前兒童的延遲滿足能力,父母不用為孩子制造一些特別的機會,在平時的很多生活場景中,都可以讓孩子學習等待和自我控制。
1.讓孩子等一等,在等待中轉(zhuǎn)移注意。
場景一 節(jié)日前夕,父母早早地將禮物包好放在外面??墒?,要等到節(jié)日里才可以拆禮物。孩子必須克制住馬上拆禮物的欲望。父母要理解孩子的心情,可以先給他一個小禮物,至少能占據(jù)他好幾天的注意力。然后,允許孩子每天數(shù)一數(shù)禮物的個數(shù),可以搖一搖、猜一猜,觀察包裝紙等,只要不把禮物拆開。
在上述情景中,父母的做法不是刻意制造誘惑,而是引導孩子不要只關(guān)注想要得到的東西,在等待的過程中把注意力轉(zhuǎn)移到其他一些有趣的事物或活動中,比如玩游戲、玩玩具。生活中還有很多類似的場景,爸爸媽媽需要用心發(fā)現(xiàn),教孩子一些轉(zhuǎn)移注意力的方法。
當前很多研究發(fā)現(xiàn),1歲半到3歲的孩子已逐漸具備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在許多情況下能做到短暫等待。一些稍大的孩子還能自覺地運用一些方法來幫助自己克制欲望,比如自言自語、唱歌等轉(zhuǎn)移注意力。因此,即使是4~5歲的孩子,也不像父母想象的那樣性子急,不滿足就會哭鬧。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在慢慢發(fā)展,若得到父母的幫助和提醒,將會做得更好。
2.讓孩子選一選,在選擇中控制欲望。
場景二 有一次,我準備帶孩子們?nèi)ニ屦^玩,我先和他們講好如果想買紀念品,最多可以買一個。因禮品店是出口的必經(jīng)之路,進入水族館前,我向孩子們重申一起制定的規(guī)則。游玩中,大寶看中了兩樣玩具,趁我不注意,拿著它們走向收銀臺。我叫住他,問道:“你想要哪一個呢?只能挑一個哦?!贝髮毾肫鹆酥暗募s定,最終選了其中一樣。
在物質(zhì)生活日益豐富和便捷的今天,孩子并不缺少被立刻滿足愿望的機會。很多父母擔心總是滿足孩子的要求,可能會讓他要求無度。其實,關(guān)注孩子的感受和選擇權(quán)利,滿足他合情合理的要求,孩子不會無限制地提要求?!昂锨楹侠淼貪M足孩子的要求”和“孩子不會無節(jié)制地提要求”之間是互相促進、良性循環(huán)的關(guān)系。
父母面對孩子的各種需求,既不必百依百順,也不必故意不滿足,可以通過事先說明、示范、和孩子一起制定規(guī)則、用孩子容易明白的方式說理等指導他的行為舉止。讓孩子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自己作主,在自主選擇中控制好欲望。
3.讓孩子想一想,在思考中加深理解。
場景三 周末,我和大寶小寶一起逛超市。路過賣谷物早餐麥圈的食品架,我取了兩盒麥圈。小寶指著一旁五顏六色的谷物早餐說:“媽媽,這個我從來沒吃過呢!”我解釋說:“媽媽以前買過的,你忘了嗎?這個太甜了,不健康,所以很久沒買了?!彼肓讼胝f:“要么咱們明年買吧?”“那倒不用等這么久,”我說,“媽媽今天給你買一盒吧,雖然有點甜,我們偶爾吃一點也沒關(guān)系?!眱蓚€孩子聽了,高興地把其中一盒早餐麥圈換成了另一盒谷物早餐。
這次看似立即滿足了孩子的要求,卻是基于讓孩子結(jié)合以往學習的知識,通過思考來加深理解。在孩子吃零食這件事上,最重要的不是父母控制得有多嚴,而是要讓孩子理解。在美國,孩子們從幼兒園時就持續(xù)接受健康飲食的教育,學過食物金字塔,知道糖分在金字塔的頂端。當他們理解身體發(fā)育需要均衡的營養(yǎng),而不需要很多糖分時,大部分兒童能克制住想大量吃糖的欲望。所以,當我說這個太甜了,孩子們也能理解不可多吃。平時兩個孩子陪我買東西,通常會找比較健康的食物。即使這次滿足了孩子,我也不擔心他們以后會無節(jié)制地提要求。
孩子們怎么提要求,提什么要求,并不僅僅由“父母怎么滿足我”來決定,還有他們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從親子關(guān)系上來說,這需要父母和孩子的良好溝通,多了解孩子,給予孩子信任,這有助于他內(nèi)在的行為自律準則的形成,從而逐步提升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結(jié)語:父母滿足孩子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小愿望,讓他感覺到自己是經(jīng)常被滿足的。那么,在涉及大原則的問題上,即使不被滿足,孩子也容易接受些。若大事小事都不被滿足,親子之間就不容易合作。所以,爸爸媽媽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學會等待,給予孩子信任和一定的自主選擇權(quán),在學習、思考和理解中,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也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fā)展。
作者簡介
陳忻,美國康涅狄格大學心理學博士,世界兒童發(fā)展研究協(xié)會會員。專注于研究嬰幼兒心理發(fā)展,著有《高效能父母的21個教子習慣》(全新修訂版)等。在教學、研究、帶倆娃的過程中,感悟和分享有趣又充滿啟迪的發(fā)展心理學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