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鈞
英國小學語文課本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貧窮的漁夫來到城堡,拿出了一條大比目魚。貴族一見,連呼“好魚”。然后說:“你開個價吧?!睗O夫說:“大人,我一分錢都不要。只懇求你在我赤裸的后背上鞭打100下!”
貴族和來賓萬分驚訝,漁夫的態(tài)度卻異常堅決。無奈之下,貴族說:“好吧,我們當場‘交易吧?!贝蛲炅?0鞭子,漁夫大喊:“停下!我有一個合伙人,他理應(yīng)得到他應(yīng)得的份額?!辟F族更加驚訝了。漁夫說:“他是您的守門人。剛才,我要見您,他百般阻攔,直到我答應(yīng)無論我從這條大比目魚身上獲得什么,都必須分給他一半?!辟F族大怒:“立刻把他帶來,我一定無比公正地讓他得到那份‘回扣!”后來,守門人被趕了出去,而漁夫得到了重賞。
無疑,這是一個讓人讀完后不由在心里大喊“痛快”并心生敬意的故事。我敬佩“貴族”,他沒有袒護自己的守門人,我敬佩他身上的“貴氣”。我敬佩“漁夫”,他為讓那個無恥地朝他索要回扣的人嘗到苦頭,不惜犧牲個人利益,我敬佩他身上的“正氣”。
我敬佩作者。一個小故事,卻能在每一個讀它的人心中播下一粒種子。當這粒種子長成參天大樹,每一個葉片都會殷殷囑托:即便你是個幸運的“守門人”,即便那條大比目魚換來的不是鞭子而是銀子,分成的時候,無形的鞭子也會將你的靈魂抽得皮開肉綻。
我敬佩編者。我一直認為,小學教材是孩子一輩子的“行為指南”。說實話,我為我們的教材中充斥太多的“文藝腔”感到難過。試想,一個孩子連“人”字都還沒寫好,寫“風花雪月”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