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淼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載體。因此,高中語文教師要把儒家文化滲透到教學中,使儒家文化得以傳承和發(fā)揚。
一、通過儒家文化提升學生的語文修養(yǎng)
孔子提倡“仁”,因此,自古以來,中國人在教育上重視德育的培養(yǎng),尤其重視人的品德和情操的形成,而當今社會,個人的品德卻不如從前,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就可以滲透儒家文化,運用儒家文化提升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語文教材中的儒家典籍《論語》《荀子》《孟子》和《禮記》等,每篇文章都是極好的德育教材。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帶領學生認真學習文章中的知識和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使學生通過儒家文化提升自身的修養(yǎng)。
例如,《論語》中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課文注釋自己翻譯這個句子,然后教師再進行翻譯,帶領學生理解句子的含義和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從而提升學生的品德和改善學生的學習觀念。
二、教師自身體現(xiàn)儒家文化
孔子提倡仁政、愛民、民本,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也要體現(xiàn)這些觀念。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施“仁政”,要維護好課堂紀律,關(guān)愛學生,積極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一個成功的教育者要能輕松駕馭學生和課堂。
例如,語文教師可以開展各種語文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儒家文化,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使學生融入到儒家文化中去。因而,語文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儒學產(chǎn)生興趣,積極主動融入到教師的教學活動中,從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質(zhì)和品德修養(yǎng)。
三、利用儒家文化開展德育教育
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利用儒家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品德,使學生的文化、道德水平都得到提高,語文教師要能夠有效開展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語文教師也要多關(guān)心學生、愛護學生,經(jīng)常與學生交流,與學生一起分享快樂與憂愁。教師還應多鼓勵學生、激勵學生,使學生樹立良好的心態(tài),增強自信心,只有這樣才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為班級做貢獻。語文教師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將儒家文化與課堂教學相結(jié)合,使儒家文化對學生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語文教師也要將儒家文化與倫理道德結(jié)合在一起,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儒家文化中有大量的德育性內(nèi)容,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結(jié)合課程教學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的處世智慧,從而使學生在日后的生活中有效處理人際關(guān)系和社會事務。
四、運用合理的語言藝術(shù)
語文教師如果想要有效地把儒家文化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就要展現(xiàn)出優(yōu)秀的語言運用能力?,F(xiàn)如今,學生的自尊心較強,語文教師在教育學生時,要委婉,不能直言不諱,否則不僅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也使學生對教師產(chǎn)生畏懼心理,進而在教師提問時不敢踴躍回答,學生也會不認真聽講,擾亂課堂秩序,導致課堂教學質(zhì)量下降。因而,語文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教育學生,在教育的過程中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