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溱
上世紀80年代,黨內民主生活上許多人“紅過臉”,“斗過氣,有的甚至“咬牙切齒”。書記對委員“毫不留情”,委員對書記“針鋒相對”。沒有錯誤、缺點則罷,只要有,不管職務大小,敢于揭短,敢于斗爭,是當時黨內風氣的明顯特征。
記得一次因工作關系列席一單位的民主生活會。會上黨委副書記無比憤怒地質問書記:單位食堂里為什么時不時出現(xiàn)“小灶”,為什么有特殊待遇,是誰給的權力?后來得知,這家單位經常來領導檢查工作,趕上吃飯時間就在食堂里安排。當時沒有吃喝風,也沒有白吃白喝這一說,不管什么人吃飯都需要交糧票和菜金,但數(shù)額有限。如果完全按繳納的菜金來準備飯菜,肯定很“寒磣”。可能想給領導們留下個好“印象”,書記私下規(guī)定,什么級別的領導來了上什么樣的飯菜。雖然菜金糧票照樣收,但只是象征性的,實際內容早就超出了標準。在今天看來,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又是主要領導拍板決定的,得過且過就是了。然而在當年這被視為“出格,行為,許多人看不慣,也不能容忍。于是便出現(xiàn)了上述一幕。
書記面對質詢,臉色有些不好看,但還是作了解釋,并做了自我批評。說此事沒經過黨委集體商量,自己就擅自決定,違背了組織原則。下步改正。民主生活會結束后,這個單位的“小灶”依舊存在,于是副書記專程到上級有關部門進行反映,直到上級領導出面干預,“小灶才消失。
很明顯這位副書記“得罪”了書記,但他并不以為然。當時他有句話說的迄今記憶猶新:如果我們當領導的不敢批評人,或被別人批評,還配當什么領導?
領導干部敢于批評,是職責的要求,工作的需要。一個單位,一個地區(qū)工作中出現(xiàn)偏差是正?,F(xiàn)象,一個人身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點毛病也不足為怪。如果這些偏差,毛病,無關大局倒也無所謂,但因此影響了工作,就是一種失職行為,應該及時提出批評加以糾正。然而,在相當一段時間里,這種失職行為屢屢發(fā)生,卻很少有人就此提出異議,更不要說嚴肅批評了。許多人有這樣的體會,向領導或有關部門反映某個人某項工作存在問題,領導要么視而不見,要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更有的甚至反過來做“檢舉”人的工作,極力把問題遮掩下來。所以在有些地方和單位,幾乎沒有批評這一說,有的就是不痛不瘁的“打招呼”,“提個醒”。對上如此,對下也是如此。直至成為有些領導干部習以為常的慣性動作,并被看做是一種“精明”的表現(xiàn)。
這樣做的目的說到底就一句話:怕得罪人。怕得罪人的并非“膽小”,也并非“心軟”,而是私心作怪。一些人還想著在仕途上有所發(fā)展,批評人自然得罪人,而得罪人自然影響仕途的升遷。干部部門組織推薦,會失去投票,考察時會有反面意見。即便沒有升遷的可能,有些人會考慮解甲歸田的后路問題,得罪一個人就會多一個“障礙”,如此一來不如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
領導干部隊伍里此種人多了,事業(yè)發(fā)展會受到影響,歪風邪氣自會擁有市場,至于腐敗墮落更會甚囂塵上。道理很簡單:失去了強有力的批評,心里不會存有戒心,更不會感到壓力和畏『具。和風細雨無異于放縱,輕描淡寫等于慫恿,不聞不問被誤讀為默許。長此下去必然會形成一種可怕也很可悲的官場現(xiàn)象,令人心涼,使人痛心。這實際是另一種形式的瀆職。習總書記再三強調領導干部要有所作為,敢于作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求重新拿起批評這個武器。
當然,真正要批評不但需要勇氣,還要有膽量,甚至犧牲精神。最近,以敢言著稱的全國百優(yōu)縣委書記、湖北巴東縣委書記陳行甲在全縣大會上痛斥工程貪腐現(xiàn)場,并點名批評包括原縣委副書記在內的多名官員。陳行甲無疑得罪了點名的所有干部,好在他無所畏懼。正如他所言:我也沒想當大官,不會當了全國百優(yōu)縣委書記就收斂鋒芒、等待提拔。
聽起來似有些“悲壯”,從中也會嗅出艱難的意味。但好在有了這樣一些無畏者,相信風氣會順勢而轉。畢竟,廣大領導干部的素質整體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