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鳳麗
【摘要】:在漢族,女性在結(jié)婚前、結(jié)婚后、生育前、生育后人們對其的稱呼是有差異的。而在廣西馬山上林一代,人們對壯族女性的稱呼與漢族地區(qū)的稱呼有相同之處,但又存在差異。本文主要探究的就是該地也女性稱呼語隨著女性的成長發(fā)生的變化。具有語言學(xué)、文化語言學(xué)等多重意義。
【關(guān)鍵詞】:壯族; 女性;稱呼語
引言
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高度重視仁、義、禮、智、信的民族,講究長幼有序,內(nèi)外有別。從語言角度來看,稱呼語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其中女性稱呼語在不同地域、社會、文化中的使用情況是有差異的。在壯族社會中女性的文化地位是很崇高的,在家庭關(guān)系中起著樞紐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女性也多挑起家庭大梁,支撐著家庭的經(jīng)濟和文化生活。廣西馬山上林一代的壯族女性隨著女性年齡的增長和身份的的變化,人們對其的稱呼也發(fā)生了相應(yīng)的變化。下面按照壯族女性結(jié)婚前、結(jié)婚后、生育前、生育后順序具體介紹女性稱呼的形式特征及其文化內(nèi)涵。
一、壯族女性出生后結(jié)婚前:
女性在出生后未出嫁前,人們對其的稱呼形式多樣。主要的稱呼形式:直呼其小名、學(xué)名、阿××、親屬稱謂語的形式。
(一)在該地區(qū)壯族女性的小名一般采用“女兒+家族同輩中的出生順序”的形式。因為在過去壯族地區(qū)的計劃生育政策相對寬松,一對夫妻可能會生七八個孩子,他們的孩子又會生育五六個孩子。為了更好區(qū)分孩子的大小、男女。壯族人在指稱孩子時會按照出生的順序來稱呼孩子。而且在家族中,同輩分的孩子按照男女、出生的順序分別稱呼。如該家族同輩份中按照出生的順序依次為男孩、女孩、女孩、男孩、女孩、男孩共六個孩子。長輩和平輩中的年長者對晚輩的稱謂依次為:大兒子、大女兒、二女兒、二兒子、三女兒、三男孩。如長輩在稱呼該女性為第四個女兒用壯語表示就是daxseiq.在漢族地區(qū)雖然也有大閨女、二閨女這很樣的稱呼,但一般是在該女性被介紹時的一種稱呼形式。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等長輩是很少用壯族地區(qū)的這種稱呼形式。
(二)女性除了小名之外還有自己的學(xué)名,也就是自己的戶口用名。以前壯族女子出生后,是沒有自己的姓名的,在戶口制度推廣施行以后。壯族地區(qū)的女性才開始有了自己的學(xué)名。如;韋秋扇
(三)阿××。這種稱呼形式在壯族地區(qū)也是相當普遍的。不管是父母還是同學(xué),長輩還是晚輩。都可以用這種稱呼形式,因為它能拉近談話對象之間的距離,讓人們感到親切自然。如阿萍、阿國。
(四)家庭中的親屬稱謂。平輩中比該女性年齡小的稱呼其為四姐daceh seiq,該女性晚輩女性大的稱呼其為四妹danuongx+ seiq。這種稱謂形式既可用于背稱又可用于背稱。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女性有沒有結(jié)婚,該女性娘家人都會“家族同輩中的出生順序(按男女)+女兒/兒子”這種稱呼形式。這體現(xiàn)出壯族地區(qū)女性娘家人在該女性出嫁后并沒有視其為外人,體現(xiàn)出了對女性的尊重。
二、壯族女性結(jié)婚后生育前:
壯族女性嫁入夫家后,人們對女性的稱呼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該婦女在娘家的輩分有多高,嫁到夫家后跟從的是夫家的輩分。
女性在為人妻后沒有孩子之前,不管是在夫家還是娘家,婦女的長輩或平輩中的年長者一般不會直呼其名。直呼其名被視為一種冒犯和不尊重。所以為了表示對夫家和婦女的尊重,長輩和平輩中的年長者不會按照女性結(jié)婚前娘家人對其的慣用稱呼,也不再采用直呼其名的稱呼形式,而是改為“妻子/媳婦+女性丈夫名、媳婦+女性丈夫在家族同輩中的排名、夫家的輩分(嬸/嫂等)+女性丈夫在家族同輩中的排名”的形式。
(一)妻子/媳婦+女性丈夫名用壯語表示為mbwk+xx即xx的妻子/媳婦如mbwk daeg sam則是第三個男孩的老婆的意思。這種稱呼形式一般用于背稱。如:
(二)“夫家的輩分(嬸/嫂等)+女性丈夫在家族同輩中的排名”這種稱謂形式是根據(jù)該女性夫家的輩分來區(qū)分的,比女性丈夫輩分大的按照“夫家的輩分嬸+女性丈夫在家族同輩中的排名+”的形式,如三嬸simjsam,比女性丈夫輩分小的按照“夫家的輩分嫂+女性丈夫在家族同輩中的排名”的形式。如三嫂saujsam
(三)女性夫家地方名。這種稱呼一般是該女性的娘家人或夫家居住地以外的人對其的稱謂。如該女性夫家在南寧則人們稱呼該女性為南寧。如該女性夫家在馬山,人們稱呼該女性則是馬山。如果該女性丈夫有上林遷居到了南寧。人們對女性的稱呼就變成了南寧。所以說女性的這種這種稱呼是隨著夫家居住地的變化而變化的。
以上幾種稱呼的變化是人們?yōu)榱藚^(qū)別出嫁女性和未出嫁的女性。這體現(xiàn)出人們對于出嫁女性夫家的尊重,是一種男主外,女主內(nèi)思想的體現(xiàn),也是中國男尊女卑思想的的一種體現(xiàn)。但是這種稱呼僅限于該女性夫家的長輩和平輩使用,晚輩使用則視為大不敬。
三、女性生育后:
當女性有了孩子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則采用“媽+孩子名”的形式即跟著孩子的名字換稱。用壯語表示為Mej xx如:Mej daxseiq四女兒的媽媽
這里的孩子名指的是前面提到過的孩子在家族中按照出生順序+男女性別的總稱,前面已經(jīng)提到過,這里不再論述。這里的孩子名有的按照長子/長女的順序稱呼,有的則按照男孩的名字來稱呼女性,不管該男孩是否為長子,這種稱呼在壯族地區(qū)占有很大比重。這樣的稱呼語反映了壯族地區(qū)重視孩子重視生育的一種文化心理。
但妻子/媳婦+丈夫名,即mbwk+丈夫名、妻子/媳婦+女性丈夫在家族同輩中的排名、夫家的輩分(嬸/嫂等)+女性丈夫在家族同輩中的排名、女性夫家地方名這樣的稱呼形式在女性生育后是可以繼續(xù)使用的。
在孩子長大成婚有了孫輩之時,又換稱:yah-xx 某某阿婆這樣的稱呼形式。這種稱呼一般是女性的晚輩使用的。
Buz婆+leux老/皺 (夫妻互稱)即老皺的婆娘
在女性生育后“buz婆 +leux老/皺、妻子/媳婦+丈夫即mbawg+丈夫名、妻子/媳婦+女性丈夫在家族同輩中的排名、夫家的輩分(嬸/嫂等)+女性丈夫在家族同輩中的排名、女性夫家地方名”這幾種稱呼形式都是可以使用的。但buz婆 +leux老/皺這種稱呼形式,則是老年夫婦互相的稱謂。
尤其需要注意的就是婦女的公公、婆婆對其兒媳的稱呼除了采用以上幾種形式外,還可以直呼其名。但不可以采用“女性夫家地方名+了/個”這樣的形式。否則會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結(jié)語
綜上所述 ,隨著女性的成長和身份的變化,人們對女性的稱呼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而發(fā)展變化的原因和從中隱含的文化內(nèi)涵則值得我們做進一步的探究。
參考資料:
[1]穗港的女性稱呼語.陳慧英.
[2]張一平,王紅昕.論英漢民族思維模式與英漢社交語用差異[J].蘭州大學(xué)學(xué)報,2004(3).
[3]常海星.浮山話已婚婦女稱呼的社會語言學(xué)解讀[J].修辭學(xué)習(xí),2008(4).
[4]蒙城方言已婚女性稱呼語探究.陸俠.綏化學(xué)院學(xué)報.第 34 卷第 11 期.
[5]《襄陽方言女性稱呼語研究》(陳詩卉,2016)
[6]襄陽方言特色女性稱呼語的構(gòu)形理據(jù)探究———以“倆娃兒、孃兒和嫲嫲”為例》(馬婷婷,2016)
[7] 羅常培著.語言與文化[M].語文出版社,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