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應龍
我不知道學生在寫“媽媽雨中為我送傘”時,是否真的淚水與雨水融在了一起;也不知道學生在寫“為老奶奶讓座”時,是否真的贏得了周圍乘客的連連贊許;更不知道學生在病中是否真的去數(shù)母親頭上新增的白發(fā)。每當我讀到這類文章時,心中涌起的不是感動而是悲哀。本應最具有個人品質的作文,此時卻更像是“作文選”、“寫作大全”的拼湊和剪輯,是人云亦云的鸚鵡學舌。他們看起來是在寫“我”,卻實實在在地丟失了“我”。這里,我且不分析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我只想說,如果在這時候單純去講作文選材的技法是不會奏效的,只有呼喚寫作的靈魂——真情的回歸,才能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
前不久,我搞了一次以“母愛”為話題的作文訓練,感觸頗多,下面我先介紹這節(jié)課。
第一環(huán)節(jié):興趣導入
第一步:由家中養(yǎng)寵物的同學介紹動物媽媽是怎樣愛護自己的孩子的。
第二步:給同學讀畢淑敏的文章《母愛》。(寫的是母狼以死換回狼崽生存的故事)
這樣設計的意圖是:從學生最熟知、最感興趣的事物入手,讓學生體會“母愛”的廣泛性和永恒性,并且很自然地由動物聯(lián)想到人。
第二環(huán)節(jié):情感激發(fā)
第一步:讓學生背誦小學學過的表現(xiàn)母愛主題的古詩《游子吟》
第二步:為學生提供三首小詩(冰心的《紙船》、徐亮的《無題》、汪國真的《慈母心》),讓學生有感情朗誦,認真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這樣設計是為了激“情”,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去創(chuàng)新,因為朗誦是需要真情的,有真情才會有創(chuàng)新。學生在朗誦的過程中,便可深深體會詩人的情感。不少學生站在母親的立場上,仔細揣摩母親心理,非常動情,并由此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自己的母親。
第三環(huán)節(jié):巧妙架橋
上一個環(huán)節(jié)是朗讀詩,這個環(huán)節(jié)就是在讀與寫之間為學生架起一座橋。用什么來架橋呢?用我自己的親身體驗。
我先用多媒體顯示幾張小孩子的照片,讓同學們猜是誰。同學們猜不出,我告訴大家,這是我們班某某同學的照片,大家十分驚訝。我啟發(fā)道:你們從呱呱落地,長到今天,實在不容易,你們想過沒有,在你成長的過程中,誰為你付出的心血最多呢?
針對提出的問題,我先談了自己的體會,我講了自己小時候感受最深的幾件事,用自己的真情表達了對我母親的深深懷念。我講的都是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但卻浸滿真情并能引起學生聯(lián)想的小事。例如,我上小學的時候,從決不能我家有一段路沒有路燈,冬天天黑得早,媽媽每天都到那段路去等我,和我一起走過那條黑黑的路,以至在我成年后,每回走到這里,都會想起媽媽等我時的身影。又如,有一年冬天,媽媽帶我和妹妹去廟會,由于人太多,媽媽怕我們擠丟,就將妹妹抱起來,讓我拽著她的衣角,結果人沒有丟,卻將妹妹的棉鞋擠掉一只?;丶业穆飞?,媽媽怕妹妹的腳受涼,顧不上自己挨凍,摘下頭巾包在妹妹的腳上,還抱著妹妹走了那么遠的路……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從我的體驗中生發(fā)自己的體驗,從而把學生的思路打開,為下一環(huán)節(jié)做鋪墊。
第四環(huán)節(jié):傾訴真情,引導創(chuàng)新
這個環(huán)節(jié)就該讓同學們自由發(fā)言了。
有的同學講了媽媽每周帶她去學琴,在外面一等就是兩個小時,不管寒冬酷暑,現(xiàn)在想起來,覺得媽媽實在不容易。她的發(fā)言又引發(fā)了另一個同學的聯(lián)想,這位同學講她去學畫,媽媽在寒風中等她,都凍感冒了。又一個同學說,有一年他們全家坐火車外出,雖然媽媽正感冒,可是媽媽卻硬讓他睡在僅有的一張臥鋪上,自己在旁邊坐了一宿……
可以看出,是我的發(fā)言引發(fā)了這些同學的聯(lián)想,而同學的發(fā)言又不斷引發(fā)同學們的聯(lián)想,就這樣,大家沒有編造、沒有雕琢地盡情傾訴著自己真實的感受。
第五環(huán)節(jié):落實目標
我告訴同學們,老師和同學們狀都想聽到每個同學的發(fā)言,大家共享母愛,但是課堂上時間太短了,那么就請大家把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事情和自己真實的感受寫出來。這樣,不僅你自己重溫了那段真情,也能讓大家與你共享。(課內完成)
課后小結:這次作文雖然沒有講選材,沒有講技法,但學生的選材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新穎,都令人感動。雖然也有近30%的同學寫比較陳舊的題材,但每個人的感受都不相同,突出的特點是:感情真摯,個性鮮明。
之所以能有這樣的效果,我認為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在寫作之前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傾訴真情的氛圍,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很容易投入情感,老師和同學的相互啟發(fā)激活了學生的聯(lián)想。
第二,學生不是在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文任務,而是用寫作的方式傾訴真情。
由此我想到,與其單純的埋怨學生抄襲作文選,指責學生作文中缺少真情實感,不如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呼喚真情,帶領學生一步一個腳印地去接近作文的本質。所以,教師從自身入手,更新觀念,改變教法,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首先,教師要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要提倡曾經被深深感動過的,都可以寫進作文。老師應該有寬廣的胸懷,能夠容納學生的各種不同的感受。
其次,教師要調整作文評價的標準,要從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出發(fā),通過評價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激活學生的思維。不要輕易指責學生作文主題不積極,那樣會堵塞抒發(fā)真情實感的源頭,把學生引向說假話、抒假情的歪路。即使真的個別學生在大是大非上出了格,也不必大驚小怪,慢慢引導就是了。
教師觀念改變了,評價標準改變了,學生才會沒有顧慮,才有可能把作文當作一個可傾訴的朋友,把寫作變成傾訴的過程。
此外,要指導學生學會感悟生活,關心他人,增強他們健康的情感體驗?,F(xiàn)在的學生,往往以自己為中心畫一個圓,認為長輩的關心是天經地義的,所以他們很少想到主動關心他人,很少能體會到老師、家長、同學的關心、愛護和幫助。情感體驗較少,對生活感悟不夠,使得他們的作文缺少真情。因此,我們教師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懂得感情、懂得關愛的人,這樣學生才能有情可抒。如上面所舉的事例,整個教學過程,都在引導學生感受母親的愛。如果我們老師能夠引導學生從身邊的小事中獲取諸多的感動,使學生在感動自己之后,再感動別人,還愁寫不出個性化的作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