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華平
一、危機干預主要應用技術
(一)支持技術。這類技術的應用旨在盡可能地解決危機,使病人的情緒狀態(tài)恢復到危機前水平。由于危機開始階段病人焦慮水平很高,應盡可能使之減輕,可以應用暗示、保證、疏泄、環(huán)境改變、鎮(zhèn)靜藥物等方法;如果有必要,可考慮短期的住院治療。
(二)干預技術。又稱解決問題技術,幫助病人按以下步驟進行思考和行動,常能取得較好效果:(1)明確存在的問題和困難;(2)提出各種可供選擇的方案;(3)羅列并澄清各種方案的利弊和可行性;(4)選擇最可取的方案;(5)確定方案實施的具體步驟;(6)執(zhí)行方案;(7)檢查方案的執(zhí)行結果。在這里臨床醫(yī)務人員的作用在于啟發(fā)、引導、促進和鼓勵,而不是提供現(xiàn)成的公式。進一步講,治療人員在干預的過程中的職能是:(1)幫助患者正視危機;(2)幫助患者正視可能應對的方法;(3)幫助患者獲得新的信息或知識;(4)可能的話在日常生活中給患者提供幫助;(5)幫助患者回避一些應激性境遇;(6)避免給予不恰當?shù)谋WC;(7)敦促患者接受幫助。
二、危機干預的傾聽技術
危機干預濃縮了一系列治療技術和策略,要求危機干預工作者比日常心理咨詢或治療者更加主動、積極和自信。準確和良好的傾聽技術是危機干預者必須具備的能力,實際上有時僅僅傾聽就可以有效地幫助所有的人。為了做到很好地傾聽,危機干預工作者必須會全神貫注于求助者。
有效傾聽的重要因素有:要在開始時就用自己的言語向?qū)Ψ秸鎸嵉卣f明自己將要做什么;要讓求助者知道,危機干預工作者能夠準確地領會其所描述的事實和情緒體驗;要幫助求助者進一步明確了解自己的情感、內(nèi)心動機和選擇;要幫助求助者了解危機境遇的影響因素。
三、自殺心理危機的識別與干預
(一)自殺危險性的評估
有自殺傾向的大學生一般具有以下一些特征:遭遇了不能忍受的心理痛苦;心理需求遇到挫折;為了尋求解決的辦法;在情感上感到絕望無助;對自殺的態(tài)度通常是矛盾的;想與別人交流,但找不到與人交流的途徑;為了尋找出路和心靈的解脫。
對于危機工作者來說,值得慶幸的是幾乎所有想自殺的求助者都提供了幾種線索或呼救信號。按照施奈德曼以及他的同事所說的,沒有任何人百分之百地想自殺。一般來說,大學生在自殺前都有一些跡象出現(xiàn)。因此,應注意觀察識別,許多自殺就可以避免。自殺的征兆可以表現(xiàn)在語言上、行為上和各種癥狀中。如果當事人無論何時具備了下述的4-5項危險,危機工作者就有理由認為該當事人正處在自殺的高危時期:(1)求助者有自殺家族史;(2)求助者曾說過要自殺,或有過自殺未遂經(jīng)歷;(3)求助者已經(jīng)形成一個特別的自殺計劃;(4)有條理地安排后事,將自己珍貴的東西送人;(5)收集與自殺方式有關的資料并與人探討;(6)將死亡或抑郁作為談話、寫作、閱讀內(nèi)容或藝術作品的主題;(7)談論自己現(xiàn)有的自殺工具;(8)抓傷或劃傷身體,或者其它自傷行為;(9)求助者最近有朋友或家人死亡或自殺;或其它喪失;(10)求助者陷入特別的創(chuàng)傷損失而難以自拔;(11)求助者有藥物和酒精濫用史,或突然地使用或增量使用成癮物質(zhì);(12)求助者最近有軀體和心理創(chuàng)傷;(13)求助者有失敗的醫(yī)療史;(14)求助者獨居并與他人失去聯(lián)系;(15)求助者有抑郁癥,或處于抑郁癥的恢復期,或最近因抑郁癥住院;(16)求助者有突然的性格改變、反常的中斷、攻擊性或悶悶不樂,或者新近從事高危險性活動;(17)學習成績突然顯著惡化或好轉(zhuǎn),慢性逃避或拖拖拉拉,或者出走;(18)軀體癥狀,如進食障礙,失眠或睡眠過多,慢性頭痛或胃痛,月經(jīng)不規(guī)律,無動于衷;(19)求助者陷于以前經(jīng)歷過的軀體、心理或性虐待的情緒中不能自拔;有嚴重的絕望或無助感;(20)求助者是精神病患者。
上面描述的這幾個方面的警示信號,可使危機工作者或其他任何與求助者接近或親近的人轉(zhuǎn)換成挽救生命的行動。
(二)自殺危機的干預
1.自殺咨詢的規(guī)則
首先,要弄清楚當事人已考慮或籌劃用哪種方法自殺,一般來說方法越具體,離死期就越近。其次,勸導當事人多看光明面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如果當事人能夠在情感上接受光明面,他也不至于陷入今天的境地。第三,咨詢老師應該始終對自殺抱有高度的警惕。因為自殺者大多是性格高度內(nèi)向者。他(她)可能并不暴露出任何自殺跡象,但只要他具有任何一點自殺的可能,就應千方百計引出他的內(nèi)心自殺動機。
2.自殺干預的原則
五要:(1)保持平靜、沉穩(wěn),對當事人隨之而來的暴風雨般的情緒要有心理準備;(2)給當事人充分的機會傾訴,以便確定危機類型、誘發(fā)事件及嚴重程度。不要試圖消解自己被當事人引起的沮喪感;(3)必要時詢問客觀問題,只要得當,可有鎮(zhèn)靜作用;(4)要直接面對事情,勿涉及深層及潛意識原因(這些留待以后);(5)可向社區(qū)、醫(yī)務、法律等機構求援。
十不要:(1)不要對求助者責備或說教;(2)不要批評求助者或?qū)λ倪x擇、行為提出批評;(3)不要與其討論自殺的是非對錯;(4)不要被求助者所告訴你的危機已過去的話所誤導;(5)不要否定求助者的自殺意念;(6)不要過急,要保持冷靜;(7)不要分析求助者的行為或?qū)ζ溥M行解釋;(8)不要讓求助者保持自殺的秘密;(9)不要把自殺行為說成是光榮的、浪漫的、神秘的,以防止別人盲目仿效;(10)不要忘記跟蹤觀察。
四、大學心理危機的預防機制
學校可以圍繞著五級防護開展工作。一級防護:學生自我調(diào)節(jié)。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宣傳,提高學生心理素質(zhì)。二級防護:學生的朋輩互助(有互幫互助意識和能力,通過互幫互助解決某些心理問題)。指導學生心理協(xié)會,培訓志愿者開展朋輩互助活動。三級防護:輔導員、班主任、教師的工作。建立院系心理健康聯(lián)系人制度,培訓心理輔導員,合作開展重點學生工作。四級防護:心理咨詢中心的工作。五級防護:醫(yī)院治療與家庭護理工作。與校醫(yī)院及校外醫(yī)療機構保持緊密聯(lián)系。
五、大學生自殺事件后的群體心理危機干預
學生自殺事件發(fā)生后,在校園內(nèi)會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對自殺事件的目擊者和同學好友傷害更大,因此學校的心理咨詢工作者必須盡快對相關人群進行心理危機干預:(1)個別咨詢和干預。咨詢師直接與學生交談,為學生提供安全場所,讓其發(fā)泄悲痛、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受;(2)團體咨詢和干預。教師可與學生一起討論對未來和生命的看法,但不宜對自殺的學生進行太多的紀念,經(jīng)驗證明,不渲染自殺的戲劇性、浪漫性、神秘性,有助于防止別人盲目效仿;(3)及時公布事情真相,避免誤傳和謠言等失真信息的傳播,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