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月蘭
【摘要】 陶行知先生有個著名的理論:教學做合一. 陶先生認為教和學都是為了做而發(fā)生的,脫離了做的教和學都是毫無意義的. 的確是這樣的,就像在我們的數(shù)學教學中,單純把知識灌輸給學生是沒有用的. 只有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操作、去體驗,他們才會理解,從而獲得知識. 本文將以筆者上過的“認識公頃”一課為例,談談如何實現(xiàn)教學做合一.
【關鍵詞】 學生;教材;感悟;經(jīng)驗;體系
一、源于學生,尊重教材思路
通過研究教材,發(fā)現(xiàn)所給的內容并不多:從四幅名勝古跡中引出公頃這個單位,接著就是新授部分:首先明確測量和計算土地面積的時候用公頃,接著出示邊長1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公頃,然后是一個體驗活動,28個1.4米左右的學生圍成一個面積100平方米的正方形,讓學生由此想象100個100平方米也就是1公頃有多大. 接下來有三個練習. 前兩個是解決實際問題,最后一題通過想象熟悉的地方,多少個教室才是1公頃,進一步來體會1公頃有多大.
內容盡管少,但仔細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這樣的編排是非常合理的. 明確了公頃和平方米之間的進率,通過28名學生圍起來的100平方米的正方形,在頭腦中建立起1公頃的認識. 再通過兩個解決實際問題體會到數(shù)學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 最后一個想象1公頃有多少個教室,讓學生再次建立1公頃有多大. 因為學生的知識形成是個螺旋上升的過程,教師通過不同形式的強化,才能把抽象的1公頃真正形成在學生的腦中.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決定就按照教材的思路進行教學.
二、基于學生,擴充教材內容
但是,如果就教材教教材,學生對于為什么用公頃做單位,1公頃到底有多大等的認識,個人感覺并不深刻. 于是我做了適當?shù)臄U充:
(一)回憶已學單位 形成知識體系
公頃這個知識不是單獨存在的,它是屬于面積單位中的一個. 在三年級的時候,學生已經(jīng)學習過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也知道邊長是1厘米、1分米、1米的正方形面積分別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同時對它們之間的進率也很清楚. 既然公頃屬于面積單位中的一個,我認為在一開始的時候復習這些知識并適當板書是很有必要的,學生帶著這樣的經(jīng)驗來學習新的知識,會更順利. 同時,教學完公頃的新授部分,再引導學生來總結,明白公頃是我們學習的第4個面積單位,它是邊長100米的正方形. 這就把單一的面積單位納入了整體的知識體系,便于學生形成系統(tǒng)的認知.
(二)制造認知沖突 產(chǎn)生新知需求
教材一開始的四個名勝古跡,直接用公頃做單位,讓學生通過讀一讀,發(fā)現(xiàn)新的面積單位——公頃. 我覺得這樣的呈現(xiàn)方式不足以讓學生體會公頃的優(yōu)勢. 于是我把它們都改成了用平方米做單位. 讓學生通過讀信息,發(fā)現(xiàn)這些數(shù)據(jù)都很大,用平方米做單位并不合適. 這時,學生自然會想到需要一個更大的面積單位,這時再引出公頃就順理成章了.
(三)表達心中疑惑 自主解決問題
學生對于1公頃很陌生,其實心里有很多疑惑,如果教師根據(jù)教材依次解決問題,學生也能掌握好知識. 但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是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位置. 于是,我提了一個問題:對于公頃,你有什么想知道的?通過交流,有了以下三個問題:
什么時候用公頃做單位?
1公頃有多大?
公頃和平方米之間有什么關系?
接著,讓學生自學教材上的內容,并要求畫一畫有用的信息,填一填必要的內容. 在接下來的交流環(huán)節(jié),我也盡量讓學生回答問題,讓學生進行評價,教師只是適當引導.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習的興趣. 同時,這也積累了他們自學的經(jīng)驗.
在這個基礎上,我立刻出示了幾個公頃與平方米之間的互化題,并適當做一下小結,讓學生把剛剛所得的知識立刻運用起來,從而鞏固所學知識.
(四)實踐想象結合 充分感受1公頃
本課的重點是要學生感受到1公頃到底有多大,從而在頭腦中形成一個關于1公頃的表象認知. 在這里,我主要采取了四個環(huán)節(jié):
1. 鋪一鋪 初步認識1公頃
教材中28名學生圍的100平方米的環(huán)節(jié)很不錯,于是我在上課的前一天也請學生圍了一個這樣的正方形,讓學生感受到還是比較大的,并把它拍了下來. 上課的時候,出示照片,勾起學生回憶,引導學生想象. 為了讓學生在頭腦中有一個更具體的認知,同時更是為了溝通和之前面積單位的聯(lián)系,我讓學生想象成10×10個面積是100平方米的正方形. 我是這樣引導的: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先在你的頭腦中形成一個我們圍起來的面積是100平方米的正方形,接著往下排,第2個100平方米,第3個100平方米,第4、第5、第6、第7、第8、第9、第10個. 好了,現(xiàn)在一排鋪好了,接著往下,第2、第3、第4、第5、第6、第7、第8、第9、第10排. 1公頃鋪好了. 你有什么感覺?
通過這樣一個過程,學生們感受到了1公頃有多大.
2. 站一站 再次深化1公頃
接著,通過1平方米大約能站10個人,引出100平方米大約能站( )人,再到1公頃大約能站( )人,使學生再次感受到1公頃有多大.
3. 走一走 腦中形成1公頃
1公頃究竟有多大,光靠前面的兩次想象,還是不夠的,需要給學生一個具體的表象認知. 于是在上課前,我還帶學生沿著教學樓以及行政樓走了一圈,在課堂上,我出示學校的平面圖,明確我們走的這一圈正好形成了一個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說它的面積是1公頃. 再讓學生根據(jù)他們對1公頃的認識,判斷學校的占地面積有多大,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意識以及估計意識.
4. 找一找 還有哪兒有1公頃
在學校里找到了1公頃,我?guī)е鴮W生走出校門,從平面圖中找到學校附近的板橋醫(yī)院,明確它的面積也大約是1公頃,這樣一來,學生對于1公頃的認識就更深刻了.
(五)轉化面積單位 感受幾公頃
有了前面學生對1公頃的認識,接下來,我再次出示一開始的四幅名勝古跡圖,讓學生運用所學轉化單位,并讓學生想象一下,這么大的面積有幾個板橋醫(yī)院那么大,或者說有幾個我們學校那么大. 在這個時候感受幾公頃,對學生來說,應該是很自然的.
(六)運用新知 解決實際問題
這個環(huán)節(jié)其實很重要,把我們的數(shù)學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了,使學生感受到所學習的數(shù)學是很有用的. 第2個問題:一個足球場,長110米,寬75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這個足球場的面積有1公頃嗎?通過列式解決,學生發(fā)現(xiàn),這么大的足球場都沒有1公頃,于是再次感受到1公頃的大. 于是教師順勢引導學生計算:1公頃里面有幾個教室?幾個籃球場?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出發(fā),再次感受1公頃的大小.
三、承前啟后 引發(fā)學生思考
公頃教學結束,下一課時就是平方千米了. 在課結束時,我出示了一幅中國地圖,讓學生讀一讀,江蘇的實際面積是10260000公頃,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在這里,用公頃做單位也不合適了,那就需要更大的面積單位了. 這就為下一課的開始打好了鋪墊.
四、回顧總結
(一)課前的“做”鋪墊課堂的“學”
回顧這堂課,其實并不僅僅局限于課堂40分鐘. 在上課的前一天,我和學生一起進行了20分鐘左右的實踐. 在圍好了100平方米的正方形后,我當場讓學生說說對這個正方形的感受,甚至讓其他沒圍的學生在這個正方形里跑了跑,讓他們感受到這個100平方米的正方形還是挺大的. 有了這樣的認知,在第二天讓學生想象100個100平方米有多大的時候,他們才有依據(jù).
在和學生一起沿著教學樓走一走的時候,我會在途中不停地和學生交流:現(xiàn)在只走了啊,現(xiàn)在還沒過一半啊,現(xiàn)在我們只走了一半過一點,等等. 使學生在心里形成一個認識,這條路我們走了很久,有點累. 這樣,當在課堂上,我出示學校的平面圖并把學生走的路形成的面積表示起來的時候,他們才會意識到1公頃很大.
可以看出,以上兩個實踐活動是很有必要的. 缺少了它們,教師在課堂上講得再生動,也只能淪為空談.
(二)教師的“教”點撥學生的“學”
課前的實踐活動很有必要,可是,如果沒有教師在課堂上的點撥引導,那這兩個活動就只是活動,無法幫助學生累積數(shù)學基本活動經(jīng)驗.
(三)課堂的“教”促進后續(xù)的“學”
一個知識,它不是單獨存在的,總是存在某一個知識體系中,如果能幫助學生理清知識體系,那他們在后續(xù)的學習中就能自然地運用前面的知識來解決新知識. 就像本課,我把它納入了面積單位的知識體系中,那么在下一課學習平方千米的時候,學生自然能把方法遷移,猜想出邊長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就是1平方千米.
總之,教、學、做不能單獨存在. 只有三者合一,才能收到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