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招興
古詩詞是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它不僅能拓寬學生視野,還能有效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筆者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對如何提高學生的古詩鑒賞能力,幫助學生體味詩人獨特的思想文化,傳承經(jīng)典的傳統(tǒng),有一些感悟。
培養(yǎng)初中生鑒賞古詩詞的意義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它素以語言生動凝煉,意境清新深遠,音韻優(yōu)美而膾炙人口。所以,鑒賞古詩有利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初中古詩詞中,既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氣節(jié),又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的自信坦蕩和“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孝道親情,也有“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朋輩友誼,更有“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諄諄教誨……這些無不體現(xiàn)了作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它們對初中生樹立正確的真、善、美的價值標準和塑造健康人格都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中國古詩詞內(nèi)容博大精深,意存高遠,它所包含的哲理能陶冶人的情操,增強人的修養(yǎng),豐富人的思想。
初中生鑒賞古詩詞的現(xiàn)狀
功利教育,機械訓練 目前初中生鑒賞古詩最大問題還在于:應試教育的指揮棒始終在逼迫教師只能圍繞著課本中的知識點,進行機械式的強化訓練。因為在《語文課程標準解讀》中并沒有相應的教學指導及教學要求,很多教師還是會把教學重點放在吟誦、識記和默寫上,以先確保拿到考卷上默寫部分的10分,這樣的教學設計誤導了學生,以至于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也被扼殺了,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古典詩詞的鑒賞。
囫圇吞棗,不求甚解 在所謂的“三分詩靠七分吟”思想指引下,許多意境深邃的詩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領略其韻味”。這個觀念本身沒有問題,但是有些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并沒有提出要求、目標,朗讀的形式單一,不是集體朗讀就是小組朗讀,變成空洞地“讀”。這對真正鑒賞古典詩詞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只重視背誦,對于詩的內(nèi)涵理解可以說是囫圇吞棗。長此以往,勢必降低古詩學習的效果。
重視講授,忽視品悟 因為古典詩詞離我們年代久遠,時代背景常不被學生理解,加之語言高度凝煉,絕大多數(shù)同學對其內(nèi)容一知半解。為了縮短教學時間,有些教師采取“包教”措施,忽視了學生的自主品悟。沒有深刻地體察詩人的靈魂,讀懂言外之意,句外之情,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的鑒賞心得,內(nèi)化過程受阻,所以即使教師講得再精彩再聲情并茂,學生能領悟的也就是憑個人喜好程度而定。事實上最成功的鑒賞方式是激發(fā)學生自主品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有內(nèi)化為自己的認知,對古詩的學習才不會輕易遺忘,才有可能把傳統(tǒng)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
細碎富余,系統(tǒng)不足 中學所選古詩,穿插在每個單元,有的按主題思想,有的按表現(xiàn)技巧來劃分,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也是根據(jù)單元要求,就某一篇古詩進行的解讀,作家、背景、主題思想、表現(xiàn)手法……很少舉一反三,最多同類文體,同主題作品會做個比較。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詩歌發(fā)展源遠流長,一脈相承,每一個歷史時期的作品都是詩歌史上的一粒明珠,若只是剖開一斷層,難免影響了整體的美觀。
此外,還存在重翻譯輕領悟的現(xiàn)象,目前古詩詞的教學也大都是解釋重點實詞虛詞的用法,再翻譯全文,以便讓學生盡快識記內(nèi)容。教師的教學設計未能啟發(fā)學生對詩文進行整體感知,只是把重點放在單個字、詞上,這就等于阻止學生去領悟詩詞更深廣的意義,就更談不上領悟詩詞的美妙的意境。更有甚者斷章取義,主觀臆斷,或無中生有,導致理解有偏差。
初中生鑒賞古詩詞的策略
多渠道地把握古詩詞內(nèi)容 一是關注詩歌的標題。題目是詩詞思想內(nèi)容的高度概括,是詩詞的靈魂。我們在鑒賞一首詩的時候最先感知到的就是詩詞的題目,接著再進行整體感知,去了解這首詩詞的內(nèi)容,以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古詩中有的題目反映主題思想一目了然,比如《迢迢牽牛星》,學生讀到這個標題就會有聯(lián)想,關于牛郎織女的故事,關于主題思想不必過多探究就已經(jīng)可以有結論:那就是癡情男女的相思愁,以及抒發(fā)對天下有情人難成眷屬的同情。而有些題目集中而又含蓄地概括文章的內(nèi)容、主旨。比如杜甫的《望岳》,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又句句在寫望。先遠觀后近看,再從清晨至黃昏看。二是重視背景資料。有時又稱文學常識,文學背景。一般包括作者的生平、生活經(jīng)歷、思想變化、時代狀況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介紹背景材料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都說“詩言志”,詩人的生活經(jīng)歷以及生活感悟是準確理解詩歌內(nèi)涵的重要因素,每個人的生命經(jīng)歷不同,他的感受不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必然不同。比如在教授詩歌巔峰時期的兩位大家,李白和杜甫,他們的詩作風格不同,表現(xiàn)內(nèi)容不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們生活的經(jīng)歷不同!三是關注詩中關鍵詞語。古詩鑒賞的首要環(huán)節(jié)是賞析詩歌語言。有的關鍵詞語就是本詩詞的詩眼,如杜甫的《望岳》中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就是本詩的詩眼,本詩的前六句都在描繪泰山神奇秀美、雄偉壯麗的景象。而最后兩句是抒情,抒寫想象中的登山之情。同時,表現(xiàn)出了他豪邁的情懷和遠大的志向。詩中所有的遠觀近看都是為最后的志向服務的。所以,把握住關鍵詞句等于理解了詩詞要義,同時加深了對詩詞的理解。
多角度體會古詩情感 一是借助意象,體會情感。在詩詞中,意象就是用來寄托詩人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是古詩詞中的意境與形象?!耙庀蟆笔莻鬟f詩情、詩意、詩境的載體,是詩的核心元素,詩人借意象抒發(fā)自己的喜、怒、哀、樂。《重溫最美古詩詞》一書中聊到了許多“意象”。有圓有缺寄托思鄉(xiāng)的明月;代表時間流逝的春秋變化和斜陽晚鐘;春風、柳樹、芳草、鶯啼那是春的“意象”,荷葉、梧桐、芭蕉那是秋的聲音;田園林泉是寄情山水,出世脫俗的一種狀態(tài);登臨是嘆息,是思念,也是離愁。讀懂詩中的“意象”就能讓學生更加貼近詩的本意,更易體會詩人藏在詩中的心境。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理解詩詞的含義,也是讀懂詩人的唯一途徑。
二是從修辭學的角度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詩詞的作者為了讓讀者感受到他獨特的思想感情往往會采用多種修辭手法,教師也可以通過他們來理解詩詞的思想內(nèi)容。如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中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做詩大多有感而發(fā),或詠物、或抒情、或敘事,但都是為了表達一種思想和觀點,那么這兩句詩是什么意思呢?通過對學生的啟發(fā)、引導,最后使學生明白了作者在這里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結合詩的前兩句,就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在這里作者將辭官回家的自己比作“落紅”,將“苦難深重的祖國”比作“花”,通過這組比喻表明了自己雖辭官回鄉(xiāng),但他還會一如既往為祖國、民族效力的思想感情。通篇文章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驚天動地的語言,只有作者樸實的,真切的感情。作者通過這樣一個比喻抒發(fā)了一個炎黃子孫發(fā)自肺腑的情感。
多層次分析創(chuàng)作風格和表現(xiàn)手法 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表現(xiàn)手法也是鑒賞詩詞的一個重要方面,解析作品內(nèi)容和表現(xiàn)形式不僅可以使學生理清作品主題思想,還可以更深層次地揭示作品如何巧妙地將作者的意圖傳遞給讀者的。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百丈冰”是夸張的手法,極言奇寒,寓意“行路難”,“愁云慘淡”描寫的是氣氛。此處風雪送客圖所表現(xiàn)的惆悵情懷,與詩歌開頭“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的邊塞風光形成對比,顯示詩人情感上的矛盾。此外,筆者認為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吟誦不能因為其教學效果不佳就否認其存在的必要性。吟誦古詩詞的必要性這里就不贅述,關鍵是怎么設計教法和學法,比如誦讀,其實可以通過各種細化來實踐吟誦的作用。
眾所周知,古詩詞是有鮮明的音律特點的,那么先從停頓開始,懂得照顧音步,其次注意字音的輕重,再者注意語調的變化,最后根據(jù)體裁不同調整語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