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友松
傳統(tǒng)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充當?shù)氖恰皞鞯朗跇I(yè)解惑”的角色,而其所傳之“道”多為書本既定知識,“傳”的方式乃為“講”,于是,學生的學也就多為“聽”,“思”的成分被“灌輸”所占據(jù)。其實,學習是一個多種感官和思維共同參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以直觀方式去引導學生觀察,還要注重以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在探究中經(jīng)歷,這樣更利于獲得知識的完形構建,更好地應用。
一、問題要利于學生參與,以情境引出
在化學課堂中以問題啟發(fā)學生確可讓學生主動思考,但若學生對問題不感興趣或問題太過直接,反而會影響學生的思維,甚至問題會變成對學生的刁難。因此,在化學課堂中提問,就必須考慮學生的實際,借助情境而提出問題,讓學生對問題產(chǎn)生興趣,激發(fā)其主動性,積極參與到問題的思考過程中。
首先,提問時需考慮學生的基礎,能否完成問題的解答。如“水的組成”中關于水電解實驗后的提問,水電解有氫氣和氧氣產(chǎn)生,發(fā)生了化學變化,那么,水電解時水分子分裂成了什么?用這個問題啟發(fā)基礎一般的學生思考(可指名回答),再追問“究竟是幾個氫、氧原子組成一個水分子?”這個問題可讓基礎稍好的學生回答。學生回答后教師補充,從而讓學生明確水的組成。問題在難度上有了區(qū)分,在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這樣利于學生參與。
其次,要發(fā)揮好情境的作用,以情境而引出問題,促進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去思考。如“原子的結構”中對“離子”概念的學習,先引導學生畫出鈉原子和氯原子得失電子后形成的新的粒子結構示意圖,在觀察和對比的基礎上思考哪些部分發(fā)生了變化,哪些部分沒有變化,新的粒子是否帶點電,帶電情況如何?由此,在問題討論的基礎上引出離子的概念,讓學生形成從直觀感知到抽象理論概括的過渡,更好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二、問題要推動課堂發(fā)展,層次性推進
在教學實踐中,課堂是不斷向前發(fā)展的,是動態(tài)變化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借助問題、實驗、活動等多種方式而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活動,讓學生在探究中逐漸向目標靠近。提問,就是要通過問題啟發(fā),讓學生由淺入深、由易而難地去理解知識。
在課堂中提問,首先得考慮課堂中的步驟安排,在不同的環(huán)節(jié)以什么樣的問題去引導學生思考。如導入環(huán)節(jié)的問題就要設計的容易一些,探究環(huán)節(jié)的問題就要能利于學生展開討論活動。如在“燃燒和滅火”的教學中問題就要圍繞“燃燒”和“滅火”兩個部分展開,以問題而引導學生理解“燃燒的條件”后再過渡到“滅火的原理或方法”探究中。有了整體的設計,接下來就需考慮具體環(huán)節(jié)的問題設計。在這個過程中,要注重借助實驗、情境而引出問題,引導學生在問題探究的基礎上得到結論。同樣是在“燃燒和滅火”的教學中關于“燃燒的條件”的探究,教師演示實驗(實驗如右圖),備注:(1)放紅磷的試管;(2)白磷;(3)放白磷的試管;(4)鼓氣裝置;(5)稀堿液。
組織學生討論的問題為:1.為什么白磷會燃燒而紅磷不會?2.為什么試管中白磷燃燒而水中的白磷卻沒有?3.在水中沒有燃燒的白磷為什么通空氣后卻燃燒了?通過對上述問題的探究,以問題“結合上述實驗,思考燃燒需要哪些條件?”而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如此,讓學生通過問題探究而更好地掌握燃燒的條件,變講授式的課堂為探究式的課堂。
三、問題要利于目標達成,扣目標展開
結合化學課堂教學實踐中的提問情況來看,雖然教師講授的成分少了,問題多了,但卻變“滿堂灌”為“滿堂問”,充斥在課堂中的不是課件展示,就是問題,問題多而繁,學生還沒有解決完一個問題,新的問題又來了,學生只能疲于應付卻沒有真正對問題深入思考。
課堂教學總是圍繞一定的目標展開,要讓問題更有效,就必須把問題和目標結合起來,緊扣問題而提出問題。如“二氧化碳”教學中的主要目標是要讓學生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質,先引導學生觀察收集的CO2,問其色態(tài)(突出無色、氣體),并猜想其密度和空氣相比如何,接著實驗驗證;思考CO2能否溶于水,指導學生完成二氧化碳溶解性實驗并得出結論,教師補充CO2的三態(tài)本質,并以人工降雨視頻進行拓展;演示傾倒二氧化碳實驗(二氧化碳熄滅階梯上的兩個蠟燭火焰),問從中可知CO2有什么性?(可燃、不助燃)思考人呼出的氣體不僅有CO2還有其他氣體,那究竟是不是二氧化碳氣體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的呢?由此引入實驗并驗證。如此,每個問題針對的目標不同,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引導歸納并點撥、補充,更好地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只有從傳統(tǒng)觀念中解放出來,轉變教師角色,在課堂中多引導學生去思考和探究,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化學學習活動中,從接受式學習轉變?yōu)橹鲃訉W習,這樣才能讓化學課堂更有活力,也方可讓學生學有所獲。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qū)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