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九詮
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關(guān)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就加強新時期中小學勞動教育提出一系列意見和要求。《意見》的頒發(fā)引起了廣泛關(guān)注,其中有一類并不鮮見的看法,就是現(xiàn)在又要提倡“學工學農(nóng)”了;因為那個特定的時代語境的限制及其提示,這一理解失之偏狹。《意見》明確指出,“充分發(fā)揮勞動綜合育人功能,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chuàng)新,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應該說闡釋了勞動教育的功能和價值。
勞動教育的意蘊是復合性的,可以簡單概括為“逸+益+役”。其中,“逸”是勞動教育應當追求的最高境界。
先說“役”?!耙邸钡尼屃x大致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服)兵役”,二是“(做)事務”,三是“被迫從事”。不同義項具有相同的語義基礎(chǔ)。義項二可以直接理解為勞務,義項一也可以視為特殊的勞務。從義項一、二,到義項三,揭示了一定歷史階段勞動的實質(zhì),這就是馬克思畢生所批判的“勞動的異化性質(zhì)”。我們所以在此引用“役”,就是因為勞動的被迫性仍然歷史性地存在,同理,勞動教育也仍然有折向“役使”的可能性。勞動如何能像馬克思所期許的,成為“人的本質(zhì)需要”,成為學生“自己的活動”,是勞動教育尤為需要關(guān)注的。
次說“益”。學生總應該從勞動教育中獲益?!兑庖姟分赋觯阂皩乙?guī)定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通用技術(shù)課程作為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渠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通用技術(shù)課程的課程目標,就是勞動教育“益”的構(gòu)成部分。正如上兩種課程一樣,勞動教育顯然不屬于學科課程,《意見》所說的“校內(nèi)勞動”“校外勞動”“家務勞動”更是如此?!兑庖姟窂娬{(diào)“堅持實際體驗”,也說明勞動教育屬于體驗課程。那么,學生在勞動教育中的獲益,更傾向于直接經(jīng)驗而不是間接經(jīng)驗,更傾向于體驗、感悟以及具有鮮明個性化、身體性的經(jīng)驗和技能的建構(gòu)而不是學科知識的學習。對學生獲益的評估,是勞動教育評價的難題。作為體驗課程,勞動教育評價屬于表現(xiàn)性評價范疇,統(tǒng)一、量化的標準并不存在。如果以等第甚至分值進行評價,勞動將可能外在于學生,甚至走向?qū)W生的對立面。馬克思指出,以貨幣計量為價值的勞動,是被異化被奴役的勞動。這應該給我們足夠的警示。
最后說“逸”。這里的“逸”,指“逸趣”“逸致”“逸事”。免除“役”中的被動“役使”以及“益”中的外在評判,有賴于學生真正建立起非功利、游戲化的立場和態(tài)度。“逸”,超越、散逸也,正是非功利、游戲化狀態(tài)的描摹?!耙萑ぁ保翰凰椎那槿ぃ菍W生勞動的內(nèi)驅(qū)力?!耙葜隆保撼摰囊鈶B(tài),是學生勞動中的身心狀態(tài)。也唯其如此,學生才能在勞動中“自由地發(fā)揮自己的體力與智力”,從而“肯定自己”“感到幸?!保@也正是馬克思的期待。勞動的經(jīng)歷也因此就像“逸事”一樣,雖非正式而不見經(jīng)傳,卻以自傳的方式為個體所記取、私存和反思,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私人相冊”。當然,這還只是理想態(tài)。應試教育語境中,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包括探究體驗式學習,都成了額外的成本支付。而這,恰恰證明勞動教育的重要而獨特的價值。
“逸+益+役”,可以轉(zhuǎn)喻為“1+1+1”。作為闡釋,可以對應為“10+10+10”,即“詩+試+事”。
“事”,將“役”中性化,祛除其所含的壓迫之弊?!霸嚒?,是說“益”之所獲應該是探究、體驗而來;勞動是情境的,構(gòu)成了學生遭遇的真實世界的具體單元,其目標、途徑包括人際關(guān)系都具有不確定性,不可能也不應該是標準化的和既定的,需要學生進入不懈的探索中?!霸姟保瑒t是“逸”的境界的描繪?!叭藙诳冎娨鈼釉诖蟮厣?。”這是廣為傳誦的荷爾德林的詩句。在這里,“詩意棲居”與“勞績著”是一體化的?!叭藙诳冎保偸窃⒂凇白鍪隆钡木秤?;而“詩意”,則是化育我們、引領(lǐng)我們前行的生命女神。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chǔ)教育課程教學研究中心主任)
(摘自《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