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星
摘 要:學校德育工作以使學生的行為符合道德規(guī)范,體現愛國、守紀、敬業(yè)、為人等為目標,而良好行為的一貫保持需要學生內化這些信念并長久堅持。本文結合作者近六年的德育課教學經驗和班主任管理經驗,提出使中職院校的德育活動真正發(fā)揮作用,其作用機制在于“修其行、觸其心”,價值導向貫穿始終。
關鍵詞:德育活動 作用機制 價值導向
一、中職院校德育活動的現狀及分析
中等職業(yè)院校的學生,因其年齡處于青春期,心理發(fā)展具有逆反性強、自我意識強烈、人生觀和世界觀尚未成熟等特點,兼之學業(yè)水平參差不齊、入學門檻低、社會認可度較差等現狀,在“成人”與“成才”的道路上需要更細致的教育和引導。無疑,德育活動“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不容小視。然而,現實工作中,中職院校德育活動卻反映出若干理論支撐和效果評價等方面的問題。
如大多以高校德育活動內容為模板,缺乏對中職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的考量;以形式“華麗”為標準,缺乏對教育價值的推敲和延伸;為活動而活動,缺乏理論支撐和活動之間的系統性;局限性強,缺乏與社會和職業(yè)的對接。
可見,無論是何種形式的德育活動都要找到其發(fā)揮作用的機制。筆者結合自己的經驗,發(fā)現以中職學生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為基礎,抓住“行為”和“心理變化”兩個要點,積極的價值導向貫穿德育活動的始終,則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并得到長久保持。
二、中職院校德育活動的作用機制
1.辨其理,修其行
行為是一個人道德水平最直觀的體現。中職學生行為具有較大的可塑性,教師可以通過修正學生外在行為的方式來促進其內心的改變。在課堂上,師生互相問好、進教室前整理好儀容儀表等都是提升學生道德教育水平的必要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將學生的行為簡單地等同于該生的道德水平,要辨別學生行為背后的原因。首先,部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文明禮儀的指導,沒有意識到有些行為是不合乎道德的。對于這樣的行為,只要告訴學生什么樣的行為是好的就可以了。其次,一個人的外在表現是內心世界的投射,有些學生內心的不適應、不和諧投射到人際關系上,就會表現成不尊敬師長、愛挑理等問題。針對這樣的學生,要在接納的基礎上循循善誘,讓其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學會客觀理性地看待事物。
例如,今年新生報到時,面試老師耐心地詢問學生問題,態(tài)度和藹、語氣親切,學生面部表情很恭敬。可是,在整個談話過程中,學生雙手一直插在褲兜里,其父在旁也沒有提醒。老師走到學生后面輕輕地把他的手拽出來。這個學生本來沒有意識到雙手插兜說話是對老師的不禮貌,老師只要糾正其行為,并告訴學生怎樣做就可以了。過多的批評指責可能會激發(fā)其逆反心理。
2.觸其心,動其情
一切形式的德育要想發(fā)揮作用都需要一個啟動閥門,即學生心頭一動,愿意接收老師發(fā)出的信息。贊嘆、同情、感恩、好奇,甚至憤怒、剎那間的猶豫都是德育的契機。
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例,通常采取看電影、聽講座、主題演講等形式,通過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實現。在德育實踐過程中發(fā)現,只有真正的觸動學生的內心、牽動其情感,便能捕捉到德育的契機。
例如,幼師文化大講堂上,李老師講《詩畫中國》。開場第一句“中國是詩的國度”讓人為之一振,接下來朗誦古今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品中的名句,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痹姼璧捻嵚芍揽梢砸l(fā)學生的共鳴。在朗誦中,學生陶醉于祖國文化的魅力,激發(fā)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從另一個角度說,這就是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
3.價值確認及導向貫穿始終
知識教育中強調“最近發(fā)展區(qū)”,即清楚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知識目標之間的距離。德育同樣強調這一點。首先,教師要認為學生是有價值的,可以培養(yǎng)的,這是教育的前提。其次,教師要了解學生的道德水平,并設置合理的目標。再次,無論何種形式的德育活動,價值導向必須貫穿始終。最后,教師要清晰地認識到每個事件都可以挖掘出教育價值。
例如,衛(wèi)生大掃除時有的學生愛偷懶或者不認真。老師借此機會給學生灌輸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勞動者不分貴賤尊卑的理念,同時引導學生發(fā)現作為勞動者的父母多么值得尊敬。通過這些價值導向,學生在日記中寫到“突然發(fā)現父母滿身泥土地干活回來好辛苦。他是對我和弟弟有滿滿的愛才這樣的。以前我居然覺得自己父母沒有人家在外上班的父母好,實在是太不懂事了”。
綜上所述,中職院校的德育工作要把握住作用機制,通過“行為”和“心理”兩個層面一起抓,修其行而動其心、觸其心以修其行,并將積極的價值引導貫穿活動的始終,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實到實處,真正發(fā)揮作用。
(作者單位:承德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