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園文化建設是精神文明在學校的體現(xiàn),是一所學校獨特的精神風貌,也是師生文明素養(yǎng)、道德情操的綜合反映,是凈化師生心靈的有效手段,可以說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因此,搞好校園文化建設至關重要。
關鍵詞: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建設;導向與管理
一、校園文化定義
校園文化這一概念在內涵和外延上,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廣義論者認為,校園文化是學校的總體文化,包括校園容貌、教學內容、管理制度、全校師生員工所共同遵循的價值觀念準則以及由此產生的學校精神氛圍;狹義論者認為,校園文化是相對于課堂教學而言的課外活動,主要是作為學生課堂教學調劑的課外文體活動,也就是通常所講的以第二課堂為主要內容的文化氛圍和精神。
二、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
校園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形成或不斷重構的過程。對于學校來說,校園文化建設是形成一所學校文化的系列活動過程;對于原有學校來說,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對已有的校園文化的總結概括、分析與思考,并在此基礎上引入新文化要素對已有的學校文化進行改造和重組,構建校園新文化的過程。
雖然校園文化的核心內涵指學校的辦學理念、價值觀、信仰、教風和學風等方面,但校園文化建設卻不能僅僅從這些方面著手,因為影響這些方面的因素很多,決不僅僅限于精神方面。我們主張從更廣闊的角度來理解校園文化建設問題,即通過學校物質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三方面的工作,來構建一所學校理想的校園文化。
三、當前我國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形式主義嚴重,缺乏文化內涵。校園文化建設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有時存在著形式主義和表面現(xiàn)象,看起來轟轟烈烈的活動場面和人氣很旺的社團組織,有時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不明顯。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領導方式形式主義。部分學校在舉辦校園文化活動中只注重活動場面的活躍,以為只要掛上色彩紛呈的條幅和標語,就會達到活動的效果,而活動對學生靈魂的塑造功能并不去思考,這樣使許多活動流于形式,效果不明顯;二是建設方式形式主義。部分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并沒有一個完整體系,對優(yōu)良校風、教風、學風的形成也難以起到推動的作用,不能從根本上為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服務,使校園文化功能的發(fā)揮受到了限制。
(二)重物質文化建設,輕精神文化建設。有的學校甚至把校園文化建設等同于豐富學生業(yè)余生活,一味強調發(fā)展娛樂文化。若文化娛樂活動層次較低,既難以起到導向作用,也不能達到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長期以來,校園文化雖然轟轟烈烈開展,但人們對其理論性研究、規(guī)律性認識并沒有足夠重視,這影響和限制了其積極作用的發(fā)揮。一般來講,校園文化包括三個層次:物質文化層次、制度文化層次和精神文化層次。其中,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處于表層,精神文化處于核心,映射著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屬于較高層次。
(三)品位不高,有俗文化占有較大空間。受社會上各種熱風吹拂影響,高校校園文化中存在粗俗化的另類校園文化,如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的“蝸居”文化:有的學生買一堆零食,租一堆小說,在無課的時間將自己作繭自縛于被窩里,只露出一個頭,像蝸牛一樣,故稱“蝸居”;課桌文化、戀愛文化以及低級的“廁所文化”等。同時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出現(xiàn)“四多”、“四少”問題:校園文化建設文化型的多,科技型少;循舊型的多,創(chuàng)新型的少;娛樂型的多,思考型的少;一般型的多,高層次、高品位的少。
四、校園文化建設的導向與管理
(一)努力創(chuàng)新,增強校園文化建設的時代性 。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創(chuàng)新,必須適應時代發(fā)展,高度重視和認真研究新環(huán)境變化對校園文化建設提出的挑戰(zhàn)和機遇。一是要創(chuàng)新校園文化建設思路。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把握主題,選擇更貼近國情、校情、學生實際的文化主題,形成代表先進文化方向的,健康的、積極的校園文化。二是要創(chuàng)新校園文化建設內容。要突破傳統(tǒng)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束縛,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使校園文化富有時代氣息和人文精神。三是要創(chuàng)新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式。要把校園文化活動的觸角延伸至校外,建立社會實踐基地,與企業(yè)、社區(qū)等聯(lián)姻。通過調研、咨洵、“大學生志愿者”服務、社會實踐活動等,形成社會互動網絡,使師生學習和生活受到感染和熏陶。
(二)重視人文教育,提升校園文化的層次。校園文化以文化為載體,著眼于人文精神建設,直接服務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校校園文化雖然是一個特殊領域的文化,但離不開人類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滋養(yǎng)。學校精神源于一所學校發(fā)展歷程中的先進文化積淀和先進文化發(fā)展方向的結合;學校精神是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是學校的精神支持,是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積淀的最富典型意義的精神特征,它與學校獨特的歷史、地理、文化環(huán)境密切相關,是學校整體面貌、水平、特色以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體現(xiàn),是全體師生員工共同的價值追求,是學校的立校之本。
(三)構建健康的校園網絡文化。學校要構建健康的校園網絡文化,想方設法鞏固和強化以“文化育人”為主的網絡文化陣地,健全網絡管理制度建設,加強校園網和論壇監(jiān)管工作,加大網絡道德教育宣傳力度,引導師生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規(guī)范上網行為,合理利用網絡資源:要積極調動廣大師生的參與積極性,努力營造健康文明的、富于時代特色且貼近師生生活的網上文化。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網絡文化工作隊伍,加強網絡文化的建設和研究,形成良好的網絡文化工作體系和運行機制,積極開展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網絡文化活動,以此來拓寬師生知識視野,提供文化精神營養(yǎng),提高師生的學習能力、藝術修養(yǎng)、人文素質和思想品質。
參考文獻
[1] 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2] 葛金國.校園文化:理論意蘊與實務運作[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
[3] 周希賢.大學校園審美文化研究[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吳洪疆(1990.01- ),男,河南鄭州人,天津工業(yè)大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