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龍
摘 要:通過對遼寧省內10所大學的1000名學生開展體育健身意識與健身行為現(xiàn)狀進行調查,找出了制約大學生體育健身意識與行為的主要因素,提出提高大學生體育健身意識、促進體育行為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體育健身意識;健身行為
《全民健身計劃綱要》要求和號召全國人民參加體育鍛煉,并明確指出青少年是全民健身計劃的重點。大學生作為我國社會最活潑最具生命力的一個群體,其體育健身意識與行為的養(yǎng)成,直接關系到我國未來的民族身體素質。因此,了解大學生體育健身活動現(xiàn)狀,并找出制約大學生體育健身意識與行為的因素,提出提高大學生體育健身意識、促進體育行為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的具體對策,對于提高大學生自身綜合素質和推動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都具有深遠意義。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遼寧省內10所大學的1000名大學生(以沈陽和大連高校大學生為主)
1.2 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根據(jù)研究目的和內容,查閱中國學術期刊網(wǎng)知網(wǎng)和互聯(lián)網(wǎng)以及相關圖書館書籍、新聞報道等資料,以“全民健身計劃”“大學生體育健身”等為檢索關鍵詞,查閱相關文獻資料,以此作為本報告的調查依據(jù)。
1.2.2訪談法
采用半結構式訪談,訪談1000名高校大學生,并對訪談結果進行文本整理,為本報告的數(shù)據(jù)分析奠定基礎。
1.2.3問卷調查法
根據(jù)訪談結果和相關研究成果,結合遼寧省內的特點,自制《大學生體育健身意識與行為現(xiàn)狀》的問卷進行調查。發(fā)放問卷1000份,收回有效問卷982份,回收956份,回收率95.6%,有效率為94.2%。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大學生體育健身意識與行為現(xiàn)狀分析
2.1.1大學生健康狀況
在956份有效問卷中,男生486人,女生470人,男女比例相當。
通過調查表明,46.57%的男生和38.42%的女生健康狀況很好。22.58%的男生和24.73%的女生健康狀況較好,15.26%的男生和17.65%的女生健康狀況一般,8.64%的男生和9.97%的女生健康狀況較差,5.65%的男生和8.21%的女生健康狀況很差。總體水平看男女生的健康狀況比較接近,男生健康水平稍好于女生。但仍有30%的學生處于不健康水平,現(xiàn)狀令人擔憂。
2.1.2大學生體育健身意識現(xiàn)狀
2.1.2.1對體育健身作用的理解及其重視程度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普遍認為體育健身具有滿足個人體育愛好、增進和保持健康、保持體力充沛、緩解文化課學習的疲勞、降低文化課學習帶來的壓力、在同學中保持良好形象的作用。
關于體育健身的重要程度問題。71.27%的男生和64.42%的女生選擇重要,25.53%的男生和32.69%的女生選擇一般,認為不重要的男女生比例為2.88%。也就是說有近30%的學生不具備最基本的體育健身意識,健身態(tài)度消極。
2.1.2.2學生對體育課的認識
大學生一致認為體育課可以幫助自己系統(tǒng)學習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術、學習體育健身的方法、體驗運動的樂趣、增進身體健康、增強社會的適應力,是目前獲取體育知識的主要渠道,具有舉足輕重的、無法替代的地位。但是,應該注意的是,學校宣傳欄對于體育的宣傳工作還存在不足,需引起重視,加大宣傳工作的力度。
2.1.2.3影響形成體育鍛煉習慣的因素
從調查結果可知,影響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的因素中,前三項為:性格與個人愛好;身體健康狀況;學校體育風氣。對于保持體育鍛煉習慣的影響因素排前三位的是:學習壓力增大;是否有充足的業(yè)余時間;自己對體育鍛煉的態(tài)度。在調查中還發(fā)現(xiàn),學生對體育鍛煉的態(tài)度隨著年級的增長呈下降趨勢,這與學生所面臨的升學壓力有很大的關系。
2.1.3大學生體育健身行為現(xiàn)狀
2.1.3.1學生參加體育鍛煉行為的現(xiàn)狀
調查結果顯示,男女生經(jīng)常鍛煉的分別為44.57%、40%;除了上體育課基本不鍛煉的分別為50%、46%;不參加體育鍛煉的分別為2.17%、3%。經(jīng)常參加體育鍛煉的男女生還不到一半,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現(xiàn)狀很不好。
2.1.3.2學生每周體育鍛煉的時間和次數(shù)
學生每周參加體育鍛煉的時問在體育課之外,男生用于體育鍛煉的次數(shù)是:4次以上的98人,3或4次的168人,1或2次的有182人,0次的有38人;女生的情況:4次以上的77人,3或4次的有148人,1或2次的有182人,0次的有63人。
3大學生體育健身意識與行為培養(yǎng)的對策
3.1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意識
大學生的體育意識,是指在高等學校限定的體育教育條件下,大學生對體育的定義及其內涵、形式、手段、參與動機、能力及體育內外關系等方面的精神與體力活動的總和。
3.1.1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從認知的角度講,擁有鍛煉知識越多,認識越全面,越有可能從事體育鍛煉,并長期堅持。因此要采用多種手段和途徑,如設立學生體育文化娛樂室、組織體育與健康知識講座、舉辦體育知識競賽及舉辦健身方法展示會等來大力宣傳、傳播體育健身的有關知識,提高學生對體育的認知水平。
3.1.2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動機
體育動機是促進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內部動因。體育運動的動機促進體育行為的產生,通過體育行為體驗運動感受,又可形成更積極的動機,從而形成良性循環(huán),促進體育健身意識和行為的保持。體育觀念、對體育鍛煉的正確認識是產生體育動機的前提條件。教師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講解、引導,有目的舉辦體育講座,宣傳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讓學生了解體育的功能、目的以及體育在人才成長發(fā)展和自我完善中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3.1.3注意學生個性培養(yǎng)
個性包括性格、興趣、愛好等。興趣、愛好是從事體育運動的內部動力之一,是奠定學生終身參與體育運動的重要前提。體育教師應通過各種手段和途徑,了解學生的運動興趣,有針對性的采用不同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下轉第頁)(上接第頁)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個性品質的養(yǎng)成。
3.2引導學生的體育行為
3.2.1保障體育課的時數(shù),組織好課外體育活動
體育課、課外體育活動是有時問保證的,是學生體育健身活動最主要的組成部分。目前,一些學校領導對體育的重視不夠,規(guī)定的體育課及課外活動時間無法保證。因此,加大政府職能部門的管理力度,把學生的體育鍛煉時間作為學校體育評估的重點,從而保證體育課、課外活動的時間。
3.2.2更新教育觀念,注意教育行為
體育教師在對學生體育行為引導過程中具有關鍵作用。體育教師要更新觀念,從以教師的“教”為中心的教學觀向主動的體育教學觀轉變,向追求體育教學綜合效益方向發(fā)展。在教學中要注意教學的針對性;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培育學生健康的情感;給學生自主發(fā)展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自主嘗試,自主探索,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相對寬松的環(huán)境。
3.2.3注重隨時評價,以評價促行為
評價是教師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幫手,在“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導下,對學生的體育課學習評價要更加注重身、心、社三個緯度的綜合評價。要尊重學生的自我評價,強調評價的社會性、發(fā)展性與主體性。在尊重教育對象的前提下,進行平等的、尊重事實的交流,評價要更加注重區(qū)別對待原則,采用適當?shù)脑u價標準與方法,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
3.3學生體育意識和行為的促成因素
3.3.1營造體育活動的氛圍
通過多種途徑,營造體育活動的氛圍,如:組織以班級為單位的全校規(guī)模的大型體育節(jié)和體育競賽活動,推動體育熱潮在學校的傳播;組織體育與健康知識講座、競賽,舉辦健身方法展示會,加強宣傳欄的作用等,多方營造健身氛圍。
3.3.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體育健身行為和意識的培養(yǎng),依賴于學校強有力的教師隊伍。因此。要多方面注重師資隊伍建設。調查表明,學生認為教師對其形成體育鍛煉興趣具有影響的前三項因素為:強烈的事業(yè)心和敬業(yè)精神;知識豐富、技術全面;能友好而平等地與學生交往。此外,教師的儀表、教學組織、語言表達、運動技術和動作的規(guī)范性、對學生的態(tài)度等方面都會對學生的體育行為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3.3.3促進體育行為的其他體育環(huán)境
影響學生形成體育鍛煉習慣的主要因素的調查結果顯示,同伴影響排到了第三位。因此,要通過多種途徑。實現(xiàn)以一個帶動多個,以少數(shù)帶動多數(shù),以部分帶動整體的理想境界。加大媒體的宣傳導向力度,充分利用電視、網(wǎng)絡、廣播等大眾傳媒的導向作用,從而影響人們的體育認識、體育心理和體育行為。重視家庭、社區(qū)體育環(huán)境影響。好的家庭和社區(qū)體育環(huán)境能潛移默化地使體育鍛煉成為每個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能有效地促進體育行為的形成。
參考文獻:
[1]王永明.哈爾濱市普通高校不憲政體育健身活動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4(05).
[2]馮魏,尚志強.試分析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現(xiàn)狀與對策[J].體育世界,2006(10).
(作者單位:遼寧對外經(jīng)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