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種子質量對中國玉米產出的影響

        2016-05-30 08:45:05陳龍江MichaelReed
        關鍵詞:品種選育

        陳龍江, Michael R. Reed

        (1.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廣州國際商貿中心重點研究基地,廣東 廣州 510006;2.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Kentucky, Lexington KY 40546, U.S.A)

        ?

        種子質量對中國玉米產出的影響

        陳龍江1, Michael R. Reed2

        (1.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廣州國際商貿中心重點研究基地,廣東 廣州 510006;2.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Kentucky, Lexington KY 40546, U.S.A)

        摘要:推動玉米持續(xù)增產的核心是主攻單產,而影響單產的諸多因素中,種子質量的提升至關重要。采用玉米主產區(qū)20個省(市)2002—2012年的分省數據,實證評估了種子質量改進對中國玉米單位產出的影響。采用兩種種子質量評估指標的估計結果均表明,種子質量水平的提升顯著地促進玉米單位產出的增加,但是品種質量改善的促進作用近年有所弱化。因此,應大力支持優(yōu)良新品種選育,健全生產質量標準體系,提高種子品種和生產質量,并通過健全社會化技術服務體系,加快農戶品種選用的更新?lián)Q代。

        關鍵詞:玉米單產; 種子質量; 品種選育; 糧食供求

        一、引言

        近年來,中國玉米生產呈跨越式發(fā)展態(tài)勢,總產量由2000年的1.06億噸提高至2014年2.16億噸*數據來源:中國國家統(tǒng)計局“國家數據”網站。,十余年時間翻了一番多,玉米產量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比重也相應由22.93%提升至35.53%*根據中國國家統(tǒng)計局網站數據計算所得。,為中國糧食增產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中國農業(yè)生產中的地位日益凸顯。玉米總產量的增長一方面源于單位產量的提升,其從2000年的4597.47公斤/公頃提升至2013年的6015.90公斤/公頃*數據來源:中國國家統(tǒng)計局“國家數據”網站。;另一方面則是種植面積的持續(xù)大幅增加,在2007年超越水稻成為中國第一大糧食作物。但是,在耕地面積總量有限的制約下,未來難以繼續(xù)大幅增加玉米播種面積,而我國玉米的單產水平與農業(yè)發(fā)達國家如美國的差距仍很大,2000—2013年,中國玉米平均單產比美國低43.32%*2000—2013年,美國玉米平均單位產出為9203.99公斤/公頃,中國為5216.81公斤/公頃。美國原始數據來源: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National Agricultural Statistics Service,Crop Production 2014 Summary(January 2015),ISSN: 1057-7823,P9.,表明未來中國玉米單產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因此,為適應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快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帶來的玉米消費需求快速增長,促進玉米生產發(fā)展,推動玉米持續(xù)增產的核心仍是主攻單產[1]。在此背景下,持續(xù)深入探討玉米單產的影響因素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玉米單位產出的提升顯然受到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已有較多研究[2-5]對此進行探討,涉及了種子、化肥、資本、勞動、土地投入、耕作栽培技術及管理、農田灌溉水平、氣候、政府政策等因素。在這些因素中,種子質量的改善不能忽視。我們認為,種子質量改善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品種改良帶來的質量改進,良種是各種增產技術的核心[6],改良新品種的推廣擴散對單位產量的提高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7];二是制種技術工藝水平改進帶來的種子生產質量的提升——如更高的種子發(fā)芽率、種子活力等,提高了種子的出苗率,從而增加了單位產出。

        那么,種子質量的提高對于中國玉米產出的實際影響如何?是否顯著促進了玉米單位產出的增加?上述問題的答案,是相關部門政策制定的重要考量因素。中國農業(yè)部曾指出,良種對于中國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到40%以上,這是一個包括所有糧食作物在內的比較寬泛的說法,官方對此數據未有更進一步的解釋說明。而從已有研究來看,國內對這一問題的學術探討仍顯不足。基于此,本文將采用實證研究方法,利用玉米主產區(qū)20個省(市)*包括: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北、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寧夏、新疆。2002—2012年的分省數據,實證評估種子質量水平提升對中國玉米產出的影響,并揭示其隱含的政策含義。

        二、文獻綜述

        已有較多研究[2-5,8-10]探討過影響中國玉米單位產出的諸多因素,如種子、化肥、資本、勞動、土地投入、耕作栽培技術及管理、農田灌溉水平、氣候、政府政策等。這些研究確認了以上因素在不同時期均在某種程度上促進或制約了中國玉米單位產出的增長,但是其對玉米單產影響的顯著性和程度因不同研究中研究方法、樣本時段、變量選擇的不同而不同。

        在早期對中國玉米生產的研究中,吳永常等[2]和張雪梅[8]都發(fā)現,良種推廣和化肥投入對玉米單產的增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最近的研究如張穎等[5]運用固定效應模型對中國21個玉米主產省份的面板數據進行估計,認為化肥投入對于玉米產出沒有顯著的影響,而種植面積影響顯著。郭志超[11]則認為,在2003—2007年期間,相比其他影響中國玉米生產的因素,種植面積和化肥的投入產出彈性都更大。周偉娜、蔣遠勝[9]在實證考察了1990—2005年影響中國玉米產出的主要因素后,認為玉米生產盡管受益于資本和土地投入以及灌溉的改善,但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氣候。

        近年來量化研究天氣和氣候變化對玉米生產的研究文獻快速增加,根據這些研究結果,玉米單位產出確實受制于天氣。胡瑞法等[3]采用參與式方法(PRA)調查識別限制中國玉米生產的約束因素,發(fā)現干旱是主要的約束因素。Lobell、Asner[12]和Lobell、Field[13]分別考察了美國和全球農業(yè)單位產出中的氣候—作物單位產出關系,表明氣溫升高確實將負面影響單位產出,但是這些影響小于同時期技術革新帶來的產出增加效應。

        最近,Maltais-Landry、 Lobell[14]評估了天氣及其各個組成部分對于近年單位產出趨勢的貢獻,發(fā)現天氣對于模擬的玉米單位產出的貢獻較低。然而,作者指出,用于計算單位產出的時期對于天氣的重要性有相當大的影響,因此強調在估計天氣有關的單位產出趨勢時,要采用多種計算方法和不同的時期來估計。

        在以上研究中,僅有吳永常等[2]和張雪梅[8]具體討論了良種對中國玉米生產的影響,研究中都納入了良種播種面積占全部種植面積的比重指標。吳永常等[2]發(fā)現,良種對于因科技帶來的單產增加的平均貢獻是35.5%,而張雪梅[8]則測算出良種對于單產增加的貢獻為19.77%。然而,正如Duvick[15]所指出的,作物育種和管理實踐的改善共同促進了單位產出的增長,這兩者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任何一個都不可能單獨帶來單位產出的大幅提升。作者也進一步指出,未來遺傳改良的貢獻可能會更大。

        因此,許多研究重點評估了單位產出的遺傳貢獻。Russell[16]曾總結了遺傳貢獻的14個估計結果,這些結果在29%至94%之間,平均值為66%。Cunha Fernandes和Franzon[17]發(fā)現,巴西玉米單位產出增加的57%歸功于遺傳貢獻。Duvick、Smith、Cooper等[18]揭示美國愛荷華州1930—2001年間玉米單位產出的51%源于育種的貢獻。在近年一篇對玉米雜交種子的遺傳貢獻率研究中,Ci、 Li、 Liang等[19]評估了中國1970—2000年育成的玉米雜交種子的遺傳貢獻,發(fā)現40年間單位產出中的遺傳貢獻為平均每年94.7公斤/公頃,這其中53%歸功于中國的育種。顯然,如Russell[16]所言,試驗計劃、生長條件的不一致,以及由此導致的新舊基因與環(huán)境之間交互的差異,使得對遺傳因素對于單位產出增加貢獻的估計結果存在相當大的不同。盡管如此,所有估計結果均一致認為,玉米育種對于提高玉米單位產出做出了重要貢獻[15]。

        以上文獻表明,尚未有研究明確評估種子質量對于玉米單位產出的影響。與已有研究不同,本文采用構建的評估種子總體質量水平的兩種指標,聚焦于種子質量改善對玉米單位產出的影響,并嘗試區(qū)分玉米種子生產質量和品種質量改善的不同影響,以及在不同時期的差異。

        三、玉米種子質量的改善

        (一)玉米品種改良

        如前所述,種子質量水平提升包括品種改良和生產質量提升。從品種改良來看,由于品種是決定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的內在因素,因此研發(fā)單產增加的新品種是中國玉米育種的重要方向,近年來改良新品種不斷涌現。依據楊揚等[20]對1972年以來的中國玉米品種審定數據的統(tǒng)計,截至2013年,省級以上審定的總品種數為6291個,除去停止推廣的品種,現存省級以上審定的總品種數為2882個。這些玉米品種主要是在2000年后通過國家或省級審定并推廣的。在當前市場上合法存在的玉米審定品種中,國審品種數為332個,其中2003年后通過審定的品種數276個,占現存國審品種的83.4%;現存的省級審定品種數4754個,2000年以后通過審定的品種數為4443個,占現存省審品種的 94.1%。

        在近年選育的新品種中,鄭單958、先玉335、浚單20等一批高產、耐密型玉米品種均具有相對對照品種更高的單產(如表1所示),并且在全國得到了廣泛地推廣應用。據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統(tǒng)計,2011年全國玉米種植面積仍以鄭單958為最高,其次是先玉335和浚單20,種植面積6.66萬公頃以上的品種共75個[21]。這表明,近年來中國玉米品種改良取得了相當的進展,高產優(yōu)良品種數量的快速增加和推廣從品種改良方面提升了中國玉米種子的總體質量水平。

        (二)玉米生產質量提升

        從玉米種子生產質量來看,中國目前從水分、純度、凈度和發(fā)芽率4個方面*目前執(zhí)行的玉米種子質量標準為:水分≤13%,凈度≥99%,發(fā)芽率≥85%,純度≥96%。來評估。農業(yè)部對玉米種子質量監(jiān)督檢查結果表明,近年來,玉米種子質量樣品合格率由1996年的48%*數據源自范小建《在全國南繁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一文,載于《種子世界》,2006年第3期。提高到2002年的84.3%,再進一步提升至2013年98.6%,企業(yè)合格率亦由2002年的77.8%提高至2013年的98.2%(表2)。從檢測數據平均值來看,水分、純度、凈度和發(fā)芽率各項指標均有顯著改善*數據來源:《農業(yè)部辦公廳關于2005年種子質量監(jiān)督抽查情況的通報》(農辦農[2006]33號);《農業(yè)部辦公廳關于2006年種子質量監(jiān)督抽查情況的通報》(農辦農[2007]40號)。。這表明,在近年玉米新品種倍出,全國玉米種子市場規(guī)模快速擴張的背景下,中國玉米種子的生產質量亦同步明顯提升,促進了玉米種子總體質量水平的提高。

        表1 近年選育的代表性玉米品種增產效果與種植情況

        數據來源:農業(yè)部相關品種審定公告和全國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編《全國農作物主要品種推廣情況統(tǒng)計表2011》。

        表2 近年玉米種子生產質量監(jiān)督抽查結果 單位:%

        資料來源:農業(yè)部辦公廳通報種子質量監(jiān)督抽查結果(2002—2013)。

        四、模型設定與數據來源

        借鑒諸多探討農業(yè)生產率的相關文獻[5,22-23],我們基于經典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數來實證評估玉米種子質量改進和其他因素對玉米產出的影響。

        Yit=αi+γSit+∑βkXik+εit

        (1)

        其中Yit表示第i個省第t年的單位產出,Sit是表示種子質量改進的變量,Xik是影響單位產出的其他因素,εit是誤差項,αi是與地區(qū)有關的特定效應。在影響單位產出的其他因素中,我們納入了投入相關的變量,包括勞動投入、化肥施用、灌溉、災害天氣和播種面積。同時考慮到在玉米生產中可能存在蛛網模型效應,模型中也包括滯后的玉米價格變量,以反映當期生產投入受前期玉米價格影響的特征。除災害天氣和播種面積外,預期這些變量的增加將提升玉米單位產出。

        對種子質量水平的總體評估是一個難點,已有研究中罕有涉及。Rozelle、 Jin、 Huang等[24]曾構建了兩種衡量種子質量的方法:單位產出邊界(yield frontier)和單位產出潛力(adopted yield potential),前者指某一品種的實驗站最高單位產出量,后者指農民采用的所有品種在實驗站的平均單位產出量。這兩種方法由于采用的是實驗站數據,更多地反映了在特定條件下的種子質量水平,但可能未能反映農民大規(guī)模使用的種子的質量水平*根據Jin、Huang、Hu等的研究[27],單位產出潛力和實際單位產出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如1981年兩者相差51%,1995年為38%,而單位產出邊界和實際產出之間的差距則更大,分別為61%和55%。。因此,本文并未沿用其評估方法。

        如前文所指出的,我們認為,種子質量改進包括品種改良和生產質量提升。然而,由于缺乏滿足實證研究要求的省級層面相應指標的詳細統(tǒng)計數據,實證估計中難以構建一個能直接評估農民所采用的玉米種子質量的指標?;谝陨峡剂?,我們采用以下兩種方法來間接測量玉米種子總體質量水平:一是基于單位面積種子用量構建的指數;二是基于單位種子平均價格構建的指數。

        本文首先將基于單位面積種子用量構建指標(簡稱指標一)來評估種子總體質量水平變動。之所以采用這一方法,是因為基于單位面積用種量構建的指標可以間接衡量種子質量水平的總體變化,并且,這一指標主要評估反映了玉米種子生產質量的變動。近年主導的玉米品種鄭單958、先玉335、農大108、浚單20等均為耐密植品種,雖然種植密度提高了,但是近年單位面積的種子使用量卻呈下降趨勢*數據來源: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價格司編《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2003—2013年)。。出現這一情形一方面是玉米品種改進,更重要的則是種子生產質量的提高,特別是其中發(fā)芽率等指標的大幅提高,使得玉米種子播種由以前的多粒播種向單粒播種方向發(fā)展,從而大大減少了單位面積用種量[26-28]。因此,本文選擇單位面積種子用量相應指標評估種子總體質量水平。在具體構建指標時,我們基于單位面積種子用量數據,構建以2002年為基期的定基指數。由于單位面積種子用量與種子質量成反向關系,為了后續(xù)估計結果分析的方便,我們對其進行了求倒計算,得到最終的定基指數。這一變量的估計系數符號預期為正,即種子生產質量水平的提高將增加玉米單位產出。

        其次,我們也將采用基于單位種子均價計算的定基指數(簡稱指標二)間接評估種子總體質量水平。近年來單位面積玉米種子費用大幅增長,2013年比2002年上漲了161.6%*數據來源: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價格司編《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2003—2013年)。。而在此期間,單位面積種子用量卻趨于減少,這意味著單位種子平均價格的提高。玉米種子均價上漲受多種因素驅動:一方面源于總體物價水平上升帶來的種子行業(yè)成本上漲,另一方面則主要源于優(yōu)良品種的高質高價,即種子質量的改進帶來的均價上漲。因此,在盡可能剔除影響單位種子均價的通脹因素后,基于單位種子價格構建的指標能夠從另一個角度間接評估玉米種子質量總體水平的變動,并且,這一指標主要評估反映了玉米品種改進帶來的質量變動。為比較準確地評估,我們首先基于單位面積種子費用和單位面積種子用量數據計算得到單位種子平均價格,并轉換為以2002年為基期的定基指數。然后,我們采用農用種子生產資料價格定基指數剔除總體物價水平上升造成的種子均價上漲因素,得到最終的評估指標數據。由于種子均價與種子質量水平成正向關系,因此我們預期變量的符號為正,表明種子總體質量提高將增加玉米單位產出。

        本文將采用全國玉米主要種植區(qū)20個省(市)2002—2012年數據進行實證估計。用于評估種子質量的原始數據來源于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價格司編《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2003—2013年)和中國國家統(tǒng)計局的“國家數據”網站。所有數據均進行對數化處理。

        五、估計結果

        由于截面?zhèn)€數大于時序個數,我們采用截面加權的混合最小二乘法對模型進行估計。采用基于單位面積種子用量(指標一)和基于單位種子均價(指標二)構建的評估指標的估計結果分別如表3和表4所示。為考察比較種子質量對不同時期的影響,我們同時將樣本期分為2002—2007年和2008—2012年兩個時期,對其分別進行相應估計。

        表3 基于種子質量評估指標一的估計結果

        ①采用水災旱災受災面積占比指標,該指標值等于水災旱災受災總面積(千公頃)/農作物總播種面積(千公頃)×100。此處受制于數據可得性,采用了與周偉娜,蔣遠勝[9]類似的處理方法,即假定天氣災害在不同種類作物中的分布是均勻的,因此各類作物的受災比例相同。

        ②采用有效灌溉面積占比指標,該指標值等于有效灌溉面積(千公頃)/農作物總播種面積(千公頃)×100。此處受制于數據可得性,同樣采用了與周偉娜,蔣遠勝[9]類似的處理方法,即假定有效灌溉在不同種類作物中的分布是均勻的,因此各類作物的有效灌溉比例相同。

        ③采用玉米生產價格指數,并將原始環(huán)比價格指數轉換為2002年為基期的定基指數。

        注:***、**、*分別表示系數估計結果在1%、5%、10%的水平上顯著。

        表3估計結果基本符合預期,玉米單位產出顯著受種子質量水平、災害天氣、種植面積、玉米價格水平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對于本研究重點考察的種子質量因素,表3結果顯示,種子質量變量的估計系數相當顯著,系數符號符合預期,表明隨著種子總體質量特別是生產質量的提高,玉米單位產出將增加。采用2002—2012年數據估計的系數值表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玉米種子質量改善1%,將促進玉米單位產出增長約0.11%。而采用2002—2007年和2008—2012年數據估計的該變量系數值分別為0.14和0.16,顯示近年玉米種子質量改善對玉米單位產出的影響有所提升??傮w而言,玉米種子質量水平特別是生產質量改善顯著促進了過去十余年中國玉米單位產出的提高,并且這種促進作用近年有所增強,但是,從估計系數值來看,促進作用并不突出。

        表4 基于種子質量評估指標二的估計結果

        注:***、**、*分別表示系數估計結果在1%、5%、10%的水平上顯著。

        在其他影響因素中,滯后一期的玉米價格顯著正向影響玉米單位產出,而災害天氣和種植面積則為顯著的負向影響。表3也表明,勞動投入變量在所有估計中的估計系數為負值,與預期相反,這一估計結果與其他討論中國玉米生產的文獻[5,8]的結果類似。可能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我們采用的衡量勞動投入的方法或者統(tǒng)計數據原因,使得我們沒能真實地評估勞動投入的邊際改變與玉米單位產出之間的關系;二是中國玉米生產中勞動力的投入相對過多,超過了要素組合的最佳比例,從而造成了勞動投入的彈性為負的結果。而勞動投入變量不顯著亦表明,在該時期內,其并非約束中國玉米生產效率的顯著因素。

        另外一個令人意外的估計結果是,灌溉水平變量的估計結果或者為負,或者為正但不顯著,表明有效灌溉面積占比的提高未能正向影響玉米單位產出水平。這一結果與Rozelle、 Jin、 Huang等[24]對玉米生產率影響因素的研究發(fā)現一致。原因一方面在于,中國農業(yè)灌溉系統(tǒng)仍相對落后,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仍不足,特別是未能在災害天氣發(fā)生時發(fā)揮作用,因而未能顯著正向促進玉米生產單位產出的提高;另一方面則可能是反映災害天氣因素的變量中已經部分包含其影響;最后,這一結果也可能是Rozelle、 Jin、 Huang等[24]所指出的統(tǒng)計數據和測量問題,因為本文采用的灌溉變量數據為替代數據,即農作物有效灌溉面積占比數據,并非玉米有效灌溉面積占比數據。

        表4估計結果與表3類似,總體而言,除勞動投入變量外,其余變量的系數符號基本符合預期。除之前已探討的變量外,值得注意的是,與張穎等[5]等研究結果類似,化肥使用量的估計系數在多數估計中均不顯著,表明在這一時期,化肥施用量并不是影響玉米單產的顯著約束因素。

        表4亦表明,評估種子質量的變量的估計系數在所有估計中均顯著,系數符號符合預期,顯示出玉米種子質量提升將促進玉米單位產出增加。模型估計的系數值揭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以2002—2012年樣本期考察,玉米種子質量改善1%,將促進玉米單位產出增長約0.05%。而以2002—2007年和2008—2012年樣本期考察,玉米種子質量改善的促進效用由0.18%顯著下降至0.08%。這一比較結果可能出乎期望,但卻與近年中國農民采用的玉米主導品種更新趨勢一致。前文已經指出,最近幾年中國玉米種植品種中,占據前三位并大幅領先的品種仍然是鄭單958、先玉335和浚單20,而這些品種均為21世紀初期育成并推廣的品種,在這些品種推廣初期的幾年,其大量推廣顯著提升了中國玉米種子質量的總體水平,因此,在此時期內(2002—2007年)對玉米單位產出的促進效果較大。而后,由于這些品種在最近的幾年(2008—2012年)仍占據主要的市場份額,在邊際收益遞減規(guī)律作用下,其對玉米單位產出的促進作用衰減亦在情理之中。這也意味著,未來需要推動更加優(yōu)良的新品種的創(chuàng)新和推廣,加速品種更新。

        另外,特別值得說明的是,從表4和表3估計結果比較來看,在2002—2007年和2008—2012年兩個時期中,表4揭示的是種子質量改善對玉米單位產出促進效應下降,而表3揭示的則是促進效應提高,兩者結果似乎矛盾,但我們認為,這一結果實際上并不沖突。原因在于,本文評估種子質量水平的兩種方法各有側重,因而評估結果所反映的種子質量內涵有所不同。如前文所詳細說明的,表3采用的種子質量評估指標主要評估反映的是種子生產質量的變動,而表4采用的指標主要評估反映的是品種質量變動。因此,兩者結果并不相同。誠然,雖然從評估方法看,這兩個評估種子質量水平的指標各有側重,但由于數據和方法所限,兩個指標無法精確地區(qū)分生產質量和品種質量,兩者之間可能有交叉重疊之處。

        六、主要結論與政策含義

        本文利用玉米主產區(qū)20個省2002—2012年的分省數據,實證評估了種子質量水平提升對中國玉米單位產出的影響,主要結論如下:

        一是玉米單位產出顯著受種子質量水平的影響。估計結果顯示,無論是種子生產質量提升,還是種子品種改良,均正面顯著地促進玉米單位產出的增加,但玉米品種質量提升的促進作用近年有所弱化。

        二是玉米單位產出亦受災害天氣、種植面積、玉米價格水平等因素的綜合影響,特別是災害天氣的負面影響顯著。

        推動玉米持續(xù)增產,出路在科技進步,核心是主攻單產[1]。依本文的研究結論,提升單產的重點是進一步提升種子質量水平,同時應對災害天氣等負面因素的影響。具體措施如下:

        首先,大力支持玉米種子品種創(chuàng)新,加快品種更新。應進一步創(chuàng)新種業(yè)研發(fā)體制,創(chuàng)新公共與私人部門的科研分工和對接機制,進一步釋放創(chuàng)新活力。通過持續(xù)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激勵鼓勵公共部門和私人企業(yè)分工合作,加強基礎性、前沿性科學研究,選育高產優(yōu)質新品種[21],并通過新品種推廣加快品種更新,以更大發(fā)揮品種質量提升對于玉米單位產出增加的促進作用。同時,應加強對品種真實性的檢測和監(jiān)督管理,保障品種權,為新品種研發(fā)提供公平的市場競爭環(huán)境。

        其次,健全種子生產質量標準體系,進一步提高種子生產質量??商剿鹘⑥r作物種子質量標準“四級種子等級系統(tǒng)”和“八項質量指標系統(tǒng)”,由原來純度、凈度、發(fā)芽率、水分四項因子指標,調整和增加為純度、凈種子、發(fā)芽率、水分、雜質、其他作物種子總量、雜草種子、有毒(有害)雜草種子等八項指標[29],并逐步提高相關指標標準,提升種子生產質量水平。同時,種子管理部門加強日常質量檢查和監(jiān)督。

        再次,加大對現有政府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的資金支持,并引入種子企業(yè)等市場力量,健全社會化技術服務體系,突破農技推廣服務末端瓶頸,引導激勵農民選擇良種良法。

        最后,大力推進新一輪農田水利基本設施建設,提高有效灌溉水平,大力增強玉米生產抵御干旱和洪澇災害的能力[21]。同時,在推行農產品最低收購價改革中,穩(wěn)定玉米收購價格,發(fā)揮價格對于玉米生產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韓長賦. 玉米論略[J]. 農業(yè)經濟問題, 2012, (6): 2.

        [2]吳永常, 馬忠玉, 王東陽. 我國玉米品種改良在增產中的貢獻分析[J]. 作物學報, 1998, 24(5): 595-600.

        [3]胡瑞法, 張世煌, 石曉華. 采用參與式方法評估中國玉米研究的優(yōu)先序[J]. 中國農業(yè)科學, 2004, 37(6): 781-787.

        [4]李少昆, 王崇桃. 我國玉米產量變化及增產因素分析[J]. 玉米科學, 2008, 16(4): 26-30.

        [5]張穎, 趙寬遼, 路燕. 我國玉米生產要素貢獻率和地區(qū)差異實證分析——基于 21 個玉米主產省 (去, 市) 的面板數據[J]. 河南農業(yè)科學, 2013, 42(8): 182-185.

        [6]李家洋. 加強種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 保障中國糧食安全[J]. 中國農村科技, 2012, (2): 21-25.

        [7]ROSEGRANT M W, EVENSON R 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Sources of Growth in South Asia[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2, 74(3): 757-761.

        [8]張雪梅. 我國玉米生產增長因素的分析[J]. 農業(yè)技術經濟, 1999, (2): 32-35.

        [9]周偉娜, 蔣遠勝. 1990—2005 年中國玉米產出增長的主要影響要素分析[J]. 四川農業(yè)大學學報, 2009, 27(2): 157-161.

        [10]王崇桃, 李少昆. 玉米生產限制因素評估與技術優(yōu)先序[J]. 中國農業(yè)科學, 2010, 43(6): 1136-1146.

        [11]郭志超. 我國玉米生產函數及技術效率分析[J]. 經濟問題, 2009, (11): 74-78.

        [12]LOBELL D B, ASNER G P. Climate and Management Contributions to Recent Trends in US Agricultural Yields[J]. Science, 2003, 299(5609): 1032-1032.

        [13]LOBELL D B, FIELD C B. Global Scale Climate-Crop Yield Relationships and the Impacts of Recent Warming[J].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2007, 2(1): 014002.

        [14]MALTAIS-LANDRY G, LOBELL D B. Evaluating the Contribution of Weather to Maize and Wheat Yield Trends in 12 US Counties[J]. Agronomy Journal, 2012, 104(2):301-311.

        [15]DUVICK, DONALD N. The Contribution of Breeding to Yield Advances in Maize (Zea mays L.)[J]. Advances in Agronomy, 2005, (86): 83-145.

        [16]RUSSELL W A. Genetic Improvement of Maize Yields[J]. Advances in Agronomy (USA), 1991, (46):245-298.

        [17]CUNHA FERNANDES J S, FRANZON J F. Thirty Years of Genetic Progress in Maize (Zea Mays L.) in a Tropical Environment[J]. Maydica, 1997, 42(1):21-27.

        [18]DUVICK D N, SMITH J S, COOPER M. Long-Term Selection in a Commercial Hybrid Maize Breeding Program[J]. Plant Breeding Reviews, 2004, 24(2):109-152.

        [19]CI X, LI M, LIANG X, et al. Genetic Contribution to Advanced Yield for Maize Hybrids Released from 1970 to 2000 in China[J]. Crop science, 2011, 51(1): 13-20.

        [20]楊揚, 王鳳格, 趙久然, 等. 中國玉米品種審定現狀分析[J]. 中國農業(yè)科學, 2014, 47(22): 4360-4370.

        [21]趙久然, 王榮煥. 中國玉米生產發(fā)展歷程, 存在問題及對策[J]. 中國農業(yè)科技導報, 2013, 15(3): 1-6.

        [22]GRUERE G P, SUN Y. Measuring the Contribution of Bt Cotton Adoption to India’s Cotton Yields Leap[R]. 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IFPRI), 2012.

        [23]O’GORMAN M, PANDEY M. Cross-Country Disparity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Quantifying the Role of Modern Seed Adoption[J].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2010, 46(10): 1767-1785.

        [24]ROZELLE S, JIN S, HUANG J, et al. The Impact of Investments in Agricultural Research 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China[M]∥EVENSON R E, GOLLIN D. Crop Variety Improvement and Its Effect on Productivity: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Oxon: CABI Publishing, 2003: 361-386.

        [25]JIN S, HUANG J, HU R, et al. The Creation and Spread of Technology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China’s Agriculture[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2, 84(4):916-930.

        [26]邢茂德, 徐剛, 王建華, 等. 玉米單粒播種的發(fā)展現狀與對策[J]. 中國種業(yè), 2013, (6): 14-15.

        [27]陳寧, 薛小花, 郭建東, 等. 玉米單粒播種技術芻議[J]. 中國種業(yè), 2011, (8): 28-29.

        [28]趙慶華. 玉米單粒機械播種及栽培技術要點[J]. 種業(yè)導刊, 2010, (12): 28-28.

        [29]張萬松, 王春平, 張愛民, 等. 國內外農作物種子質量標準體系比較[J]. 中國農業(yè)科學, 2011, 44(5): 884-897.

        The Effect of Seeds Quality Improvement on Maize Yield

        CHEN Long-jiang1, Michael R. Reed2

        (1.GuangzhouInternationalTradeCenterKeyResearchBase,GuangdongUniversityofForeignStudies,Guangzhou510006,China; 2.DepartmentofAgriculturalEconomics,UniversityofKentucky,LexingtonKY40546,U.S.A)

        Abstract:The core of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of output lies on yield which is essentially affected by seed quality among many factors. This paper, using the data covering 20 key maize-producing provinces in China, empirically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seed quality improvement on maize yield. It is revealed, by using two measurements on seed quality, that maize yield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affected by seed quality, but the positive effect of varieties improvement has weakened in more recent years. Therefore, some measures, including promoting the breed of new fine varieties, improving the system of seed production quality standard and strengthening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ervices system, should be taken to improve the varietal and production quality of maize seeds as well accelerate the update and replacement of varieties adopted by farmers.

        Key Words:maize yield; seeds quality; varieties breeding; grain supply and demand

        中圖分類號:F32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202(2016)03-0019-09

        作者簡介:陳龍江(1977—),男,湖南瀏陽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州國際商貿中心重點研究基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業(yè)經濟、國際貿易。E-mail: ljchen@gdufs.edu.cn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2CGL064)、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11YJC790013)、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引進人才科研啟動項目(X3412008)

        收稿日期:2016-04-06

        DOI:10.7671/j.issn.1672-0202.2016.03.003

        猜你喜歡
        品種選育
        天麻生態(tài)栽培中的品種選育研究
        美國紅楓AHP綜合評價體系的建立及其在品種選育中的應用
        鄂西多花木藍的栽培利用及推廣
        耐密高產玉米新品種榮鑫338的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
        中藥資源遷地保護的現狀及展望
        南豐蜜桔高糖優(yōu)株“ZZL—03”及未來品種選育方向
        現代園藝(2016年17期)2016-10-17 07:29:04
        貴州白山羊繁殖性能研究
        秋季專用牛心甘藍新品種錦秋55的選育
        優(yōu)質糯玉米新品種宿糯3號的選育及栽培要點
        魯小豆1號新品種的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
        色系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男人第一av网站| 中国妇女做爰视频| 天天摸夜夜摸夜夜狠狠摸| 亚洲精品一区国产欧美| 亚洲欧美日韩人成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欧美自拍区|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99久久|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内精| 亚洲三级中文字幕乱码| 肥老熟女性强欲五十路| 精品国产综合区久久久久久 | 亚洲女人的天堂网av| 色偷偷久久久精品亚洲|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夜字幕| 性裸交a片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夜夜爽|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老人 | 精品露脸国产偷人在视频| 国产三级久久久精品麻豆三级| 男人的天堂无码动漫av| 国产性生交xxxxx免费| 国产亚洲高清不卡在线观看| 日本激情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偷拍| 亚洲乱妇熟女爽到高潮视频高清| 色大全全免费网站久久| 国产麻豆md传媒视频|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狼| 中文字幕无码日韩欧毛| 亚洲国产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免费一区二区av| 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久久蜜桃 | 日韩在线手机专区av| 亚洲大胆美女人体一二三区| 亚洲天堂av一区二区| 亚洲av色欲色欲www| 欧美性大战久久久久久久| 一本无码人妻在中文字幕| 亚洲区1区3区4区中文字幕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