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帆
40歲的時候,給自己定下一個目標,要在60歲之前游歷100個國家,而這種游歷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旅游,是深度的了解和感受。正如木心先生給學生上文學課,常會說,今后諸位走訪列國,必要熟讀該國的人物和史跡,有備而去,才是幸福的出游。這些年來,每每到一個國家,也必是如此這般做好功課,查資料,看路書,可是每一次,到達一個國家的感受像極了陳丹青先生描述的那樣:“待飛機落地,入了賓館,然后抬腳走到馬路上,我于這是國家的認知,才剛剛開始,直白地說,新到一國而使我油然動衷的一刻,正是無知?!庇捎诠ぷ麝P系,我有很多機會幫助我實現(xiàn)這個目標,出乎意料的是,這種機會賦予了這種游歷更深一層的意義,那就是與當?shù)厝顺浞值亟煌蜏贤ê?,我深刻體會到,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國家間的關系發(fā)展既需要政府間關系的“硬”支撐,也離不開人民友好的“軟”助力。我想,這樣的游歷,才是最最幸福的出游吧。
令我心醉神迷的劍橋
來到劍橋才知道,這座有800年歷史的大學城,開車兩個小時就可以轉完,人口只有12萬。但卻因為它的每一個建筑,每一棵樹,每一座橋都蘊藏了太多的故事,即便你在這里讀四年書,也許都無法讀完這座小城的歷史。走在狹窄的街道上,你不時會穿越時空與牛頓、達爾文、哈佛相遇,在他們讀書的地方駐足。我有幸被當?shù)赜讶税才抛≡趧虼髮W的Murray Edward學院的學生宿舍,體會一把做劍橋學生的感覺。三天時間實在太短了,每天十幾公里的步行也只是匆匆一瞥,站在當年徐志摩寫就《再別康橋》的地方,看著怡然蕩舟在康河上的游人,劍橋,令我如此的心醉神迷!感謝英國友人推薦《劍橋:大學與小鎮(zhèn)800年》這本書,讓我可以有足夠的時間慢慢地在書中繼續(xù)品味它。別了,劍橋,我還會再來。
毛里求斯,怎一個美字了得
晨跑的時候,一束陽光打在街對面的山上,半小時后驚喜地看到了彩虹,而這樣的驚喜在毛里求斯人看來就像每日照常升起的太陽。在這里,平淡而幸福的生活就是小小的麻雀會不時地駐足在我們的餐桌上自然地和我們共進早餐。在當?shù)厝说囊龑?,我們有幸全方位了解這個美麗的國家。毛里求斯是一個極有特色的國家,它屬于非洲大陸,但是由印度人、歐洲人、華人和各種混血人種組成,它和想象中的非洲國家截然不同,站在海邊,它的浪漫和洋派像歐洲,走進森林,又像極了德國的黑森林,踏入餐館,以為是到了印度或是法國,只有看到它的建筑,才知道這里是非洲;這里的華人不說中文,他們講英文或法文,華人的比例越來越少,年輕的一代出國留學就不再回來,學中文的都是外國人,教中文的也是外國人,這使得我們在有些學校圖書館看到的中文書已經(jīng)有了相當?shù)臍v史,而由于圖書管理員不懂中文,書是被倒著放的;在這里,開車是右舵,交通極為有序,汽車永遠禮讓行人,每個人都彬彬有禮,這是被英法殖民的結果;這里的政府每三年換屆一次,每一次換屆,各機構和部門的負責人就會全部重新洗牌,上午還是校長,下午就必須離開學校,不得不重新?lián)駱I(yè);這里沒有工業(yè),空氣質(zhì)量排世界第二(猜猜第一是哪個國家?),食品基本靠進口,是個離岸金融業(yè)比較發(fā)達的國家。早已滅絕了300多年的渡渡鳥依然是這里人們心中的寶,多種族、多語言、多元文化在這里像鳥和人類的關系一樣和諧共融??傊?,毛里求斯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與眾不同的非洲國家。馬克·吐溫曾經(jīng)在他的《赤道漫游記》中寫道,上帝在創(chuàng)造天堂之前創(chuàng)造了毛里求斯。在這里,PM2.5值幾乎為零,肆意呼吸這里的空氣變成來毛里求斯最大的免費福利。此行最大收獲是,我們找到了理想的合作伙伴,一所法國人創(chuàng)辦的學校,1000人的學校有7個年級的200多名學生選修了中文課,而教中文的老師卻是法國人。我們將會在派出教師和本土漢語教師培訓項目上展開合作。
祈福尼泊爾
2015年4月25日,驚聞尼泊爾發(fā)生8.1級地震,我第一時間與中尼友協(xié)、駐尼使館和我們的孔子課堂合作學校取得聯(lián)系,得知我們的同事、在尼的朋友、老師和學生平安無事,一顆懸著的心終于落了地。尼泊爾,我去過6次,有時是因為工作,有時是應朋友要求一次次當向導,對那片土地太熟悉了,對所有的古跡和景點都如數(shù)家珍。在尼泊爾還有很多我的朋友,他們質(zhì)樸、善良又不失熱情,而地震給尼泊爾造成了巨大損失和傷亡,很多我們曾去過的地方變成了廢墟。令我感動的是,和我一起去過尼泊爾的朋友第一時間發(fā)來問候并希望發(fā)起對尼泊爾的捐助行動。一天時間,我們發(fā)起建立的“祈福尼泊爾”微信群,有近百人自愿申請加入,來自各方的愛心人士聚集在這個平臺上共商善舉。只言片語,點點滴滴,都顯示著大愛無疆。三天時間,我們募集到18萬的善款,并在第一時間將價值6萬元的藥品運送到尼泊爾那些被地震傷及的災民手里。三天來,我們常常會被大家這種胸懷天下的情愫感動,被充滿愛的人性的光芒感動。有位朋友為此次募捐寫了一首詩,在此摘錄其中幾句:祈福尼泊爾,我們跨越了種族的愛。祈福尼泊爾,我們升華了血緣的情,祈福尼泊爾,我們釋放了本能的悲憫。祈福尼泊爾,我們托付了心魂的安寧。
非洲記者眼中不一樣的中國
2015年10月,我院承辦了中國公共外交協(xié)會的 “中非新聞交流研修班”,我們帶領尼日利亞和加納的主要媒體的13名記者在中原大地走訪了三天,所到之處,非洲的小伙伴們都驚呆了。一個小小的縣級市,企業(yè)規(guī)模之宏大,管理之現(xiàn)代,發(fā)展之迅速無不體現(xiàn)著驚人的中國速度! 在最后的告別晚宴上,非洲記者團團長談了他來到中國10天的感受:“我第一次來到中國,它和我之前想象的完全不同。中國人民的友好和熱情給了我們?nèi)缂业母杏X,每個人都對我們微笑。中國的企業(yè)令我們震驚,我們看到中國的年輕人勤奮工作,積極向上,每個人都很努力。我們希望我們的政府也能像中國的政府一樣領導我們的人民過上這樣的好日子,我們希望我們的人民也能像中國的人民一樣勤奮努力。我看到各級政府有條不紊地工作,看到他們給予企業(yè)的支持,我感觸頗深。我一定會把我看到的告訴我們國家的人民。我希望我有機會還能再來中國,中國的美食太誘人了,10天來數(shù)不清吃了多少種美食,也不知道還有多少種美食沒有吃到,我會想念中國的!再次謝謝你們的熱情款待!”
我想,這位記者是說出了他的心里話,在一路的交談中,他不斷地感嘆他在中國的所見所聞,他的表揚是真誠的,當然他的質(zhì)疑也是直率的,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西方人說“Yes”的時候心里想的就是“Yes”,我們有時說“Yes”的時候,心里其實想的是“No”。但無論“Yes”還是“No”,充分的交流才能使我們彼此更了解,而文化交流又是所有交流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