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米,雷素云,高 麗,楊翠先
(云南省傳染病??漆t(yī)院檢驗科,云南昆明 650301)
?
AIDS患者培養(yǎng)檢出白假絲酵母菌的分布特點及其耐藥分析
張米,雷素云△,高麗,楊翠先
(云南省傳染病專科醫(yī)院檢驗科,云南昆明 650301)
摘要:目的探討白假絲酵母菌在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患者培養(yǎng)標本中的分布特點及其耐藥狀況,為臨床診斷及治療提供依據(jù)。方法采集患者體液標本進行分離培養(yǎng),并對分離出白假絲酵母菌的菌株進行藥敏實驗。結果白假絲酵母菌分布比例在糞便中最高,占43.6%,咽拭子次之,占26.2%;白假絲酵母菌對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兩性霉素B、5-氟胞嘧啶的最小抑菌濃度(MIC)范圍分別為0.06~8、0.125~4、1~128、0.5~1以及1~32 μg/mL,耐藥率分別14.5%、19.4%、16.5%、0.0%、1.9%。結論對AIDS患者進行多種標本類型的真菌培養(yǎng)可提高白假絲酵母菌檢出率,兩性霉素B及氟胞嘧啶可作為白假絲酵母菌感染治療的首選藥物。
關鍵詞: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白假絲酵母菌;藥敏試驗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在疾病的進程中容易并發(fā)真菌感染,是導致AIDS相關疾病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感染性真菌主要為條件致病性真菌,以白假絲酵母菌為主[1-6]。白假絲酵母菌病是細胞免疫受損人群常見的機會性感染,本院感染科專門收治AIDS患者,白假絲酵母菌病也是本院AIDS患者合并感染的特征性疾病之一,回顧分析本院2012~2014年AIDS合并白假絲酵母菌感染者培養(yǎng)標本的分布及藥敏結果,了解本院白假絲酵母菌感染的分布特點,以及耐藥變遷情況,為醫(yī)院感染科合理使用抗真菌藥物及感染控制管理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2~2014年由本院各臨床科室送檢的糞便、咽拭子、分泌物、膿液、尿液、血液及痰培養(yǎng)標本中檢出白假絲酵母菌共206例。感染者年齡為21~83歲,男139例、女67例,漢族180例、彝族4例、壯族4例、白族3例、傣族3例、回族2例、苗族2例、佤族2例、納西族2例、景頗族1例、傈僳族1例。
1.2儀器與試劑BACT/ALERT 3D120全自動血培養(yǎng)儀及專用需氧血培養(yǎng)瓶、厭氧血培養(yǎng)瓶,VITEK-2 compact15全自動微生物分析系統(tǒng)及配套專用細菌鑒定卡:YBC,TTC-沙氏培養(yǎng)基為生物梅里埃公司產品,血平板、酵母樣真菌藥敏試劑盒(微量稀釋法)為生物梅里埃公司產品,均在有效期內使用。
1.3方法
1.3.1AIDS診斷HIV抗體蛋白印跡記法檢測為陽性。
1.3.2微生物培養(yǎng)(1)患者血液標本:抽取7 mL以無菌操作分別注入進口梅里埃需、厭氧培養(yǎng)瓶中,培養(yǎng)儀在溫度為35 ℃的條件下振蕩培養(yǎng)。培養(yǎng)報告陽性轉種血平板及TTC-沙保平板,48 h后均生長圓形,白色,奶油樣,光滑,3~5 μm大小菌落。取TTC-沙保平板上菌落涂片革蘭染色,可見革蘭陽性圓形孢子。(2)痰液及其他標本:接種于血平板、TTC-沙保平板、麥康凱平板,接種完畢放35 ℃孵箱培養(yǎng)48 h,每日觀察生長情況;沙保平板,48 h后均生長圓形,白色,奶油樣,光滑,3~5 μm大小菌落。
1.4微生物鑒定及藥敏實驗取TTC-沙保平板上菌落上YBC卡,30 ℃孵育24 h,上VITEK-2 compact15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進行菌種鑒定;藥敏試驗采用生物梅里埃酵母樣真菌藥敏試劑盒(微量稀釋法)進行檢測。
2結果
2.1年齡分布206例患者平均年齡為43.7歲,其中21~<45歲125例,45~<61歲54例,61~83歲27例,見表1,男女比例為2.1∶1。
2.2標本類型分布構成比對來源分類發(fā)現(xiàn),糞便90例、咽拭子54例、痰液43例、尿液5例、膿液4例、血液2例,見表2。2.35種抗真菌藥物的最小抑菌濃度(MIC)值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兩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抗白假絲酵母菌的MIC范圍分別為0.06~8、0.125~4、1~128、0.5~1及1~32 μg/mL。各抗真菌藥物的MIC值分布情況見圖1。
2.4抗真菌藥物的敏感性對常用抗真菌藥物的敏感性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和5氟胞嘧啶的耐藥率分別為19.5%、16.5%、14.5%、1.9%。具體藥物敏感性結果見表3。
表1 AIDS患者的年齡分布
表2 白假絲酵母菌的標本類型分布
表3 白假絲酵母菌的藥敏試驗結果
圖1 5種抗真菌藥物對白假絲酵母菌的MIC值分布情況
3討論
近年來AIDS合并機會性感染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呈急劇上升趨勢,特別是機會性真菌感染已日益受到醫(yī)學界的關注。白假絲酵母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是人體的一種條件致病菌。正常人體的皮膚、口腔、腸道、肛門、陰道等均有該菌種的寄生。在AIDS合并深部真菌感染人群中,白假絲酵母菌是最為多見的致病菌種之一[7]。國外有研究認為白假絲酵母菌感染與發(fā)病者自身攜帶該菌有關,是正常菌種在機體免疫力下降等特殊狀況下發(fā)生的內源性感染,與環(huán)境的關系不甚密切[8]。
本資料培養(yǎng)分離出白假絲酵母菌206例感染人群中,主要的年齡段在21~45歲,到達61%,而60歲以上患者僅占13%。本研究中分離鑒定出來的白假絲酵母菌主要來自糞便(44%)、咽拭子(26%)和痰液標本(20%)與非AIDS患者假絲酵母菌感染中的樣本來源有差異[9-10]。導致白假絲酵母菌感染青年化及感染部位特殊性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在AIDS的疾病進程中,病毒破壞了機體的免疫系統(tǒng),導致機體菌群失調,使得條件致病菌繁殖增加,引起感染,而腸道和呼吸道又是白假絲酵母菌感染和散播的中心器官。
近年來,一些新型廣譜、高效、低毒的抗真菌藥物逐漸應用于臨床。但由于價格昂貴,臨床應用較多的仍是傳統(tǒng)抗真菌藥物。由于傳統(tǒng)抗真菌藥物存在種類有限、毒副作用大等缺陷,而且在藥物治療過程中不斷出現(xiàn)的耐藥菌株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現(xiàn)有抗真菌藥物的臨床效果。
規(guī)范系統(tǒng)的抗真菌治療是AIDS合并白假絲酵母菌的重要手段,抗真菌藥物的耐藥情況日趨嚴重問題越來越受到臨床醫(yī)生的關注。本院臨床治療患者嚴格按指南[11]執(zhí)行,誘導期使用兩性霉素B加用氟胞嘧啶,鞏固期、維持期治療均使用氟康唑。本研究對AIDS患者中感染的白假絲酵母菌株藥物敏感性進行統(tǒng)計分析,為合理使用抗真菌藥物提供臨床數(shù)據(jù)。伏立康唑、氟康唑與伊曲康唑的抗真菌譜廣、毒性低,較多地用于臨床真菌感染的治療和預防。有研究表明,非白色假絲酵母菌對唑類藥物的敏感性明顯低于白假絲酵母菌[12]。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白假絲酵母菌對伊曲康唑的耐藥率為19.4%(MIC值為0.125~4 μg/mL),對氟康唑和伏立康唑的耐藥率為16.5%(MIC值為0.06~8 μg/mL)和14.5%(MIC值為1~128 μg/mL),與文獻報道的非AIDS患者人群感染白假絲酵母菌后發(fā)生耐藥的比率有差異[13-14]。提示在AIDS合并真菌感染的治療中,合理用藥對控制感染的進程,預防抗真菌藥物耐藥菌株的出現(xiàn)尤為重要。兩性霉素B抗真菌譜廣、腎毒性大,5-氟胞嘧啶抗菌譜較窄,故這兩種藥物的臨床應用具有一定局限性,不同的醫(yī)院使用情況也有差異。在本研究中204例AIDS患者使用兩性霉素B治療真菌感染(MIC值為0.5~1 μg/mL),無耐藥菌種產生,而184例使用5-氟胞嘧啶的患者中出現(xiàn)耐藥的菌株僅占1.9%(MIC值為1~32 μg/mL),與非AIDS感染人群的耐藥率近似[13],同時區(qū)別于非AIDS人群的真菌感染的藥物耐受性[15]。說明在AIDS患者合并真菌感染中,白假絲酵母菌對兩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的敏感性較高,可作為抗真菌治療的有效備選方案。
綜上所述,臨床抗真菌治療應引起高度重視,而白假絲酵母菌作為主要的條件致病菌,在AIDS的真菌感染發(fā)生發(fā)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臨床治療時,應根據(jù)藥物敏感性實驗結果,綜合考慮藥物特性、感染菌種類型、患者的機體免疫情況等多種因素,合理用藥,提高療效,同時預防耐藥菌株的產生。
參考文獻
[1]吳文娟,胡綠蔭,孫志華,等.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患者白假絲酵母分離株基因型及耐藥性分析[J].檢驗醫(yī)學,2007,22(6):684-687.
[2]章億剛,阮利霞.2010~2014年黃石市老年肺結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譜分析和耐藥性研究[J].臨床軍醫(yī)雜志,2014,42(11):1122-1124.
[3]胡瑩,李文華,楊紅英,等.823株假絲酵母菌菌種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11,29(1):51-52.
[4]楊自副,黃東.334株臨床假絲酵母菌的菌種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昆明醫(yī)學院學報,2010,31(3):109-113.
[5]陳雪芳,王佳良.老年患者真菌感染的臨床特點和耐藥性分析[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1,21(3):635-636.
[6]劉康海.老年人肺部感染痰培養(yǎng)結果及病原菌藥敏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1,10(13):1019-1020.
[7]黃敏.艾滋病患者深部真菌感染菌群分布及其耐藥性[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2,19(20):198.
[8]Stéphan F,Bah MS,Desterke C,et al.Molecular diversity and routes of colonization of Candida albicans in a 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as studied using microsatellite markers[J].Clin Infect Dis,2002,35(12):1477-1483.
[9]鐘麗娟,陶映,于美芳,等.臨床分離假絲酵母菌感染及其耐藥性研究[J].中國消毒學雜志,2013,30(10):928-929.
[10]王偉,石磊,薛紅,等.臨床酵母樣真菌感染特點及藥敏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2,19(30):98-99.
[11]Perfect JR,Dismukes WE,Dromer FA,et al.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ryptococcal disease:2010 update by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J].Clin Infect Dis,2010,50(3):291-322.
[12]張芳,李玉敏,崔惠景,等.醫(yī)院常見酵母樣真菌的耐藥特點分析[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08,5(11):649-650.
[13]張欠欠,任勇,成俊珍.270例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病原學檢測和耐藥性分析[J].中國熱帶醫(yī)學,2014,14(8):995-996.
[14]吉地阿依,丁顯平.老年患者白假絲酵母菌基因分型與藥敏試驗分析[J].成都醫(yī)學院學報,2013,8(4):417-419.
[15]潘斌,黃龍,孫曉紅,等.某院假絲酵母菌感染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3,10(12):1552-1553.
(收稿日期:2015-10-28)
DOI:10.3969/j.issn.1673-4130.2016.08.0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4130(2016)08-1128-03
△通訊作者,E-mail:604308543@qq.com。
·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