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火升++李太國++王勝全++吳剛武++周才祥
摘要:番鴨大腸桿菌和鴨疫里默氏菌病死亡率較高,對養(yǎng)殖戶造成較大經濟損失,臨床上可以通過流行病學調查、病理解剖和實驗室化驗,可以對該病進行確診,通過藥敏試驗選擇敏感藥物方可取得理想療效。
關鍵詞:病毒分離;細菌分離;藥敏試驗
中圖分類號:S858.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5)06-0046-01
2015年4月10日,湖北省某市養(yǎng)鴨場一群3 000只40日齡的番鴨發(fā)生了傳染病,死亡率達21.3%,經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癥狀、試驗診斷,確診為大腸桿菌和鴨疫里默氏菌混合感染,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擇高敏藥物進行治療,療效十分明顯?,F報告如下。
1 發(fā)病情況
養(yǎng)鴨場飼養(yǎng)了3 000只番鴨,30日齡之前番鴨長勢良好,35日齡發(fā)現個別番鴨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廢絕,出現零星死亡,到40日齡時番鴨死亡多達639余羽,曾使用氟哌酸、氨芐西林治療均未見效。
2 臨床癥狀
病鴨精神委靡、扎堆、嗜睡、縮頸、嘴抵地面,不愿走動,食欲減退或廢絕,初期飲水增多后期減少;眼和鼻有漿液性或黏液性的分泌物;初期排泄白色水樣糞便,稍后為黃褐色、綠色稀糞,污染肛門外圍;后期部分瀕死鴨出現神經癥狀,如痙攣、搖頭、點頭、背脖和伸腿呈角弓反張狀,行走蹣跚,側身倒地或仰天而臥。
3 剖檢變化
剖檢主要病變?yōu)楦闻K、心臟表面覆蓋一層淡黃色纖維素性假膜;心包膜增厚,心包內積有大量不透明的白色絮狀滲出物,有的含有淡黃色液體,心外膜粗糙與胸壁相連;肝臟稍腫大,質地變脆,表面包有一層灰白色纖維素性假膜,易剝離,膽囊充盈;肺瘀血水腫,脾臟、腎臟腫大;氣管環(huán)有黏液并呈環(huán)狀出血,氣囊壁增厚渾濁,有纖維素性或干酪樣滲出物粘附;部分病死鴨腹腔有大量積液。肺、法氏囊、腺胃、肌胃、腸道均未見明顯的剖檢病變。
4 診斷
4.1 實驗室檢查
無菌采集病死鴨肝臟、腦組織病料,按常規(guī)方法處理后接種SPF雞胚6枚,37 ℃培育120 h并盲傳3代,所有雞胚均健活,尿囊液未檢測到抗體,表明未分離到流感病毒等有血凝特性的病毒。
無菌操作采取病鴨肝臟、心血做涂片,革蘭氏染色后鏡檢,視野內出現兩種陰性細菌。一種為單個或成對的短小桿菌,一種為細小的直桿菌。瑞氏染色時,部分細菌呈現兩極著色。
無菌操作采取心血、肝臟病料,分別接種于鮮血瓊脂平板及麥康凱瓊脂平板,置37 ℃溫箱中培養(yǎng)24 h。鮮血瓊脂平板同時分一組置燭缸中厭氣培養(yǎng)。麥康凱瓊脂平板上生長出紅色菌落。鮮血瓊脂平板則見差異明顯的兩種菌落,一種為淡灰色、閃光露珠樣小菌落,直徑約1 mm,另一種為灰白色圓形突起、表面光滑、濕潤的細小菌落,直徑約2~3 mm。
挑取鮮血瓊脂平板上單一的兩種細菌,分別再接種于麥康凱瓊脂平板和血清肉湯中,置37 ℃溫箱中培育18~24 h。大菌落在麥康凱瓊脂平板上生長出紅色菌苔;在血清肉湯中呈均勻渾濁。小菌落在麥康凱瓊脂平板上接種后不生長;在血清肉湯中培養(yǎng)24 h后上部清澈,試管底部出現黏稠沉淀,搖振后不分散,表面形成菌環(huán)。
4.2 生化試驗
大菌落發(fā)酵葡萄糖、麥芽糖、乳糖、甘露醇、木糖,產酸產氣,甲基紅試驗陽性,V-P試驗陰性,符合大腸桿菌特征;而小菌落對碳水化合物均不分解,甲基紅試驗和V-P試驗均為陰性,符合鴨疫里默氏桿菌特征。
4.3 藥敏試驗
對兩種細菌分別用紙片法進行藥敏實驗,結果兩種細菌均對新霉素、先鋒V、丁胺卡那霉素高敏,對慶大霉素、林可霉素、磺胺二甲基嘧啶鈉中敏,對復方新諾明、青霉素、卡那霉素、鏈霉素、恩諾沙星、氟哌酸不敏感。
5 防治措施
(1)治療。對鴨群緊急給藥,新霉素按0.04%進行混飼給藥;肌注丁胺卡那霉素,每次每只1萬U,注射2~3次。
(2)消毒。對鴨舍內外進行徹底清洗,在水池、水槽內投入0.1%高錳酸鉀;用0.3%百毒殺稀釋液帶鴨噴霧消毒,每周2次。
(3)病死鴨處理。將病情嚴重、不食的病鴨及時進行隔離。將病死鴨掩埋或焚燒。
采用以上綜合措施2 d后,死亡明顯減少。3 d以后基本控制了疫情。一周后鴨群恢復正常。
6 討論
目前,臨床病例報道基本上都停留在流行病學調查、臨床診斷以及部分實驗室檢驗,即做出確診。本試驗則對病原菌的血清型進行了鑒定,提高了診斷的準確性。
本群番鴨在發(fā)病期間曾用過氟哌酸、氨芐西林,但都沒收到明顯的治療效果,根據藥敏試驗結果可知,所用的兩種藥物對鴨疫里默氏菌有效,但對大腸桿菌卻不起作用,因此以抗菌藥物進行治療時最好要依照藥敏試驗結果指導用藥。